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東方社論: 華社期待觀念領航
2006/06/08 03:45:11瀏覽615|回應0|推薦10

沒有任何體制會必然的保證民主,要捍衛民主,一定要依靠自主的民間力量,使人類免除壓迫。當我們每個人對影響其命運的各種安排和決定,有最大的參與權利和機會時,才能為自己的存在負上責任;而這種自主負責的生活必要條件,是一個能對社會生活各角落開放暢快且無強制力的公共對話空間

在這個公共空間裡頭的,應是自發、自主和自由的結社、社會運動、各種傳播和大眾媒介,透過不斷動搖及重劃「私領域」的界線,令各種個人在工作間、家庭、城市、國家政策等私下經驗到的痛苦,轉化為公共議題的關注對象,並讓這些不公義的情況得到批判、檢視和糾正

任何時代,可以刺激青年和社會反省的作品永遠都是社會需要的,我國當然需要更多社會關懷,但除了關懷,還需要更多獨立思考、批判和實踐的空間。從雪華青和華總青、留台和留華,到日前隆雪廣肇會館與雪隆廣肇會館的爭端糾纏,表面上是結社自由的權利之爭,但始終無法呈現一個具體的論述、行動綱領或願景 ── 這些爭論究竟與華社前途、民族權利何干?

在談到華社權益的問題上,華團總是扮演超越政治的角色,對馬華和民政有諸多督促和批評,然而,我們看到華團卻經常陷入人事糾紛當中,這種內耗,也應該被批判。究其實,在山頭主義復歸到政治的場域裡,我們看到的只有權力的競奪、衣香鬢影的排場,每每在關鍵時刻不是保持沉默,甚至與權力當局互動頻繁

較諸以往,華社發展空間確實是較大了,惟上至憲法,下至政策,許多方面仍未獲公平對待,各項政策偏差也尚未廢除。然而,我們從未奢求所有華團都定位在于「批判」,須具有堅定的社會意識,勇于伸張本身主體性,扮演華社發聲的角色,針對我國當前社會的問題提出診斷,對社會上不公不義等的現狀提出批判,對社會裡種種缺失與錯誤,提供改革的建議,對社會的未來,提出理想性的願景

但是,社團參與是一種學習,也是一種實踐。若只在議事規範的藤蔓匍匐前進,不談其中的精神意涵,甚至忽略客觀的社會現實,無疑是瞎子摸象、紙上談兵。

雖然沒有多少華團在白紙黑字的章程裡載明如下的期許:一、社員必須具備獨立思考判斷的能力;二、擁有足夠的社會關懷;三、具有堅強的抗壓、抗惑及批判精神。但至少成員應有一個共識,就是維持知識份子相對的獨立,拒絕透過權力獲取榮譽,堅守與政府、媒體及其他形式的利益分際,時時刻刻以集體行動暴露體制的病症

英國歷史上最令人稱頌的社會改革團體之一的費邊社,是在 1884 年 1 月由中產階級知識份子組成的社會主義團體。從 1884 至 1914 年,約半個世紀的歐洲社會主義運動狂潮中,這個社團不斷地致力于社會主義的研究,並從事教育與宣傳工作,透過一連串民主、漸進、道德、合法、和平的政策主張,以逐步改革的方式來實現社會主義的社會。

費邊社成立后的前 60 年,不依附任何政黨。該社巨頭之一的蕭伯納曾言:「真正的費邊社員不是也永遠不會成為一個政黨的黨員。」但成立 60 年后,卻依附于工黨。許多費邊社的執行委員都躍身為國會議員,為了爭取選票,常無暇顧及費邊社的活動,更遑論對社會主義理論與長期目標的追求。因此, 1948 年之后,費邊社的活力便迅速衰退。

從費邊社早期的重要成員身上,我們看到知識份子獨立于權力與名器之外的高貴情操。為了堅持理念,實踐理想,他們寧可選擇與權力及名器保持距離,以維護宣揚理念所需要的更寬廣的公共空間,為社會參與建立了典範。鑑此,我國華團的領導人是否能從迷航的旅途中即時警醒過來?而媒體和社會大眾又有唾棄華團掮客的道德勇氣嗎?

出處:18/5/2006 東方日報(馬來西亞的其中一份中文報)

http://www.orientaldaily.com.my/

 

----------------------------------------------------------------------------

 

《感想》

全世界到處都需要憑公義發聲和憑公義行事的人;「只做不說」是不夠的﹐「只說不做」更是沒有意義。 想和大家分享在「 cfang0606的網誌」和「 一葉孤鴻 *Jackey* 」的網誌中看到的話﹐真的很有道理︰ –

cfang0606 ——

「邪惡滋長,是因為善良的人袖手旁觀!

那麼這個 “ 善良 ” ,是真善良還是膽小怕事? 」

一葉孤鴻 *Jackey* ——

「姑息會養奸 , 放任成盜賊。」

別人說不說、做不做﹐是別人的選擇﹐但我們應替自己選擇說不說、做不做;每個人若都說出自己知道的、做自己的部份﹐就夠了。每個人若都點亮自己心中、手中的蠟燭﹐黑夜能夠變白天!

 

延伸閱讀:點亮馬來西亞!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fyjen&aid=303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