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08/07/21 22:04:11瀏覽1435|回應0|推薦11 | |
在正常魚情下垂釣,很多初學者都有過這種經驗:開始作釣時,不知魚口,先來個調4目入水,通常,魚訊的活躍度還可以接受;但過陣子後,會感覺魚訊愈來愈少,不禁懷疑難道誘魚愈久,咬度反愈差?…此時,如果重測調目,多半可以發現已減爲3目、甚至2目或1目了…一旦調回先前的4目,則魚訊又變回活躍。此乃魚情未他變,而釣組已自變也。
正因爲這種「浮標入水初期,調目會逐漸減少」的情形十分普遍,稍微用心的初學者,自然可以體會個中之差異性,所以會養成在浮標下水後的一段時間,重新調標找回手感的習慣。這也是爲何長久來,大家對「調高靈」說從不懷疑的原因,蓋與實戰之「鈎餌狀態靈鈍」吻合也。 *** 光談「浮漂」靈鈍,如未與餌料結合,或純離底而談,則近似不食人間煙火。後期衍生之「挂餌調標」,其實就有種"降落凡塵"的意味了。例如,不計餌重而單講「空鈎水平」最靈,其思維模式,推斷應還停留在早期調釣的舊框框裏,仍未與時俱進。因爲一樣的「空鈎水平」,用在搓餌與競技拉餌上,可能所反應的靈鈍感覺會完全不同,最大原因,乃實釣挂餌後,餌料大小的差異過大所造成…餌愈重自然愈拖底,愈輕則愈離底,二者結果完全不同。所以才要請大家思考在實釣中,「餌重轉換」的比例問題:例如拉餌調1.5目,池底狀態可能已與搓餌的4目相近了,如只看調目部分而忽略餌重,則1.5目與4目間,光看此數字,實很難讓人聯想到二者在池底狀態的相近性,誤解自起。這正是不理實際"釣組"狀態變化,而空談"浮漂"靈鈍所造成的結果! *** 不同類型之調釣法,如雙餌水平、單餌水平、空鈎水平、八字環觸底、搭配固定鉛或活鉛等,在同樣釣組與餌重下,針對相同的魚情,當然可以證明「慣性力與浮漂運動」的關連性,但是卻不能證明「慣性力」的唯一性和關鍵性,這點,相信大家都有共識。所以,能否據以論斷「調低靈」,才是爭議的焦點所在…畢竟,釣組的力源不是唯一,不計餌重、魚情或"離底"而空談「浮標」的運動,其實戰意義總令人存疑……要我等相信,更疑! |
|
( 休閒生活|雜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