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健康新知(10)戒煙篇
2009/06/10 15:57:48瀏覽7425|回應50|推薦11

 

 

前期文章:健康新知(九)抗流感

 

 

《 專家教你戒煙 》

很多吸煙的人都想戒煙。許多煙民都有類似的體會,明明知道有害,是不良習慣,但習慣成自然,要戒煙比登天還難。往往是決心很大,屢戒不止,收效甚微。其實戒煙不僅是靠個人的毅力,因為煙草依賴是一種疾病,屬於精神神經疾病。這已經被世界衛生組織確認。既然是病,也就有防治的問題,有一些正確治療的方法,現在我們就請專家來指導幫助您戒煙。

第一步:弄清自己是哪種煙癮

目前的戒煙方法多達數十種,大量臨床試驗證實,有效的戒煙方法有藥物療法、針灸療法、催眠療法、厭惡療法、五日戒煙法和綜合戒煙法等。

首先抽煙的人要弄清自己是哪種煙癮。如果是心理成癮,只要你有毅力,會很快成功戒煙。如果是軀體成癮,則需循序漸進,既要有堅強的毅力,也要有替代品,最好在醫生的指導下幫助你成功戒煙。

研究發現,因為社會因素,也就是社交需要、讓煙,或受吸煙人群影響而導致戒煙失敗者占62%;由戒煙者自身因素,比如煙癮難以控制等導致戒煙失敗者僅占38%。在現在吸煙者中,有11.8%的人是曾經戒過煙,後來又復吸了。戒煙者中有九成的人不能成功。

第二步:扔掉煙具回避吸煙環境

社交、正性情緒、負性情緒,還有獨處和飯後都是最愛抽煙的時候。因此,應從以下幾個方面控制好環境:

(1)扔掉吸煙用具,如打火機、煙灰缸、香煙等,減小吸煙者的“條件反射”以及回避使自己易吸煙的環境,爭取得到家人、朋友和同事的支持幫助。戒煙期間盡量不去那些經常吸煙的場所。

(2)戒煙過程中可能會出現“戒斷綜合征”,如渾身難受、頭暈、惡心和精神萎靡不振等多種症狀。屆時應轉移注意力,可以找人談話、深思、慢慢地吸氣和呼氣,或用口香糖、瓜子、水果、飲水和戒煙貼劑等代替香煙。口嚼葡萄糖片也可緩解“戒斷綜合征”。

(3)進行適當的體育活動,散步、下棋、做操、打太極拳等。運動有助於戒煙,有調查顯示:堅持長跑鍛煉可使87%的人戒掉煙癮,且療效鞏固。

(4)家人要幫助吸煙病人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戒煙限酒,勞逸結合,心境豁達,飲食適宜。

值得一提的是,戒煙一般都同時伴有體重的增加。

第三步:每天吸煙10支以上,需藥物幫助

單純的自行戒煙失敗率約為90%至95%,而有效的藥物措施可使成功率增加2到3倍。因此,對於每天吸煙10支或更多者,醫生會給予尼古丁制劑或安非拉酮戒煙。

戒煙藥物一般分為兩類:首選藥物包括安非拉酮緩釋劑、尼古丁口香糖、吸入劑、鼻噴劑和貼劑;如果無效還可用可樂定和去甲替林。但這些藥物要在醫生的指導下應用,尤其是高血壓或是低血壓患者。尼古丁制劑對妊娠、心血管疾病患者基本上是安全的。

當然現在還有電子香煙:是通過電子模擬煙霧,以解決煙癮。

 

《 中醫中藥治療 》

祖國醫學對戒煙有許多成功的經驗,如戒煙湯、戒煙藥茶、戒煙藥糖、戒煙嗅藥等。同時亦可采用傳統中醫針灸輔助治療。

戒煙湯

炙紫菀、炙款凍花各15克,破鼓紙、清半夏、枇杷葉、前胡、茯苓、橘紅、桔梗各12克,川貝、射干各10克,干姜9克,肉桂6克,細辛3克,每日1劑,2至4周即能使有10年以上煙齡或煙癮較大者基本上將煙戒掉。

戒煙茶

主要有魚腥草等泡茶喝,亦能幫助戒煙。

 (北京煤炭總醫院呼吸科主任腫瘤微創治療中心王洪武教授)

【2006-05-31 北京晚報】

 

 

《 戒煙新策略:戒煙前先減煙 》

戒煙有助健康,是不爭的事實。是以不少煙民都曾經戒煙,可是失敗作結的也不在少數。想戒煙成功,需要決心與策略俱備。戒煙過來人以「千萬別再碰第一支」來警惕自己;而戒煙前先「減煙」,亦是醫學界推廣的新戒煙策略。

現已成功戒煙的梁坤,以前煙癮頗深,愛抽烈性煙,每天最低「消費」一包。吸煙三十多年,從未試過大病,但03年突然心臟病發,半隻腳踏進鬼門關。「那晚吃豬骨煲,突然心口好痛,原來急性心肌梗塞要做『通心手術』,現在裏面還留下3個血管支架呢!那次之後,我真正相信吸煙會直接影響健康。」

心臟病發 決心戒煙

當年在鬼門關前,他立下決心遠離煙害。「以前覺得自己是超人,不會有事,那次才發現自己原來也怕死。我現在57歲,還很年輕啊。」接受心臟手術後,他留醫十多天期間,接受北區醫院「無煙新天地」的戒煙輔導服務,因決心甚大,甚至毋須使用尼古丁補充療法,已能成功過渡戒煙初期煙癮難擋的階段。

買煙太易 到處引誘

梁先生說,決心只是戒煙成功的第一步。「我有同事戒煙4年仍是再抽,另一個更是戒掉11年,最後變了抽雪茄!」這些例子警惕他成功戒煙後,要繼續「不立危牆下」,遠離香煙引誘。尤其生活上到處都是誘惑,如何持之以恆才是最大挑戰。「香港買煙太容易,間中都有心癢難熬,尤其在空閒時,但這些念頭剎那便過,而且每當想到心臟病可以來得那麼恐怖,便會克服煙癮。」

現在他不時參與醫院的戒煙小組,太太不時陪伴在側,給予他最大的精神支持。「以前覺得要依賴吸煙來集中精神。現在我仍要工作、看文件,但沒香煙也行﹐早知就早點戒啦!」

「香菸不比生命重要」

北區醫院無煙新天地註冊護士曾麗明,這數年一直跟進梁先生的戒煙狀況。她指出,從事保險業的梁先生,因工作性質與生活習慣,本來有很大機會戒煙失敗,但他能一直堅持至今,最大原因是他權衡輕重,有「一支香煙不比生命重要」的想法。

根據醫學文獻數字,成功戒煙一年的比例,美國約25%,香港約30至40%,不少到戒煙診所求助的個案,不少都已有3至4次戒煙失敗的經驗,有的最後變為「少抽煙當戒煙」。曾護士指,想戒煙成功,單憑個人意志有時並不足夠。「如每日吸煙超過10支,在尼古丁依賴測試中,反映其煙癮嚴重的話,可使用尼古丁補充療法輔助,捱過戒煙首兩周常見的退癮徵狀。」

「5D」策略抗心癮

戒煙期間,最怕煙癮突襲。北區醫院資深護士胡敏英指,煙癮發作雖然頻密,但一般只維時2至3分鐘,戒煙者可以「5D」策略,對抗想食煙的心癮與手癮:

1) Drink water (喝水)

2) Deep breath (深呼吸)

3) Do exercise (運動)

4) Distraction (分散注意力)

5) Delay (延遲需要)

第一步先減吸煙量

不少煙民都想過戒煙,但心理上又未到坐言起行的階段,不妨嘗試由「減煙」開始。

香港大學醫學院社會醫學系及護理學系,一年前展開減煙研究,為一些不打算在4星期內開始戒煙的煙民,提供減煙輔導計劃。港大護理學系系主任陳肇始指出,香港約有80萬煙民,當中約有60%未有短期內戒煙的計劃,但遞減煙量相對上容易接受,所以希望透過「減煙」概念,吸引更多煙民踏出戒煙第一步。

尼古丁療法輔助

她指,研究中輔導員會透過身體檢查(如一氧化碳呼出量等),以及了解求助者的吸煙量、煙齡、吸煙習慣,評估其煙癮程度,然後按個別情況,訂定為期約6個月的減煙進程,遞減量由數支到50%煙量不等,有需要者會提供尼古丁補充療法輔助。而輔導員會於減煙後首周、首月及半年後跟進,鼓勵減煙者嘗試戒煙。

「其實很多煙民都嘗試『少抽煙』,但最後未必能夠戒掉。目前醫學研究,未有證實減少吸煙量,可避免吸煙引致的各種疾病。所以在我們的『減煙』輔導過程,最終目的仍是幫助煙民多踏前一步,減煙之後還能戒煙。」她補充,相比自行戒煙,參與戒煙輔導的煙民,因有全盤戒煙策略,成功率與持續性均較高。

【2007年1月1日 明報新聞網】

 

 

《「尼古丁補充療法 - 先減煙、再戒除」增兩倍成功率 》

吸煙危害健康,香港每年有七千人死於吸煙相關疾病。隨著立法會審議通過《2005年吸煙(公眾衛生)(修訂)條例草案》,將法定禁煙區擴大至食肆、室內工作場所及卡拉OK等公眾地方,煙民戒煙更具迫切性。有調查發現,近八成煙民單靠意志力戒煙,兩成失敗次數高達五次! 專家指「尼古丁補充療法 - 先減煙、再戒除」增兩倍成功率,籲不想繼續吸煙,卻未有足夠意志力及決心即時戒煙的人士採用,逐步減少對尼古丁的依賴性,更易戒煙成功。

香港醫院藥劑師學會藥物教育資源中心特別委託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於二零零六年九月下旬進行一項名為「香港煙民戒煙阻力意見調查」,成功訪問五百名曾嘗試戒煙的人士;調查顯示煙民戒煙阻力重重:

近八成受訪者(77%),其中包括每日吸煙逾十六根的高吸煙量人士,表示只靠意志力戒煙。

近六成(58%)透過逐步減少吸煙數量來戒煙、近四成(36%)食香口膠,兩成食零食(21%)及一成(10%)採用戒煙貼 / 戒煙香口膠戒煙。

近兩成(19%)曾有五次或以上戒煙失敗經驗。

分別各逾六成表示,早餐或用膳後(68%)、工作期間、或完成重要事情後(63%)會很想吸煙。

於戒煙期間會出現焦慮(24%)、不快樂(22%)或抑鬱等徵狀(17%)分別各佔兩成上下。

負責發表該調查報告的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統籌彭嘉麗小姐表示,受訪者大多意識到吸煙對健康的負面影響,而逾半吸煙者為健康著想亦曾嘗試戒煙,當中亦有超過五成因為政府立法禁煙而加強戒煙決心;但是戒煙過程卻是阻力重重,顯示戒煙人士極需要協助。

用意志力即時戒煙 九成失敗

香港醫院藥劑師學會藥物教育資源中心教育總監崔俊明藥劑師認同政府進一步禁煙,是為煙民提供戒煙的推動力,但有外國臨床研究顯示,煙民單憑意志力很難戒煙成功,六成會於兩星期內重新再吸煙,九成更會於一年內再次染上煙癮。他說:「別以為改吸尼古丁含量較低的『醇煙』會較安全,其實『醇煙』的有害物質更危害健康。」

資深輔導心理學家袁家慧博士亦指出,所謂「煙癮」,除了是身體對尼古丁產生的依賴外,亦是一種心理上的渴求。她表示: 「吸煙者最初嘗試吸煙,大多希望藉此放鬆心情或減壓,又或者希望獲得朋輩認同。不少男士吸煙為消除不安和焦慮,女士們則視吸煙為個性表現,又或誤以為吸煙有助減輕體重,不知不覺間,煙癮卻愈來愈深,以致增加戒煙的阻力。」

世衛建議「尼古丁補充療法-先減煙、再戒除」增戒煙成功率兩倍

研究顯示,如能減煙多於五成,成功戒煙機會亦大大提高。世界衛生組織最新建議採用「尼古丁補充療法-先減煙、再戒除」,針對想戒煙但欠缺決心即時戒除的吸煙者,踏出成功的第一步;透過採用尼古丁替代品如戒煙香口膠,從減少吸煙數量開始,逐漸建立信心,直至完全擺脫煙癮。

一項由四百一十一名戒煙人士參與的「尼古丁補充療法-先減煙、再戒除」研究結果顯示,「尼古丁補充療法-先減煙、再戒除」組別,於十二個月內成功戒除煙癮的成功率,較採用安慰劑組別增加兩倍。另一項共六百一十六名戒煙人士參與研究結果顯示,「尼古丁補充療法-先減煙、再戒除」令四成戒煙意欲低的吸煙人士成功戒煙。崔俊明先生呼籲戒煙意欲低之人士應及早向藥劑師或戒煙組織尋求協助,以制定切合個人需要的戒煙方案,並採用合適的尼古丁替代品,及早達成戒煙目標。

 

 

《「尼古丁補充療法-先減煙、再戒除」戒煙方案 》

開始期(首六星期)  

* 訂立每日減煙數量及目標達成日期
* 採用尼古丁替代品(戒煙香口膠),以減少吸煙的渴望 

維持期(第六星期起至最多六個月)

* 持續減少吸煙數量,繼續使用尼古丁替代品
* 以六個月內完全戒煙為目標

戒煙期 (開始療程後九個月內)

* 完全停止吸煙
* 如有需要,可繼續使用尼古丁替代品三個月,以紓緩吸煙渴望 

回復期 (開始療程後十二個月內)  

* 停止使用尼古丁替代品

 

收集、整理、配圖:✽ 貓 ✽

(圖片與資料來源:網路)

 

 

◎ 相關新聞 ◎

 

《 吸菸影響男性雄風 》

【記者唐聲揚基隆報導】長年吸菸,不僅有害肺部健康,還會引發心血管疾病,影響「男性雄風」,讓人「欲振乏力」。泌尿科醫師發現,有人才廿幾歲就性功能障礙,衛生局表示,全市有四十六家醫療院所開設戒菸門診,衛生署提供醫療補助,想戒菸者可多利用,衛生局專線二四二二四五六七。

因吸菸「抬不起頭」的男性患者其實不在少數,泌尿科醫師大多檢查半天,患者既不是其他慢性病造成,性器官功能也正常,心理因素更不是問題,問到最後,才知道與長期吸菸有關。

醫師指出,長期吸菸容易造成血管收縮、阻塞,對男性而言,會影響陰莖充血、勃起困難、無法持久,甚至干擾睪丸正常生精過程,因此,如果有前述症狀卻檢查不出其他病因,只有戒菸一途。

為鼓勵戒菸,基隆市多家醫療院所開設戒菸門診,衛生署還提供就診補助,民眾不必付診察費,藥品部分,政府每週補助二百五十元,可連續八週(一個療程),一年二個療程,相當於每年補助四千元藥品費,掛號費自付。

據統計,每年參加戒菸門診者都超過千人,求診後半年未再吸菸的比例將近四成,效果還不錯。

【2008/04/15 自由時報】

 

《 我不抽菸 壽險保費降38趴 》

【謝錦芳台北報導】抽不抽菸,買保險差別很大。國內第一張「優體壽險」由南山人壽推出,昨日經金管會核准,未來非吸菸族男性買定期壽險保費最多便宜三八%,非吸菸族女性最多便宜三二%,其中,年輕男性非吸菸族降幅最大,國內非吸菸族多了一項實惠的新選擇。

根據一項針對十八歲以上民眾吸菸習慣的調查,二○○六年國內男性吸菸比率為三九.五六%,男性平均不到三人即有一人為吸菸,女性吸菸族比率為四.一二%。南山人壽這張「優體壽險」保單主要針對非吸菸族群,提供低於一般壽險保單的費率。其中,非吸菸族男性的保費降幅在十八至三十八%之間,女性保費降幅在十二至三十二%之間。

金管會副主委張秀蓮指出,「優體保單」在歐美已有數十年歷史,鄰近的日韓及香港壽險業亦在十年前就推出這類商品,鑑於我國目前仍處於低利率環境,優體保單的推出,可提供消費者更多的選擇。目前由南山人壽率先推出首張優體保單,保誠、新光和三商美邦人壽也都送件審查中。

【2008/04/18 中時電子報】

 

《 暴露二手菸環境 少女經痛風險加劇 》

【黃天如/台北報導】長期暴露在二手菸環境中,可能導致青少女經痛加重!中國醫藥大學日前針對一群高職女生進行研究,證實暴露二手菸者經痛的風險是未暴露者的一倍;家中有三人以上吸菸者,嚴重經痛的比率更是家中無人吸菸者的一.五倍。

家中有孕婦或小朋友,儘量避免抽菸的道理多數人都懂;其實,正值青春期的「大孩子」,也要小心二手菸的危害。

中國醫藥大學環境醫學研究所教授郭憲文表示,為瞭解二手菸與青少女經痛的關聯,去年中旬至今年六、七月間,他隨機選取南部某高職二二一名十六到十八歲,無重大內科、婦科疾病史及吸菸習慣的女學生為對象,進行為期半年的追蹤記錄與研究。

郭憲文說,為求更「客觀」地瞭解這群女學生的經痛情況與二手菸暴露是否存在正相關性,研究期間每個月他都會要求個案定期填答國外學者設計的MMDQ(Menstrual distress Questionnaire)經痛量表,並逐一記錄每一個人的分數變化。

同一時間,他也定期透過問卷調查,分別瞭解女學生有無與吸菸習慣者同住?若有為幾人?以及居家環境中看不看得到菸蒂?數量大概為多少?最後再利用generalized estimatingequations(GEE)模式控制其他變項後,分析暴露二手菸與MMDQ分數的關係。

郭憲文說,研究證實,青少女在家庭中暴露二手菸的發生率約為五○%,而GEE分析發現暴露二手菸者發生經痛的風險是未暴露二手菸者的一.○六倍;換言之,至少六%的經痛可能跟暴露於二手菸中有關。

由MMDQ分數來看,暴露二手菸者出現較嚴重經痛情況者(MMDQ高於四分者)是未暴露二手菸者的一.一六倍;家中有三人以上吸菸者,其落在MMDQ高分組的機率更是家中無人吸菸者的一.五倍。郭憲文強調,哈佛大學於兩千年也曾在中國作過類似的研究,跟他們的研究結果一致,證實青少女暴露二手菸與經痛加重有明顯的相關性。因此,家中有青少女者,大人們吸菸須更小心。

【2007/12/27 中時電子報】

 

菸戒不掉 問題在習慣

【記者林宜靜/台北報導】菸戒不掉,除了菸癮戒斷難耐,調查發現,7成菸癮者是因抽菸習慣性改不了而失敗;國健局統計,平均一根菸吸15口,一天抽25到27根菸者,若菸癮20年,就有300萬次吸菸的習慣性動作。

高雄榮總家醫部門診戒菸醫師薛光傑表示,戒菸通常需2到3個月時間,很多人以為是無法忍受初期戒斷症狀,其實抽菸習慣性反複動作更難克服,這類戒菸者適合使用外觀類似菸的尼古丁吸入劑替代,想抽菸的時候可以緩解手和嘴巴對菸的需求感。

菸齡30年的高先生從17歲開始抽菸,有30年菸齡,戒菸期間最不習慣手上沒有拿菸、嘴巴沒菸叼的感覺,讓他手足無措,每次都因為這樣而失敗。後來聽醫生建議使用吸入劑,想抽菸的時候就拿出來吸幾口,不到兩個月就把菸戒掉了。

薛光傑表示,想想看如果一天刷牙兩次,20年才不過刷1萬4,600次,20年的老菸槍相同的抽菸動作累積達有300多萬次,一下子要戒掉不容易。在安寧病房有奄奄一息的患者照抽不誤,薛光傑問他,到底要抽到什麼時候?病人回答,「抽到死為止。」顯見菸癮者對菸的依賴、欲望與習慣性,往往超過一般人想像。

除了各種尼古丁替代藥物,醫師也會設法從行為治療誘導菸癮者遠離菸害。例如到鄉下辦社區戒菸班,開班前會配合當地風俗民情,先帶學員到廟裡向神明發誓。他曾在田寮鄉辦戒菸班,30位學員戒菸前有17位學員向五府千歲發誓、13位向媽祖發誓,那個班戒菸成功率超過九成,成效卓著。

【2009/06/02 聯合報】

 

戒菸戒不掉 關鍵在抽菸動作

戒菸戒不掉,除了菸癮難耐受不了戒斷症狀的煎熬外,最新一項調查發現,想戒菸的癮君子中有71.9%會因為抽菸習慣改不了而失敗。醫師建議,菸癮及抽菸行為,可同時透過吸入劑藥物緩解戒菸的不適症狀,逐步替代手慾口慾的行為,幫助提高戒菸成功率。

調查發現,高達73.3%的癮君子都曾嘗試過戒菸,其中有71.9%表示因為抽菸習慣改不了而屢次失敗。高雄榮總薛光傑醫師表示,戒菸過程通常需要二至三個月的時間,很多人以為戒菸難,是在初期的戒斷症狀,但調查發現,戒菸失敗另一項關鍵是長期累積的抽菸習慣所導致。因此,要成功戒菸需要同時克服戒斷症狀及慣性動作。

醫師建議可使用尼古丁吸入劑,使用方式跟吸菸很像,能幫助戒菸者滿足手拿菸及口叼菸的慾望,並有效緩解不適症狀,克服菸癮,進而逐步減少吸菸習慣。

【自由時報 2009/06/02】

 

 

《 附錄 》

 

馬來西亞反吸菸短片

http://www.youtube.com/v/tAW_sSygOOU&hl=zh_TW&fs=1&" width="425" height="344"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

✽ 貓 ✽ 評:

看了之後﹐真的很感動﹐淚水都在眼眶裡打轉… 

真的希望那些還沒有想要戒菸的朋友可以被打動而決定戒菸﹐因為我身邊也有一些吸菸的人﹐我也一直勸他們戒菸﹐可惜不是所有人都願意那麼做。 

而在看了這部短片後﹐真的很替片中的主角惋惜﹐心中也覺得很遺憾﹐因為發生在他們身上的事﹐是真實的﹐並且是每天都真實的發生在世界各個角落不同的人身上﹐讓世間已經夠多的遺憾又平添許多﹐真是令人不勝唏噓。

而讓這樣的遺憾發生的﹐就是「不見棺材不掉淚」這樣的想法和態度。
但俗話都說「預防勝於治療」﹐所以千萬不要等到無法挽回時才想挽回。

戒菸﹐是對自己、對他人、對地球都好的一件事。
所以﹐真的希望有越來越多的人可以加入戒菸的行列。

 

外國戒菸短片 - Don't smoke !!!

http://www.macromedia.com/go/getflashplayer" src="http://www.metacafe.com/fplayer/1159497/dont_smoke.swf" width="415" height="345"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scriptaccess="always" allowfullscreen="true" wmode="transparent" />

✽ 貓 ✽ 評:

決定戒菸﹐就已經是成功的第一步了。 

而每天、每個禮拜、每個月一點一點的擺脫和戒除菸癮﹐就更是一點一滴的在累積你們的成功。至於那些疲倦感或不適感﹐就正是你們一點一滴擺脫菸癮的證明。 

所以我雖然不吸菸﹐但我很佩服那些決定戒菸並身體力行而且到最後成功戒菸的人﹐因為這樣的人知道甚麼是對的然後決定去做﹐並且用行動來表明他們的決心﹐最後成功的克服和戒除菸癮。這樣的人﹐是有自制力、有能力決定自己人生方向並加以執行的勝利者。 

所以﹐戒菸者真的很了不起﹐一定要繼續加油哦! ^^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fyjen&aid=3030081
 引用者清單(2)  
2014/10/02 22:37 【udn】 比價後更省錢!噴劑 貓咪 心情 安德生比價
2009/09/12 16:09 【貓 言 貓 語】 健康新知(11)

 回應文章 頁/共 5 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 貓 ✽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每天食用開心果可預防肺癌
2011/11/28 15:14

法國國家癌症研究所(Inca)發佈了新的對於癌症的建議,該建議以7000名癌症患者的研究報告,得出癌症的誘因如下:超重和肥胖、酒、過量的鹽、肉類,和胡蘿蔔素類的食品添加劑。並認為,在法國每年新增的32萬起癌症病例中,約30%其實是可以透過好的飲食和生活習慣避免。

運動、餵養母乳、多吃蔬菜水果都可以降低患癌症的風險。從數量上講,每天要吃五份蔬菜和水果,蔬菜和水果都可以預防食道癌,但只有水果能預防肺癌。最新的成果證明,每天食用開心果可以預防肺癌。

不過,法國國家營養衛生委員會主席Serge Hercberg教授說,世界上並沒有存在一種神奇的蔬菜或水果包含各種重要的物質,他表示,將各種食物混合起來吃,使它們產生互補作用,才能達到預防癌症和心血管疾病的效果。

新京報 2010/01/12


✽ 貓 ✽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孕婦抽菸易使下一代患精神疾病
2011/09/06 13:58

芬蘭醫學機構研究吸菸對胎兒腦部發展影響發現,孕婦吸菸可能增加胎兒日後使用抗憂鬱、興奮劑和戒癮藥物的可能性。

學者在「美國流行病學期刊」(American Journalof Epidemiology)提到,雖然這些發現無法證明懷孕期間抽菸會改變胎兒的腦部和行為發展,但可作為另項證據,勸誡孕婦不要在懷孕時抽菸。

土爾庫大學醫院(Turku University Hospital)小兒醫學部門首席研究員埃克布拉德(Mikael Ekblad)寫道:「即使經過調整(例如,母親患有嚴重精神疾病),還是發現胎兒曝露在吸菸的環境中,與胎兒日後服用各種用藥物,有顯著關連,其中包括單一或多種藥物的使用。」

「這些發現顯示,母親懷孕期間吸菸可能引起胎兒產生輕微甚至嚴重精神病態。」

埃克布拉德和其他研究員利用的數據,包括了芬蘭國內1987年至1989出生的17萬5000名孩童,當時助產士詢問懷第1胎的母親是否有在懷孕期間抽菸。

研究員之後把這些出生紀錄與1994年到2007年間全國納保處方籤資料庫比對,也就是孩子年齡在5到20歲之間的用藥狀況。

比對後發現,期間有1/11的孩童在某個時間點都曾服用過精神疾病藥物,包括抗焦慮、鎮定、抗抑鬱和治療成癮的藥物。

反觀母親懷孕期間沒抽菸的小孩或青少年,只有8%的人有使用過上述藥物;懷孕期間1天抽少於10支菸的母親,孩子用藥比例有11%;抽10支以上的母親,她們的孩子使用過精神疾病藥物的比例是14%。

路透社 2011/08/29


✽ 貓 ✽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菸酒檳榔不離手 罹癌機率增百倍
2011/08/27 13:54

苗栗市三十九歲吳姓男子長期吸菸、喝酒、嚼檳榔,兩年前口腔出現小腫塊,因為不痛,他不以為意,結果腫塊變大並出血,最後嚴重潰爛、嘴巴張不開與頸部疼痛才到醫院求診,診斷後罹患口腔癌。

苗栗大千醫院口腔外科醫師陳怡睿說,吸菸者罹患口腔癌的機率,是沒吸菸者的十八倍;如果又嚼檳榔,罹癌率增加到八十九倍;再加上喝酒,機率是一百二十三倍。他建議三十歲以上,嚼檳榔、吸菸、喝酒的民眾,每二年要接受一次口腔黏膜檢查,才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陳怡睿說,口腔黏膜檢查是由醫師目視或觸診,正常口腔黏膜是粉紅色或紅色柔軟組織,如果變厚或出現突起不透明的白色斑塊,或出現略為潰爛的紅色斑塊,都可能是癌前病變。

陳怡睿說,口腔癌的臨床症狀是難癒合的潰瘍或突出的潰爛硬塊,常伴隨轉移的頸部淋巴腫塊,早期不覺疼痛,偶而出現帶血的唾液,因此常被忽略,錯失診治時機。

如果確診是癌前病變,應立即戒除菸酒、檳榔並避免吃高溫或刺激性的食物,早期診斷、正確治療可提高治癒率,以吳姓男子為例,他接受手術與放射、化學治療並戒除菸酒、檳榔,目前狀況穩定,已恢復正常工作。

自由時報 2011/08/20


✽ 貓 ✽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打破肺癌迷思 避免影響治療成效
2011/07/15 17:25

癌症不可怕,可怕的是錯誤資訊導致誤判,恐影響治療成效!「肺癌會傳染?」「 手術切除即可治癒?」「化療反而使壽命變短?」「肌肉痠痛為何是肺癌骨轉移?」台灣癌症全人關懷基金會蒐集了全台灣近百題常見的肺癌病友疑問,發現超過四成問題集中在治療層面,更有四分之一的患者對肺癌存有迷思。

台灣癌症全人關懷基金會董事長謝瑞坤教授表示,這些迷思代表了病友對疾病充滿了疑問及困惑,因此,很難完全遵循醫囑、真正的積極治療。根據衛生署最新公佈數據,肺癌2008年新增人數高達7934人,由分析資料也看出,每3位發現肺癌的患者中,就有2位已經是晚期,初發現即是晚期的比例在所有癌症中最高,這也易讓患者態度消極,降低治療意願。

另外,台灣癌症全人關懷基金會發現,患者對肺癌存有負面心態加上錯誤觀念,恐使病情惡化。目前肺癌治療方式多,即便晚期也可有不錯成效,最新研究指出,亞洲晚期肺腺癌患者使用標靶藥物合併化療,存活期可延長至超過一年半,為目前研究文獻中可見之最長的存活期。

一名50歲的林先生罹患晚期肺癌近三年,初期症狀自認是肌肉拉傷,但一直好不了,折騰四個月後,才輾轉確診是晚期肺癌骨轉移,且一大片肋骨已被癌細胞侵襲,曾經一度想放棄治療。後來接受標靶藥物合併化療治療之後,林先生骨轉移狀況已獲得控制,現在除了已經完全戒掉以前不良的生活習慣之外,在閒暇時也會去爬山、至山上種菜,對生命的態度也比罹癌前更豁達。

彰化基督教醫院肺癌暨胸腔檢查治療中心主任何明霖醫師表示,早期肺癌的治療方式皆以手術切除為主,但早期肺癌症狀難以發現,患者因身體不適就診時大多已晚期。此時若患者體能狀況許可,大多數會以化學治療為基礎方針。但是在門診經驗上,曾有年紀比較大的病友因對恐懼化療副作用,甚至誤解化療,認為化療完就只能躺在床上無法進行日常活動,或覺得頭髮會一夜完全掉光,而拒絕治療。其實,肺癌的患者比其他癌病患者幸運,肺癌治療藥物的毒性不似其他癌症患者強,副作用相對較少也較輕。

為鼓勵病友積極抗癌,台灣癌症全人關懷基金會與全台九大肺癌名醫首度聯手創辦「肺境新思-愛相挺 肺癌30問專家解答」季刊,呼籲病友建立正確知識,勇於治療。病友可洽詢活動專線8768-2603索取,也可於網路上搜尋「肺癌季刊」關鍵字或至基金會網站查詢相關資訊。

中國時報 2011/07/05


✽ 貓 ✽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1/07/15 11:48
   
✽ 貓 ✽(fyjen) 於 2011-07-15 11:52 回覆:

北市十大死因:惡性腫瘤 癌症死因榜首:肺癌

台北市衛生局調查台北市民的十大死因,發現台北市99年的十大死因,「惡性腫瘤」是北市十大死因的榜首,其中「肺癌」依舊是癌症死因的榜首。這份調查也發現,台北市民從青年、壯年、中年、到老年,惡性腫瘤都位居不同年齡層的十大主要死因前三位,另外骨骼肌肉系統及「類風濕性關節炎」等「結締組織」疾病,死亡比例增加6.1%較多,也值得衛生相關單位注意。

台北市衛生局統計室主任周怡芳說,台北市99年的十大主要死因,還是以惡性腫瘤佔第一位,其中骨骼肌肉系統及結締組織疾病例如類風濕性關節炎、紅斑性狼瘡、僵直性關節炎等疾病,擠進十大死因之列,相較於全國的十大死因,肝硬化及事故傷害則是退出北市前十大,不過敗血病及骨 骼肌肉系統及結締組織疾病雙雙進榜。

如果再以年齡層分析,發現台北市從15-24歲青年、壯年、到中年、老年的十大死因當中,惡性腫瘤都居前三名,尤其45-64歲的中年市民,十大死因第一位就是惡性腫瘤,占了46.7%,占所有死因的一半左右。

而調查台北市99年的十大死因,衛生局也發現紅斑性狼瘡、僵直性關節炎等骨骼肌肉系統結締組織疾病,增加6.1%較多,另外高血壓疾病也增加3.8%,值得衛生相關單位注意。

衛生局統計室表示,台北市的十大死因,如果與前一年相比較,死亡比例增加的有四項,包括骨骼肌肉系統及結締組織疾病、高血壓、腎病變、及肺炎;十大癌症死因增幅較多的則為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及女性乳癌。

中廣新聞 2011/07/04

 

北市十大死因 惡性腫瘤居榜首

臺北市衛生局公布99年臺北市民十大主要死因,惡性腫瘤仍居榜首,平均每1小時53分鐘就有一位市民因為癌症死亡;值得注意的是,骨骼肌肉系統及結締組織的疾病首度擠入第10名,事故傷害則退出11名以外。

臺北市衛生局統計,99年臺北市民死亡人數為1萬5千零47人,比98年增加1.2%,不過就標準化死亡率來看,每十萬人口,338.8人,在全國22縣市中,僅高於金門縣和連江縣,為死亡率第三低的縣市。而臺北市平均死亡年齡為73.7歲,也高於全國平均值70.3歲,顯示臺北市豐沛的醫療資源。 

十大死因中,惡性腫瘤仍位居第一,其他依序為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肺炎、糖尿病、腎炎和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值得注意的是骨骼肌肉系統及結締組織的疾病擠進第10名,事故傷害則退到11名以外。衛生局統計室主任周怡芳表示,骨骼肌肉系統及結締組織的疾病包括感染性關節病變、關節炎、脊椎病變、紅斑性狼瘡等,98年死亡人數為每十萬人有340人,99年則增加到380人,增加幅度一成以上。

除了骨骼肌肉系統方面的疾病增加6.1%,如果單就惡性腫瘤來看,減幅最多的是胰臟癌、胃癌;增幅最大的則是非何杰氏淋巴瘤和女性乳癌。至於青年和壯年死亡的前三名排序雖然不同,不過都是事故傷害、惡性腫瘤及自殺。衛生局也辦理了肝癌、直腸癌、乳癌、口腔癌及子宮頸癌等5項好發癌症及三高篩檢,希望市民關注自身健康,降低疾病死亡率。

教育廣播電台 2011/07/04


✽ 貓 ✽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胸骨疼痛 晚期肺癌骨轉移
2011/07/15 11:29

48歲的林姓男子近3年前感到胸骨部位疼痛,原以為是肌肉拉傷,折騰4 個月後才確診是晚期肺癌骨轉移,起初害怕治療,轉而吃不明草藥卻惡化,後來在醫師建議下治療才獲得控制。

林男近3 年前感覺胸骨部位疼痛,還以為是肌肉拉傷,在住家附近診所看了很久都沒有好轉,才到大醫院家醫科就診,前前後後花了4 個月時間,才確診為晚期肺癌且骨轉移。

林姓男子今天在記者會表示,以前有聽別人說過,化療的時候身上好像有幾百萬隻螞蟻在爬,再加上接受治療也只是拖累家人,因此,沒有積極治療,轉而吃不明草藥。

後來林男狀況不好,在親友鼓勵下勇敢面對治療,加上醫師要他加入臨床試驗,使用第一線使用標靶藥物合併化療,約2 年半時間,骨轉移獲得控制,生活品質也提升,不過,目前仍須接受化療。

台灣癌症全人關懷基金會董事長謝瑞坤表示,有很多肺癌病友對治療有疑慮,甚至存有迷思,例如擔心化療反而使壽命變短等,但要對抗疾病,除了定期檢查外,最重要是遵循醫囑,積極治療。

中央社 2011/07/01


✽ 貓 ✽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肺癌會傳染?名醫合作辦季刊破迷思
2011/07/15 11:27

肺癌死亡率居高不下,患者發現時常是晚期,甚至存在迷思,影響治療意願,有鑑於此,台灣癌症基金會邀集北中南九大名醫攜手創辦「肺癌愛相挺季刊」,希望打破癌友迷思,勇於接受治療。

衛生署統計顯示,肺癌死亡率遠高於結腸直腸癌及乳癌,死亡人數7年屢屢居第一。每3位發現肺癌的患者中,就有2位已經是晚期,其中不少人對於疾病存在困惑。

肺癌老菸槍病友林先生把肌肉酸痛以為拉傷,輾轉就醫,檢查竟發現是晚期肺癌骨轉移,因為對化療恐懼與對疾病的不了解,一度拒絕治療,擔心拖累家人,決心等死。

像林先生這樣個案,卻不少見,台灣癌症全人關懷基金會調查發現,超過四成癌友常見問題集中在治療層面,更有四分之一的患者有錯誤迷思,包含「肺癌會傳染?」、「做完化療反而死的快?」等等,在治療上猶豫徬徨,恐延誤就醫、使疾病惡化。

基金會董事長謝瑞坤說:「所有病人都要面段還不知道這個病、知道這個病、開始知道這個病,以及治療過程如果不幸復發。這一路走來,我們發現一般病人最欠缺醫師沒有足夠時間跟大家做解釋,基金會從這個立場,希望從不同角度給大家做個幫忙。」

醫師呼籲,目前醫藥科技持續進步,病友千萬不要輕易放棄治療機會,研究指出,亞洲晚期肺腺癌患者使用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合併化療,存活期可以延長超過一年半。醫師呼籲,病友或家屬也可以藉由台灣癌症全人關懷基金會與全台九大肺癌名醫首度聯手創辦「肺境新思-愛相挺 肺癌30問專家解答」季刊,建立正確知識,勇於治療。

中廣新聞 2011/07/01


✽ 貓 ✽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頭號殺手肺癌 醫師籲:杜絕迷思、勇於治療
2011/07/15 11:26

根據統計,癌症已經是台灣民眾健康的頭號殺手,其中肺癌更是死亡威脅最高的疾病,不過衛生署發現每3位罹患肺癌的患者中,就有2位已經是晚期,許多患者更因為錯誤的迷思而錯過治療的黃金期。台灣癌症全人關懷基金會表示,目前的化學治療已經有相當成效,呼籲患者勇於接受治療。

癌症一直是台灣10大死因的榜首,其中又以肺癌的死亡率最高。根據衛生署的數據顯示,每3位肺癌的患者中,就有2位已經是晚期,患者也經常因此而意志消沉、降低治療的意願,2年前發現罹患肺癌的林先生就有切膚之痛。他說:『(原音)很不敢去面對,曾經是很想放棄治療,癌症雖然是很可怕,但是最可怕的還是自己,要自己走得出來。』

台灣癌症全人關懷基金會董事長謝瑞坤表示,台灣民眾對於癌症有許多錯誤迷思,例如認為肺癌會傳染、接受化療就不能工作、而且會加速死亡,都使得患者延誤就醫機會,他呼籲民眾應杜絕迷思,勇於接受治療。

至於台北榮總胸腔腫瘤科主任醫師蔡俊明則強調,目前肺癌症治療選擇多,即使是晚期病人,透過化學治療合併標靶藥物也有不錯的成效。而有鑑於提早發現,提早治療,40歲的民眾,都應該定期篩檢。蔡俊明說:『(原音)對於有家族史或是煙癮很兇的病人,我們希望他如果原來沒有問題,可以1年到1年半可以檢查一次,那如果是也沒有家族史、他也不抽菸的病人,我們希望他大概在2年到3年之間可以檢查一次。』

而為了讓民眾能更加了解肺癌,台灣癌症全人關懷基金會出版了「肺境新思愛相挺─肺癌30問專家解答」季刊供民眾索取,希望能借此提供民眾正確的醫療知識。

中央廣播電台 2011/07/01


✽ 貓 ✽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無形「三手菸」 幼童胎兒受害
2011/07/07 15:03

衛生署推廣拒吸二手菸多年,二手菸有害健康已經是國民基本常識,但是大部分的人以為只要開窗戶或等香菸煙霧散開就不會有害,美國麻州波士頓兒童醫院醫師發表在「小兒醫學」期刊的研究發現,殘留在吸煙者頭髮、衣物、窗帘甚至地毯上的有毒氣體微粒,就算煙霧飄散後仍有毒性,這種菸害在國外被稱作「三手菸」,不只會對大人,也會對嬰幼兒產生危害,甚至連胎兒都會受害。

研究結果顯示,吸菸時裡面的尼古丁及焦油、微粒及污染物會四處飄散到環境中,其中會造成「三手菸」毒物包含毒氣氰化氫、打火機中的丁烷、油漆中的甲苯、時常造成中毒一氧化碳及重金屬鉛、砷、及鎘,其中鎘因為容易黏在家具上,且半衰期要三十年,在體內長期累積,恐會引發骨頭及腎臟病變。

除此之外,「三手菸」內還具高度放射性的物質釙210,恐有致癌風險。 研究指出,一般人都以為,只要不在孩子面前抽菸,例如在戶外抽菸,或是躲在廚房抽菸,把窗戶打開再抽菸,就不會讓孩子受到菸害,事實上,傳統的衣物上就很容易附著菸害的物質,只要父母一抱小孩就很容易讓孩子把有害物質吃下肚,如果孕婦接觸到,胎兒未來早產、體重過輕、罹患支氣管炎及死胎的機率也會較高,享受抽菸快感的後果就是讓家人受害。

正常狀況下,香菸燃燒會產生四千多種化學物質,其中有兩百五十多種會危害身體,六十多種會致癌,傷害自己也傷害家人,雖然目前市面上已經有「除煙噴霧」、「除煙墊片」等商品上市,也有知名機能性纖維品牌發明「除菸味纖維」製成Polo衫及其他衣物,利用專利技術分解有害物質,可以解決降低菸害,但戒菸還是維護自身與家人身體健康最佳的選擇。

台灣立報 2011/07/06


✽ 貓 ✽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吸菸3年 少女得肺癌病逝
2011/07/05 13:59

一名少女在15歲時,染上嚴重菸癮,竟然在短短3年間罹患晚期肺癌。18歲那年,她因為呼吸困難就醫,照完胸腔X光發現,她的肺部有如夜空的滿天星斗,密密麻麻,至少佈滿上千顆惡性腫瘤,讓她難以呼吸,一個月後就病逝。

千顆惡性腫瘤佈滿肺部

彰化基督教醫院肺癌暨胸腔檢查治療中心主任何明霖表示,當時少女因呼吸困難來到他的門診,拍出的胸腔X光片,竟然就像「被人撒了一把鹽一樣」,白色的點狀腫瘤密密麻麻,在黑色的X光片上有如夜空的滿天星斗一樣,「恐怕要請天文學家來算,才知道有幾顆」。

那名少女從15歲起就開始吸菸,菸癮很大,每天至少吸1包菸。18歲發病那年,原以為只是一般感冒,沒想到竟然是肺癌,且型態相當惡性,父母決定放棄正規治療,堅信靠吃偏方草藥才有機會和病魔一搏。

罹患少見多發性肺腫瘤

何明霖當時看到她年紀輕輕就罹患肺癌,卻要放棄正規治療,實在於心不忍,當時還拜託當地里長、地方人士協助遊說她的父母讓她回醫院治療,院方甚至同意協助負擔部份醫療費用。無奈少女的家屬婉拒,一個月後少女病逝。

何明霖說,少女罹患的是少見的多發性肺腫瘤,這麼年輕就發病,與吸菸絕對脫不了關係。雖然統計顯示,只有6成的肺癌與吸菸有關,但若把同樣致癌的二手菸、三手菸納入考量,肺癌患者中應有9成是菸害的受害者。菸是一級人類致癌物,若先天體質就容易罹癌,吸菸絕對會加速癌症發生。

何明霖表示,並非所有吸菸者都會罹患肺癌,但吸菸100%會使肺功能惡化。肺功能下降與提早死亡有密切相關,只要看肺功能,就可以預測一個人的死期大概會是在幾歲。建議自信身體健康的吸菸者,不妨去檢測肺功能,再決定是否要進一步吸菸。

年近50歲的肺癌患者林先生也是老菸槍,初期誤以為是肌肉拉傷,4個月後才發現是晚期肺癌骨轉移,3根肋骨遭癌細胞啃蝕,他最初還只吃草藥偏方,後來接受正規的藥物治療,才讓肺癌獲得良好控制。

台北榮民總醫院胸腔部胸腔腫瘤科主任蔡俊明表示,每三名肺癌患者中,有兩人發現時已是晚期。早期偵測對肺癌的治療成效有關鍵性的影響,建議40歲以上的吸菸者或家中有肺癌家族史者,應至少做一次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以早期發現、及時治療。

何明霖表示,一般民眾常以為肺癌主要用咳血表現,其實不然。臨床上比較常看到,患者以不明原因的喘、呼吸困難、骨頭痠痛來表現。

台灣癌症全人關懷基金會董事長謝瑞坤醫師指出,甚至還有不少肺癌病人誤以為「肺癌會傳染」、「 手術切除即可治癒」、「化療反而使壽命變短」,其實都是錯誤迷思。

自由時報 2011/07/02

頁/共 5 頁  回應文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