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6/01/01 16:20:45瀏覽1425|回應1|推薦13 | |
近年來台灣意識高漲,這是很好的現象;只是在「台灣」的大纛下,有很多邊緣聲音被忽略了。他們是社會中的少數,雖然音量微弱,卻也應該得到尊重與理解。 新住民問題常被討論,因此我想先談談離島。本島認同「台灣」;但金門、馬祖(連江)隸屬福建(閩),當「中華民國」變成「台灣」,他們的認同感跟我們一樣嗎?中華民國現有疆域為台、澎、金、馬與部分南沙群島。太平島(高雄市旗津區中興里)、澎湖縣行政區上都屬台灣;但金門總人口約十三萬,馬祖人口約一萬兩千,行政區卻被劃在福建。 在動員戡亂時期,台、閩兩省有「中華民國主權及於中國大陸地區」的象徵意義;然而隨著1998年台灣「凍省」、2000年民進黨「去中國化」後,台灣很多人避用「中華民國」一詞,金馬定位頓時顯得尷尬。當兩千三百萬人高喊「我是台灣人」,台灣政治人物動輒將親中人士打為「賣台集團」時,金馬卻仍屬福建。金馬位居戰地,位處邊陲,很少有政治人物關心這十四萬兩千人孤懸海外的少數。或許這是因為他們在全國選票數所佔比例太低了;如今,台灣民眾是否應該更尊重、聆聽他們對於「台灣意識」與「統獨」的想法呢? 另一個有趣的現象,為什麼閩南語會被當成台語(Taiwanese),彷彿是「台灣語言」的代表呢?為什麼它會成為台灣意識擁護者的共通語言?會說閩南語,彷彿讓台灣人感覺異常親切;但這個語言不正來自福建?而閩南語所保留的發音,不正是中國河洛古音?雖然不少人不願面對閩南語的歷史、文化淵源;但閩南語確實是歷史比較悠久的外來語。以閩南語來代表台灣意識,是不是值得再商榷? 「台語」等同於「閩南語」的觀念行之已久,台灣民眾大多視為理所當然。但仔細想想,台灣的本土語言不只閩南語,還有客語、原住民語(屬南島語系Austronesian)。如果台灣是島嶼文化,勢必承續大洋與大陸的外來文明,那麼至少基於尊重多元文化,是否客語、原住民語也該被視為「台灣語言」(Taiwanese)?是否他們也該代表台灣?將閩南語視為「台語」,某種程度是否算是「外來語」(福建方言)對「本土語」(南島語言)的地位襲奪? 此外,台灣閩南語在日治時代受日語影響,與金門閩南語的「純粹度」不同,雖然使用族群規模迥異,但究竟誰才是「正統」呢?馬祖人說閩東語(長樂口音),也就是福州話,是福建省方言的一支,應該算台灣語言的一種嗎?但金門、馬祖,行政區都在福建啊!還有,台灣「標準國語」(mandarin Chinese)算不算「台灣語言」?有人說「國語」叫做Chinese就不能代表台灣。別忘記美國人是American但卻說English。Taiwanese說Chinese有何不可?台灣意識的建立,是對少數族群的尊重,而非讓弱勢消音。因此何謂「台灣語言」,難道不該重新被思考、定義嗎? 我無意挑起族群矛盾,只是希望跳開舊有框架,讓族群差異被理解,多元文化受到尊重。建構台灣意識是好事;而每當文化主體性建立之際,難免會出現排拒「非我」以建立「自我」的過程。因為排拒,故而顯得激烈、躁進,甚至壓抑弱勢。然而,當文化發展到某個高度後,就會收斂叫囂,不再急於證明自我,而以圓融的雅量,拓展文化光譜。管子曰:「海不辭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辭土,故能成其高」,努力證明自己與人不同,或許可以標新立異;但敞開心胸,接納差異,才能兼容並蓄、可大可久。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