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有請牛頓來喝茶」後記
2008/07/14 14:07:03瀏覽1455|回應0|推薦2
後記:(寫於本文轉載「福壽之家」後)

其一
釣魚難不難?視目的而定。如純為休閒或娛樂,而不在乎魚量多寡的話,真的一點都不難,只要浮標會動就好,不會動時,就當作魚不咬,晚上回家一樣睡得飽;快樂又不易沉迷,這樣子最符釣魚的目的了。如果想釣職業池或參加比賽,難度會增加一些些,多少還是要知道一下「調几釣几」或加減鉛的方法與時機,贏面會高些;如又想進一步知道為什麼「魚有時不咬、有時又大咬」,或「老是老闆大咬、我不咬」的話,懂一點釣魚原理,多少會有幫助的。至於本來就想致力於釣魚理論研究者,自不在話下。其實,我也覺得釣魚不難,難在將理論文字化而已。
很多老師傅不知調釣為何物,只知加減鉛而已,照樣可以上魚,這正是用時間換取經驗的例子。也就是說,管他甚麼「調几釣几」、管他甚麼誘釣合一、管他甚麼丸九還是老鬼,釣竿粗下去,時間到了,一樣成為老師傅的。這才是釣魚的正常歷程,屬最自然的情境了(非反面諷刺也)。
像這種雲霄飛車一樣長的暈文章,一般人大可不必理它,因為看了無助魚穫的增加,所以不須在意。至於對喜歡坐雲霄飛車的人來說,希望這些文章能讓你腦袋旋轉好幾圈,享受一下追風的快感…

其二
垂釣的動態過程中,當餌料下沉、餌重由池底承接時,池底會有一"反作用"之支撐力出現,此時的釣組是"施力者",所以稱此支撐力為"反作用力"沒問題;但當魚破壞平衡造成釣組運動時,不管是A線或吸吐餌造成,都會多出一股力道來,此時的釣組反成為"受力"者、非"施力"者…因此稱反彈力道為"反作用力"的確亂掉了。釣魚,從掛餌拋竿、下沉、貼底、餌化、水流、魚就餌…到揚竿,是一種"動"的變化過程,光餌貼底、魚吸吐餌、鐘擺、餌再下沉等,"施力者"角色都可能互換好幾次了,未明辨而統稱之,實有不妥。
釣魚,其實只要知道何為「調4釣2」或加減鉛,不需懂調釣或力學原理,一樣可以簡單上魚的。因為在魚的世界中,只有「要不要吃這顆餌」的念頭而已,例如:味道合口嗎?有其它魚在搶嗎?我吸得動魚餌嗎?這顆餌有沒有危險性?我吃飽了嗎?…等,這些因素加起來後,會形成"當時"魚拉動此顆餌的意願程度,個人稱之為「魚嘴拉力值」;如果作釣當時,我們可以很清楚知道、感受到「魚嘴拉力值」的大小,則只要將「整體釣組的殘存力」,調與此值相同,魚訊一定是最漂亮的…這不是玄學,經驗累積即能做到,此即「依魚情調釣」心法的由來。這方法,不是獨創,是一些老師傅在池邊作釣時,自然而然會做的動作,只是他們沒有予以文字化而已。
至於如何估算「殘存大小」與「魚嘴拉力」是否相近,關鍵就在"標訊反應"上,所謂「觀標知魚」是也。「觀標」,是一種"直觀"的感受,因人而異,沒有一套標準可循:例如,當你覺得魚有一種「嫌"上浮"的力道太大、拉不動釣組」的感覺時,就可以加一點鉛或做減少釣組上浮力的調整;當你覺得魚有一種「輕易就可以將釣組下拉、動作誇張,造成真假魚訊難分」時,就可以減一點鉛或做增加釣組上浮力的調整,以減少假訊號。這種微調到二力趨近的動作,全憑直覺與經驗,不須懂理論的…至於"感覺"對不對?就是個人功力所在了。
餌料口味,多有口癖因素存在,雖有直接加大魚嘴拉力之作用,但因地、因池、因魚而異,無法通論之,在此略過不談。
落落長的文章,不是要讓人頭暈的,謹供有興趣者參考而已;很多路,前人已走過,想研究者,就不需繞遠路或重蹈覆轍了,省下的時間…可花在更精進的地方。
( 休閒生活雜記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fullwin1&aid=20384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