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08/22 11:45:25瀏覽7543|回應4|推薦17 | |
(本篇垂釣理論文章,完成於2005.05.23,雖以討論"分層置鉛"及"雙鐘擺效應"為主,但因有涉及雙墜之"負殘存"釣法,經一年多的實釣測試後,發現中魚與挫魚率幾乎難分軒輊,所以遲遲不敢發佈於釣魚網壇。今日,釣魚觀念漸趨健康,加上雙墜的運用,很多原理其實與"鎮錨"的作用相通,神秘性大減,此時貼出,僅供有興趣者研究參考而已,不建議用於實釣上)
「分層置鉛」,是流傳北方釣界的一種神秘釣法,知者不多,所能獲得的資料更少,起源應是仿自溪釣的分層咬鉛釣法。所謂神秘,不外乎被保密到家,或瞭解的人不多所致。以現在的傳播力量而言,前者的可能性不高,應該是後者的成份較高。也可能是,少數幾個懂的人考量某些因素,不願意公開出來,他人以訛傳訛後,造成用法誤解、效果顯現不出來,導致放棄? 近來釣界有流傳出的「子母墜」釣法,大致說法是:線組多配一個鉛座,大的在上為活墜(母墜),小的在下為固定墜(子墜),二墜相距10 cm左右,短子線為主,二鉛之和即為一般調釣的重量,大小比例約為2:1。此釣法,應該就是傳說中,神秘的「分層置鉛」釣法沒錯,至於是否為「原版」釣法,則不得而知了。另一種說法,則改上墜為固定鉛、下墜為活鉛,其餘條件相近,實釣上,效果會比前法好些,但仍跳不出「跑鉛」的思維方式,所以差距不大。 「跑鉛」之所以魚訊反彈快,主要原因就是使用了活鉛的方式造成,上述二種「子母墜」的釣法,還"保留"了這個缺失,縱有改進,仍算不完美。活鉛與固定鉛比較,以「固然鉛」的方式反彈力較小,自然較有利魚嘴的進一步深吞。眾人喜愛活鉛的原因,在其鉛重配置的簡單易學,初學者很快可上手。固定鉛則需較複雜、精準的調校,效果方能呈現,涉及「雙鐘擺效應」的配置,會者必然不多。以魚口來論,反彈力小者當然較佳,因此,現在要剖析的,便是一種"雙固定鉛"的調法,強調上下鉛之間,依不同角色來調整鉛重與間距,讓效果相輔相乘,而不是互相抵消。 所謂「鐘擺效應」,就是當鐘擺被外力所推,盪到高點時,把動能轉換為位能,而後把位能釋放出動能,使鐘錘再次向下擺盪;通過谷底時煞不住車,因此,只有繼續來回擺盪,至所有能量都被空氣阻力所吸收才會終止。而墜與浮標間的互動關係,即我們所說的「追求新平衡點」的過程,正是一種「鐘擺效應」,只是水阻較風阻大,感覺沒那麼明顯而已。 同時使用二個鉛座,可產生「雙鐘擺效應」,這可讓傳統單墜調釣,向無限的空間擴大。所謂「雙鐘擺效應」,即是浮標與上墜間、上墜與下墜間,各形成一大一小的鐘擺效應,互相牽動著。如若,上鉛墜為可活動式的,又將距離拉近到與下鉛墜連接的話,則狀似"一個較長的鉛座",其作用與傳統單墜雷同,只能產生「單鐘擺效應」而已,此情形並不特殊,暫不討論。要談雙鐘擺,上下墜間保持適當之間距,當然是必要的前提了。 當魚吸餌、扯動下鉛座,因角度不是完全垂直,間接帶動上鉛座後,會形成第一個鐘擺區。接著,上鉛座的位移,也會間接讓浮標做出反應,形成了第二個鐘擺效應。正因為多出了這第二個的鐘擺緩衝區,使魚嘴不用直接去拉動浮標,大大的降低了反彈力的衝擊,其效果不言可喻。 鐘擺幅度與間距成正比,愈長則幅度愈大,失衡狀態愈久,帶出的標訊也愈強。鉛重大小,原則上與魚嘴起始拉力較有關係,只要魚願拉動,愈重則幅度愈大。因此,此釣法必須兼顧間距與鉛重方可,「子母墜」在鉛重上未多著墨,或許是留一手吧。在「分層置鉛」中,上鉛座主要的功能是「抵消浮標的反彈力」,下鉛座則扮演「讓魚吃的無戒心」角色,我們可以針對其不同特色,分別施予適當的鉛重。 因此,上鉛座,原則上調至水平(只單計上鉛座,下鉛座以下重量不計,或稱「無八字環與下鉛座-->調水平」)是最省力,魚口稍佳可調水平以上,魚口差時,建議調至水平後再加一點點鉛重,訊號會更多,但相對的空竿率會增加,也會提高挫魚的比例。下鉛座原則上視魚嘴拉力值而定,小魚或輕口魚宜輕,大魚、開口魚或風浪大時宜稍重。但如此是否就表示重鉛比輕鉛不好呢?並不盡然,一些疑心病重的刁滑魚,對反彈力非常在意、對撿食魚餌的初速反不在乎,所以透過重鉛來強化自然擺盪的鐘擺效應,藉以隱藏浮標的力道,反有奇效。 上鉛座,也需依魚情調整,但調整幅度不宜過大,些微的加減鉛,反應出的魚訊差別甚多,須小心調整。上鉛座的位置與一般垂釣時的單一鉛座差不多,不可過高,因為在餌墜觸底瞬間,浮標會有一段「沒入水中」的時間(即上鉛座的重力慣性),如上鉛座位置愈高,浮標出水的時間相對愈慢,這中間如有隨沈魚訊或搶食,根本無法察覺。但其位置也不可與下鉛座過近,至少保持3 cm以上,讓二個鉛座間可以有直角轉彎的空間,角色上比較不會互相干擾。如釣組來不及裝二個鉛座,可直接將八字環視為下鉛座使用(加捲鉛片於八字環上),只是如此一來,鉛片重量會受限,而原先多出之八字環緩衝角色也會不見。 下鉛座介於上墜與八字環間,主司緩衝作用,是讓魚嘴不直接感受浮標的存在。如果在八字環上加鉛片,更可形成所謂的「多鐘擺效應」,魚嘴與浮標之間的直接傳動感,降至更低,魚吃的更自然。從實釣中可以驗證,三層次鐘擺的調法,會較雙鐘擺的效果更好,這也間接證實了,魚對反彈力的在意程度。 當上下鉛墜及八字環三者間,各拉開3cm以上距離,上鉛墜又調水平時,下鉛墜雖然不加鉛、只靠本身自重,理論上應該會將釣組下拉到下墜觸底位置。但實釣中可以發現,此時下墜仍是懸在水中未觸底,還要逐漸加鉛到某一程度,才會真正下沈,這就證明瞭八字環到下墜間的線組,有「支稱力」的存在,且影響不小。此力有多大,可用所加鉛重與下墜之和,概算出來,不過,要確定下墜已完全貼底才可以。因此,許多人談調釣,老想忽略這塊不易計算的區域(註:支撐力),當然會有盲點了。此亦是下鉛座可扮演「讓魚吃的無戒心」角色的原因之一。談到這裡,大家應該重新正視「反彈力」與「支撐力」對調釣的影響性了。 會建議上鉛座調水平(零浮力),除可讓魚在試探階段,盡量感覺不到浮標存在外,也可使我們對剩下的調整更單純,只要控制剩餘之八字環、下鉛座二者重量和,不要超出目標魚的上吸力道即可。所以一般習慣上,釣鯽時下鉛座的配鉛會較輕,原因在此。我們更可利用此特性,把鉛加重些,自然可過濾一些小雜魚,目標會精準些。至於上鉛座是否一定要調水平呢?當然不是了,可輕些或重些,視魚情而定。輕些魚訊更活潑,正吃的機率高些,適合咬度稍好的魚情;重些則魚訊會放大、假訊號相對增加,適合開口較差的魚情,不過,「只要重量不超過下方線組的「支稱力」,標尾目數仍不會下降」。原則上,冬季調上鉛座水平,夏天調「上鉛座與下鉛座之和」水平,二者間的各調點,則可依魚情而活用。 通過初步探餌的關卡後,魚會吸餌入口,此時影響以下鉛座組的自重為主,待魚轉頭或動作稍大,才由下鉛帶動上鉛座、浮標,接著反作用力才會發揮影響,魚是否吐餌則在此一舉了。事實上,浮標移動的來源有二:直接拉動及鐘擺效應,其中鐘擺只是輔助而已,但所佔比例愈高,魚的戒心會愈低。觀標訊察覺吐餌多,則上墜加鉛,未吐餌但空竿或非正吃多,則上墜減鉛,這是調整的一個原則。如果從頭到尾沒魚訊,表示下墜過重,在第一關"初步探餌"就被刷掉了。子線過長,會延遲與過濾魚訊,也可能是"感覺"無魚訊的原因之一,除非魚過滑,否則建議子線以5 cm左右為宜,單鉤為主,取訊號直接、雜訊少、減少挫魚之優點。餌大小、重量、軟硬,會影響向上吸食的意願,也是一種動態調整的工具,可加善用。傳統上認為,拉高上鉛座位置、增加擺幅,可以讓魚訊更沒戒心,這並沒有錯,只是,以延遲反應來換取準度,得失間還要衡量清楚才好。 一般「正殘存」釣法,以抓「吸入」時的魚訊為主,如能在第一次入口即揚竿,當屬最佳,但易與「試探、輕啄」的訊號混淆,空竿於焉產生,魚訊也有真與假之分。夏天釣羅非時,常採用所謂「抓第一魚訊」的釣法,此法實際上與「見黑影就開槍」並不相同,主要差別在"魚訊真假的判讀"上,見黑影就開槍,有點打迷糊仗的意味存在。因為羅非體大,釣小顆餌時,可能一次就吃光或散掉,加上警覺性高、反應快,掌握第一時間起魚很重要。鯽魚則因吃法斯文,魚體偏小,常有二、三次的吸入魚訊出現,可以不必急於作合,須依不同魚情採不同釣法。 「負殘存」釣法的魚訊,在「吸入、深吞、轉身」階段都可能出現,前二者屬下頓型,後者多為黑標型,強弱又視吃上鉤或下鉤而定,上鉤強於下鉤。往往察覺下鉤訊號時,已在轉身後,所以吃下鉤時,給人的感覺是"訊號少、中魚率高"。此法因二鉤躺平,加上釣者收到的魚訊以上鉤居多,吐鉤或魚體誤觸墜、線的機率又高,魚訊多樣化、假魚訊充斥,所以造成挫魚的情形大增。最佳解決之道,建議採單鉤方式作釣,但需以勤拋竿、大顆餌或撒誘餌來輔助。「負殘存」釣法,主要在魚嘴拉力值,已降低到「正殘存」無法調釣的範圍時,才宜使用,想抓第一次的準確魚訊或快速上魚者,仍該以「正殘存」調法為宗。 魚訊既分真假,如何判斷呢?這與個人的經驗累積有關,沒有捷徑可攀,唯有臨場實釣一途。習慣、調釣法、個人認知觀點等,都會影響經驗累積的正確性,切記不要先入為主或堅持己見,多參考吸收別人的經驗,總是有益。很多人以為動作要大,才是叫做「有力的一頓」,其實以魚就餌的六階段「發現、試探、輕啄、吸入、深吞、轉身」來分析,想要看見大動作的魚訊,往往魚已轉身矣,反應遲了些,更會錯失一些不轉身即吐鉤的訊號。所謂的「有力一頓」,最佳的揚竿點在「吸入」時,訊號常常只有一、二目而已,依魚當時的心情食慾而定。加上時差後,中魚點應在「吸入與深吞」之間,但如殘存控制不當,往往此時也是魚吐鉤之時,空竿自然出現。有人認為遇空竿應"調高釣目"(拖底)以對,這是一種遲緩魚訊的權宜之計,最好的解決方式,仍應依魚情調出正確殘存來,抓魚於「吸入」時,才是高明的做法。 |
|
( 知識學習|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