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07/17 10:38:41瀏覽1430|回應0|推薦1 | |
浮標理論發展至今,不論證明方式為何,已經沒人能否認「阿氏定律」的影響力了;反而,「阿式定律」到底在浮標理論中,佔有多大的角色與影響力,這…才是重點。個人當然深信其有一定的影響力,但卻不認為是"唯一或關鍵"的因素。例如,「相同尾徑的浮漂具有相同的靜態剩餘載力這項定律」,在「調目」出水數相同時,相信沒人能否定,不過,當在實釣中加入餌重、觸底、鈎距、線粗細…等因素…轉成「釣目」後,如果還把浮標所有的反應現象,通通以原始「調目」之出水數(靜態剩餘載力)來解釋,必然有所不足;此時「釣目」的出水數,已無法用「阿氏定律」來完全描述了(定律仍在,但已不敷使用),須再擴以動態分析與魚情變化,靈活「依魚情來調釣」,才能符合實釣所需。所以,一直在「靜態標尾目數」上作文章(註:暗批程寧信徒),個人覺得只見樹不見林、畫皮不畫骨也。
很多人覺得「漂尾加細後」,浮標會更"靈敏"些,原因是細尾降低了水阻與磨擦力或表面張力的影響所致,除此之外,個人則認爲更主要的因素,是:整體浮標的「重心下移」了,如有製標經驗,定能明白此點之重要性。尾細,等同標尾之各別影響力變小了,又如暈車兄所言之「平衡系統(如潛艇出水之鑑尾)中的漂尾,不應再進行重量或密度衡量…」,此時再費時比較標尾間的"細微浮力差異及其影響力",是否值得或有意義?也就是說,標尾粗細或目數,在早年製標粗糙時,影響的確不小,但在今日研磨精美的時代,每支標尾均細緻極致、細無可細矣,"粗與細"的明顯差異性,早已不復存在了。仍想在二支細尾標間,藉其"顯微鏡下"方能得知的差異性,來證明"調低為靈"說,何其愚蠢也?早年誇大粗細之間的差異來論證異說,一時或難駁斥,不過今日粗細條件已失,綜觀釣場上,調釣的方式與魚訊反應間,並無不同或改變,又如何解釋呢? |
|
( 休閒生活|雜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