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4月30日網誌:二 & 三》關於犯罪&病態人格(轉貼)
2006/04/30 22:58:45瀏覽452|回應0|推薦1

《4月30日網誌:二》關於青少年犯罪(轉貼)

(註:雖然此篇轉貼文章說的是「青少年」﹐但因為有些‘人’的心智甚至品德都不像個成年人﹐所以也是包括在此文的討論範圍內的﹐所以請大家自己看‘某些青少年’的犯罪心理是甚麼吧!)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跨世纪的接班人。青少年的犯罪问题一直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也是困扰法学理论界与司法实践部门的一个难题,同时也是消除社会不稳定的因素,维护社会稳定,搞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为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发展创造良好环境的重要课题之一。分析青少年犯罪的原因、特点,寻觅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对策,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情。

◆ 青少年犯罪的主要特点

1、所犯罪行严重,大要案多,社会危害性极大。青少年犯罪经常表现为抢劫、故意杀人、盗窃、绑架等故意犯罪,很少为过失犯罪,犯罪时不计后果,手段残忍,社会危害极大。

2、暴力性犯罪占很大比例。暴力性犯罪是以给被害人造成肉体上的损害为主要手段或以人的生命、健康为直接侵害对象的各种犯罪。据统计,青少年涉及的故意杀人、抢劫案件各占总数20%以上,故意伤害、强奸、绑架等也均占有一定的比例,且近一两年呈上升趋势,1999年重大杀人、抢劫案件占总案数的70%。

3、青少年犯罪者的文化素质不高,大部分为中低等文化程度。青少年罪犯中,大都接受的文化教育少,好多人小学期间就辍学,甚至就没上过学,初中以下文盲、半文盲占90%以上。

4、团伙犯罪案件较多,甚至还有的形成犯罪集团。青少年罪犯虽年轻力壮具有体力优势,但由于他们的思想还不是太成熟,缺乏作案经验,对犯罪心理压力大,且他们大都实施暴力犯罪,担心被害人反抗,总觉得单个人作案势单力薄,故他们经常纠集几人去共同作案形成犯罪团伙甚至犯罪集团,这样既能使部署安排周密,又能在力量上足以抵制被害人的反抗。

5、再犯比例高、有前科,构成累犯的人员占很大比例。1999年有前科、累犯占22.79%。再犯比例高,一方面说明这些犯罪人的主观恶性大,恶习很深,虽经劳改教育仍不思悔改,是打击的重点,但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出在特殊预防上存在的不足。 

◆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

1、不良动机是产生犯罪的一个重要原因。凡违背禁止性规范的动机均为不良动机(註:也就是因為知道是錯的﹐所以才會就是要做),它可以诱发很多犯罪,成为犯罪人实施犯罪的内在动力,如经不住金钱诱惑的拜金主义会产生贪污、贿赂等犯罪,贪图享受的享乐主义可以诱惑青少年去盗窃、抢劫,同态复仇的报复心理可以导致去杀害、伤害别人,不良气习如赌博、吸毒等均可以引发大量刑事案件的发生。

2、青少年自身素质不高,抵御能力差。由于文化素质较低,分辨事非能力较差,其涉世的无知性、盲目性就很难应付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影响,经不起诱惑,很容易被别人拉拢、利用,或不计后果等,从而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3、文化糟粕的影响。一些“黄色”书刊的毒害,一些新闻媒体播放的暴力等影视制品的影响,也使得一些青少年效仿而犯罪。

4、婚姻、家庭的影响。一些青少年因恋爱、婚姻的不成功,造成与恋人或夫妻反目为仇,进行凶杀强奸等报复,有一些因父母感情不好或离异造成不正常心态导致犯罪,还有的因父母溺爱,不良影响(如赌博、吸毒等)失足犯罪。

5、学校教育的漏洞。当前,有些学校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和法制教育不够,导致许多青少年学生缺乏正确的理想信念,不知什么是违法,什么是犯罪,缺乏普通的法律常识,头脑中没有辨别是非的标准,不懂法、不知法,也就谈不上遵纪守法,这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又一个重要原因。

6、社会影响也是诱发青少年犯罪的一个原因。高消费意识盲目膨胀,追求物质金钱的欲望及腐朽思想严重侵蚀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一时间,拜金主义、享乐主义重新抬头,经济收入的差距加大,造成了青少年心理上的不平衡,诱发青少年向往金钱物质,使得一些青少年为获不义之财疯狂作案。

◆ 青少年犯罪的预防

保护性预防

保护性预防是指国家或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以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为目的而采取的各种措施,这些措施主要包括:应加强有关青少年保护的立法工作;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防止青少年沾染不良习惯,禁止侵蚀青少年思想品德信息的传播;打击教唆、引诱、胁迫青少年犯罪的犯罪活动,这也是保护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重要环节。

堵塞性预防

堵塞性预防是指通过堵塞各方面工作的漏洞,减少和消除实施犯罪的条件,达到犯罪预防的措施。主要包括:加强学校、家庭对青少年的教育,教育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加强人口流动量大且人口密集区域与僻静、空旷地段的管理;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可有效防止涉世之初青年的职务经济等犯罪。

控制性预防

控制性预防是指各种针对有明显犯罪倾向或轻微违法犯罪行为的人采取的帮助、教育、挽救措施。主要包括:成立帮教小组;送工读学校教育;加强少年法庭的工作;回访考察。

改造性预防

改造性预防指政法机关以生产劳动为主要手段,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技术教育,使违法犯罪的人改邪归正,成为遵纪守法的劳动者。在劳动改造时,应结合青少年犯罪的特点与原因,要重点进行思想教育,以彻底从思想上使失足青少年得以改造,真正成为自食其力﹐遵纪守法的人。

(摘自:山西日报)

----------------------------------------------------------------------------

《4月30日網誌:三》關於心理病態人格(轉貼)

错误的行为模式(犯法、犯罪…)有时候是从「学习」中获得,
但有时候也出于「不健全的心理」以及「不良的行为习惯」。

所謂「心理病態人格」(Psychopathic personality),是指「個體雖無顯著的心理神經病或精神病症狀,但其人格的結構發展有重大缺陷,導致其思想或行為有虛偽性、殘忍性、無罪惡感及羞恥心、無道德意識﹔不可靠、不真實、不忠誠、缺少悔過或羞恥心、判斷力貧乏,無法從過去的經驗中記取教訓、病理性之自我中心和不能真正地愛他人等人格特質」。(註:哈!很像在說某些‘人’吧?…)

◆「心理病態人格」的行為動機在於自我慾念之滿足

心理病態人格者從未學習到如何延緩本身的需要而考慮到客觀的條件,因而一旦慾念發生,則必然要求得滿足,否則決不罷休。因之,他們行為的動機,多為了尋求快樂,而不顧後果,缺乏責任感。

◆ 缺乏罪疚感,亳無道德意識與良心

常人違反社會規範與法律道德之後,總會受到良心責備,而有內疚。但是精神病態人格者因道德觀念發展停滯,使其「超自我」,也就是道德意識或良心付諸闕如。因此,他們在做出背德犯法的事後,根本無內疚與痛苦之感,更無悔改之意﹐反而因為滿足一己之私慾,而深自慶幸。

如「自我顯示型心理病態人格」患者的特性﹐就是虛榮心與自我顯示慾均甚強烈(註:就如那些「公器私用者」﹐像‘小白兔’在空中公開的抹黑、恐嚇人時﹐甚至是「得意」、「自豪」的…),其行為多半是虛偽的,內容空虛,常誇張說謊,甚至自以為謊言是真實的。

他們雖然經常背地裡對權威發牢騷,但心裡卻又很依賴權威。再者,患者本身因難有成功之希望,但又不滿他人的成功,故常藉消極抵制或間接破壞等手段,以移禍他人,故到處不受歡迎。此種人易患的罪行,乃是設計陷害他人等罪行。

◆ 以自我為中心

自我,可謂對自己的認識。人生的初期,可說是完全趨於自我為中心,也就是依據快樂的原則生活,追求自己的慾求的滿足。人逐漸生長且不時接受薰陶,始知如何控制自己的慾求,以免損害他人。但病態人格患者則未必如此,也就是說其以自我為中心的程度不因認識社會規範而有所改變,故為追求自己的利益,會不惜犧牲他人。

◆ 自我評價錯誤

當病態人格患者準備以不法手段來實現自己的慾求時,倫理評價接踵而至。此時,如果患者突破不了「社會知覺」這堵厚牆(以破壞、犧牲他人的正常利益為代價換取自己的滿足,是一種不道德和非法的行為),他就會受到良心責備而放棄犯罪。遺憾的是,許多患者往往在社會現象中尋找有利於己的種種消極因素,形成一套自己的道德邏輯,從而巧妙地避開良心的譴責。

◆ 形成心理病態人格的心理因素

﹙一﹚患者超自我的發展不良,在成年之後,對需求的滿足,仍停留在「自我中心」的幼稚階段,患者一切行為,均不顧社會習俗與客觀環境,但求獲得充分的自我滿足。

﹙二﹚精神醫學家克雷柏林(Kraepelin)認為心理病態人格者的發展失去了平衡,其生理上雖已成熟,但心理上發展遲滯,以致于人格不健全。

﹙三﹚亞歷山大(Alexander, F.)是美國的精神醫學家,他認為心理病態人格的患者,都有他們終生不變的性格。他們在潛意識當中,藉著病態的行為,來發洩潛在的緊張焦慮。換句話說,患者在潛意識裏有很深的罪惡感,於是企圖以「被處罰」的方法除掉這種罪惡感。這兩種潛意識經常引起患者內在的心理衝突,最後,他們只好藉犯罪行為,來排除其內在的衝突。故病態人格患者在意識中雖無「內疚感」(罪惡感)的存在,而其潛意識中之內疚感則較正常人更為深重。(註:就如我曾說過的、患上癌症的例子)

根據學者們調查研究結果,一致發現:就累犯或慣犯而言,心理病態人格患者所佔的比率高達百分之五十以上,但就初患與一次犯罪者而言,則僅佔百分之十至百分之二十而已。由此可見,心理病態人格患者成為慣犯或累犯的可能性極高。至於心理病態人格患者的再犯率,根據學者研究結果指出,其百分比高達百分之五十以上。

由上述可知心理病態人格患者極具犯罪危險性,尢以其成為累犯的發生率最高,而且早發性的累犯遠較遲發性累犯再犯的可能性更大。

事實上,心理病態人格患者往往會發生竊盜、強姦、詐欺、殺人、暴行等犯罪行為,其為害社會安寧秩序與個人生命財產安全的嚴重程度,遠甚于其他變態行為的患者。因之,吾人不可不密切加以注意。

◆ 心理病態人格患者犯罪的預防對策

心理病態人格患者無法了解他人之感受並從錯誤中記取教訓,因此往往在預後(Prognosis)上顯得極度的糟。更令人感到頭痛的是,患者並不認為自己是錯誤的,因而缺乏自我改變的動機,甚至拒絕改變。因此,有關之防治工作,以發生前之預防最為重要,次而尋求較具成效之處遇方案因應。

◆ 心理病態人格犯罪趨勢

近來暴力犯罪的狂潮使升斗小民瑟縮但求自保,暴力犯罪不僅手段越趨殘酷,犯罪心態也愈發肆無忌憚。尢其案發後,凶嫌仍然毫無顧忌,繼續犯罪,即相當駭人聽聞。

心理病態人格患者有一種固定的行為模式,通常年齡在十五歲以前即可能出現自制力薄弱、逃學、重複撒謊、對別人的痛苦缺乏同情、毫無道德良心等之行為傾向,往往持續至成年而固著難以改變。

註:知道在‘動物們’當中,誰是此心理病態人格患者的最佼佼者和最累犯者嗎?
——‘小白臉’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fyjen&aid=257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