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登山日誌:竹頭角山、彩和山、李棟山
2009/06/10 22:53:11瀏覽1520|回應0|推薦22
竹頭角山的三等三角點基石


2009.06.07(日):竹頭角山、彩和山
竹頭角山,標高890米,小百岳之一,有No 6256三等三角點基石一顆。傳統的登山口,在羅馬公路(竹118縣道)的長興國小附近,校旁有塊石碑的叉路口右轉即是。不過,聽說單趟要2.5小時左右,沿途竹多、草長、螞蝗多,很硬,算是冷門的郊山。原以為,這次龍潭山岳的竹頭角行,會走這條傳統路線,想不到竟改為"直達"的新路線,換從羅馬公路51.5K處的產道右轉上山,一路車行到幾乎已至山頂的"登山口"處,才步行攻頂,單趟只要20多分鐘而已,有點不像登山了。所以大家笑說,這趟行程,車子最累啦...

還好,快到基點前,有段陡坡可玩,足以振奮一下精神。竹頭角山,不知名稱來源,但如以客語解釋的話,可直譯為"竹林的角落",引申為"偏僻角落"之意思,因此,竹多、人跡罕至,正是寫照。聽說以前,這裡以山豬與螞蝗(山水蛭)最著名,時至今日,早已「山豬無蹤影、螞蝗依舊在」了。

早上6:00掃街(打掃認養的街道)後,有15人參與接下來的登山活動,隊伍不算短,在半個小時的路程中,路陡草長,行走的速度快不起來。當然,到達基點後,阿姨大姐們一陣尖叫的抓螞蝗聲,一定免不了的,否則就太對不起這竹頭角之名了。下雨過後,螞蝗十分活躍,不論路程遠近,仍須提防才是。

彩和山登山口旁休息區之石壁刻字:「雞竇窩」

竹頭角山的視野約180度,可近覽南插、夫婦、拉拉等山,算不錯。可惜因高度不大,只能"仰看"諸山,與上星期在那結山頂,"橫看"諸峰的感覺相比,氣勢上稍弱了些。因此,山如果不高,上面又沒住著神仙,加上交通不便、無啥特色等,此乃先天不良、後天失調,要拼人氣,的確很難。不過,輕鬆即可摘下一個小百岳,也算優勢啦。

走半小時即攻頂,輕鬆無比,怪不得大家笑的如此開心

下山後,沿羅馬公路南下,往彩和山登山口前進,由"石牛民宿"的叉口進入,再循指示牌左轉,即可直上「雞竇窩」的涼亭休息區,登山口即在此處。不過,從這裡上山,路程也只30分鐘罷了...今天的路線安排,未免太軟了吧?或許是挑戰性太低,在「雞竇窩」午餐打尖超過一個小時後,大夥仍沒要出發上山的意思,繼續聊天午睡中,顯然都不急著趕路。這種比石門山還輕鬆的路線,怎會引起大家的興趣呢?下次好歹要把石牛山一併排入,走個4~5小時,才夠嗆的。

彩和山的基點標示牌。無基石、無展望,只枯木幾棵

彩和山,標高612米,山頂枯木幾顆,無三角基石(一說已遺失),因之前已從金龍園上來過,所以不再贅述,只補張基點的相片。大夥在此休息十分鐘,拍團體照,隨即繞小O路線,返回雞竇窩停車場,由總幹事頒獎(玩具車)給隨行的小朋友後,打道回府矣。



2009.06.08(一):八五山大橋上李棟山
天氣和昨天一樣,晴朗偏熱,休特休一天,決定帶狗上李棟山釘路牌。因為八五山大橋上李棟山一線,獵徑實在太多了,有些地方標示不是很清楚,為避免有人誤闖機關陷阱受傷,個人覺得這個山頭的標示放多一些,並不是壞事。

08:00過八五山大橋,左轉停車、整裝出發。繞到登山叉口,才發現原滿滿的登山條,已被清掃一空,只剩左側的鐮刀隊小路牌而已。看來,初到此山者,若沒人帶領,應該很難得其門而入了。自己第二次來,算識途老馬,雖然前方不遠處雜草滿佈,仍毫不猶豫左切進入,因小徑後方約200米的右上坡叉口,就是今天釘牌行的第一個地點。

心想,今天非假日,整個山頭應該渺無人跡才是。結果,在釘第一面牌子時,遇到了一位原住民的年輕人,背著背包、帶著二隻黑狗,準備上山去。原以為他要去打獵,打聲招呼後,才知上山是要去"工作"的...當然,沒再細問是何種工作了。下午三點半,返回停車處時,他也剛好從山上下來,還真巧。

續上行約30分鍾,在第一個休息平台處,又遇到了三位年輕的原住民朋友,各帶著背包與獵刀,坐在那裡閒聊。突然遇到,很是驚訝,想不到今天人氣如此之旺,與先前的想像竟不一樣。打過招呼,也順便問一下他們是否在打獵?其中一人回答:「不是打獵,只是出來晃一晃而已,否則在家太閒,老婆會罵人的...」當然,這是玩笑話啦。接著坐了下來,邊休息,邊和他們天南地北的哈拉了半小時,聊到了山豬、猴子、山區開發等話題,也談到了獵徑安全、登山標示等問題,還把自己做的路牌給他們看,問他們有無忌諱?結果發現,這些年輕小夥子的觀念還不錯,對山區開發,一方面持保留原始景觀的看法,一方面對登山路標並不反對。因為,至少可以降低登山客誤闖獵徑的機會,他們的壓力會小一點。習慣上,他們亦會在獵徑前,放些樹枝擋路,目的一樣是怕人誤走。所以,以後看見叉路口,有樹枝擋著,千萬不要闖進去...可能有陷阱、捕獸夾、自動射擊獵槍等,花樣挺多的。

告辭後,繼續往李棟山上行。今天預計到達上次迷路的山頭,釘過牌子後,即折返,不打算到古堡了,須趕在五點前到家。過石桌,這一路黑森林之行,不陡,卻很漫長,尤其春後綠葉茂盛,這個"黑"的感覺,比上回更甚。有幾段路徑,幾乎被荒草淹沒,顯然,最近走這條路線的山友並不多。或許熟悉的關係,此次走起來,身心倒是感覺輕鬆了許多。

抵上方的越稜休息點,發現地上遺留了一把老獵刀,懷疑有人在此打獵暫放,照張相後,即繼續上行趕路。只覺得奇怪,若是打獵,刀械怎可能離身呢?亦或是其他山友所遺落?因為,登山探勘開路,這種刀非常好用,最受山客歡迎了。而且,住八五山下的原住民同胞,也很少上到此種高度來打獵,至少,前面那幾位年輕人,就不會大老遠地爬上來。聽說,近來老一輩的獵人,年事漸高,多不狩獵了,年輕一代,外出謀生為主,也顯少打獵,所以,有些山頭的野生動物,已慢慢恢復生機矣。

往李棟山之越稜休息區,發現一把被遺忘的獵刀

為確認釘牌位置正確否,自己幾乎走到了大混山叉才折返,離古堡不過剩15分鐘路程而已。但五點前須趕回家,怕時間來不及,雖近在咫尺,仍決定不到古堡,在一杜鵑瘦林山頭,匆忙吃過午餐,即一路急奔下山。回到越稜休息點,見那把獵刀仍躺在那裡,沒人取走。於是好奇翻動,發現其木質刀鞘的下方已透溼,且刀刃略有雨點斑鏽,才知已放置很長一段時間了...於是,就放入包包,隨行下山...結果,回家被老婆罵了一頓,說:外面的東西怎麼可以亂撿呢?原來,她怕這把刀會有"邪氣"啦。其實,原住民上山打獵,帶一把刀、一袋米、一包鹽、一盒火柴,即可在山上渡過十幾天,刀之重要與作用,可想而知,倒不必以邪物視之。除草到今,已買了第二把鐮刀,畢竟,鐮刀只適合割草,遇上藤條類的粗物,很快就掛點,若有厚重的獵刀輔助,比較能面面俱到。也就是說,若爾後此刀能善用在除草開路上,也算物盡其用吧。

附帶一提,或許是剛入仲夏且天候濕熱的關係,最近在八五山、水田林道的溪徑旁、蓬萊仙島線近石門水庫一帶,凡只要略有潮濕的地方,都曾遇過蠻粗長的蛇類。所以,如走在狹小又草長的山路上,除雨鞋綁腿必備、眼睛放亮些外,一定不可偷懶,要先用登山杖打草驚蛇,以策安全。
( 休閒生活其他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fullwin1&aid=303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