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08/07/07 14:54:04瀏覽4718|回應0|推薦1 | |
在盛産羅非之南國,春夏之交,鯉鯽與羅非一樣都會大咬,但舍鯉鯽而就羅非者比比皆是,爲何?難道是貪戀羅非之鮮美肉質?還是欺羅非的呆笨好釣?當然不盡如此,絕大部分的人,實是被其特有之「爆發型拉力」所迷惑住的。羅非的爆發力,可媲美烏鰡(青魚),卻又比烏鰡之猛衝不停,多了點節制;羅非的體型,笨重程度不輸呆呆(鯉魚),又比大呆的埋頭猛鑽,多了股快沖的暴力。其最大特色,就是頑抗只出現在中魚那一瞬間,所以能否順利上魚,也決定在這毫秒之間。此時點,羅非遇強則強、遇弱則弱,抗爭的過程是剛是柔,全隨釣者的手勁而意動,釣者可選擇以柔克之,也可堅持用強勢壓過它,二者的樂趣略有差別。
如第一時間控制得當,則後續即可快速上魚,用軟竿細線亦輕鬆以對;若瞬間反應不過來或粗魯對之,反容易斷線跑魚,即使硬竿線粗也無濟於事。換句話說,這種將控魚技巧完全操弄於股掌上的強烈感覺,才是釣羅非者內心真正迷戀的所在。很多人喜歡用「並繼竿」拉羅非,正是希望能將那股特有的勁道,更直接、更完整地傳達到手臂上,好細細品味之。 有人說釣羅非是一種「武釣」,以別於鯽魚之「文釣」,事實上,羅非雖粗,在釣法上卻十分講究技巧的。撇開擾人的調釣與餌料不說,純以上魚動作來分,上者可以柔克剛,中者剛柔並濟,下者才會耍得虎虎生風。也就是說,揚竿高段之人,上魚好象打太極拳般,展現出一種圓柔的美學,輕鬆省力,讓人看了感覺很舒暢。所以,把垂釣羅非完全歸類到「武釣」,並不盡公平。 有位前輩曾說:「看一個人揚竿,就知會不會釣魚了…」,話雖簡單,用來檢視釣羅非者的功力,卻見真章。因爲揚竿態勢,往往就是垂釣者心態、修養與釣技的綜合表現,所謂「師傅一出手,就知有沒有」是也。隨著釣齡、釣技之增長,力道拿捏理應更恰當才是,會不會釣魚,自可從此處看出端倪。例如初學者,一心想追求高上魚率,常無形中會透露出「急、快」的意念,揚竿「劍氣」破空之聲必然大作,讓左右釣友心驚膽顫,深怕誤傷也;老師傅經驗豐富,深知欲速不達之理,快慢強弱配合節奏進行,劍氣自然蹈光隱晦了。釣羅非,非常講究「輕快」感,在「輕」中卻隱含一股刺魚之柔勁,在「快」中卻不會急揚到竿子咻咻叫,想釣好羅非,一定要先明瞭此點。鯽魚本體輕,釣之輕巧或許不難,而羅非乃粗魚,能操之巧柔,更見功力。 垂釣小羅非,握竿方式與鯽魚相同,不需特別。若針對5指以上之羅非魚,不管軟硬竿,握竿位置一定要放在竿把上方約30cm處,竿把尾約與手肘齊,揚竿采「輕提」方式,感覺自然輕鬆即可,不必太拘泥細節,也不宜長時間采固定姿勢,因爲「省力又不酸痛」才是重點。感知中魚後,迅速以肘抵住竿把,除符合一般人熟知之杠杆原理外,同時還能讓手肘與釣竿「合而爲一」,讓整支手臂變成了釣竿的延伸體,更能發揮竿子的彈性來。此時魚的拉力與竄逃時的震動感,能直達臂頂,可有效縮短反應時間、快速消弭暴沖於瞬間。這種「人竿合一」的握法,還可限制揚竿的幅度,縮小揚竿的力道,相對降低了魚的反抗力度,有利上魚。 至於揚竿力道究竟多少才算合宜?至今仍衆說紛紜,莫衷一是。有說「鈎不離水」,有說「高不超過2尺」,有說「與釣鯽力道相同」,狠一點的,甚至會說「標不離水面」、「緩慢提竿換餌的力度」…,其實,殊途同歸,都是在形容「提竿輕點與適時卸力」的那種感覺,只是體會因人而異罷了。換句話說,羅非的提竿方式,默含有「二段式提竿」的口訣在其中,即先輕提研判是否中魚後,再做下一步的應對措施;也唯如此,才能做到所謂「標不離水」的境界。羅非的暴衝力與揚竿力道成正比,愈痛則沖的愈大力,此時唯靠釣者即時的「卸力」動作,才可止沖。總之,提竿以魚不受驚嚇及不覺痛楚爲原則,目標是起魚於寂靜無聲中。 揚竿力道,不單因人而異,也和新舊魚、竿的軟硬度、鈎的大小、及釣場水深等有關。例如新魚本驚恐,一旦上鈎即死命奔逃,是最難控制的一種,揚竿須「更輕快」;老魚釣放多次,經驗老道,只要不是太離譜,都會逆來順受,屬最省力又最好操控的物件魚,揚竿適中即可。同樣的揚竿力道,如分別用在軟竿與硬竿上,則軟竿的上振幅度遠遠大於硬竿,傳到魚嘴,必然反彈更大、更痛楚,所以,軟竿操作要更嚴謹,這也是爲何羅非專用硬竿會受青睞的原因之一。不過,硬竿較重,長期使用手臂容易受傷,若是垂釣回鍋老魚,則不妨以超硬調鯉竿或並繼竿取代之,竿輕而韌,配合回鍋魚的無力感,再適合不過了,尤其長期垂釣羅非者,更應考慮。如果池子或天候允許,建議不妨改用9尺以下短竿,”感覺”到的重量會比12尺”少一半”以上,只是控魚技巧要更講究而已。 另外,釣場深淺影響也很明顯。深場的魚被往上揚起時,因母線較長,即使旁竄,也仍能保持與竿子近垂直角度,讓竿子的彈性起了卸力作用,所以感覺到的拉力,自然未特別強烈;反之,淺場羅非往往給人拉力強大之感,正因爲同樣的旁竄動作與距離,母線很容易被水平拉直,竿性無從發揮所致,所以容易産生力大無窮的錯覺。因此,在淺場垂釣,不宜抛滿線,以預留緩衝空間,減少瞬間被拉直的機率。此外,水深魚較放心,水淺魚易受驚,也是二者力度有差的原因之一。常聽人談論道:「這個池子的魚拉力很強、那個池子的魚不太有力…」,若能考慮水深和新舊魚等因素後,其實,也沒那麽神秘了。此外,鈎大小的影響力常被人忽略,相較於小鈎,被大鈎鈎中的魚,必然較痛,其爆發力自然相對增強。同池垂釣,如有人認爲魚很有力,也有人不表認同時,除個人揚竿力度有差外,使用不同大小的鈎子,或許是原因所在。 至於羅非「飛魚」動作,臺灣也只在「戰鬥池」中較有使用,因魚體平均5~6指大,顯少巨物,只要子線稍粗些,配合戰鬥專用脫鈎網、加上運用超硬釣竿的彈性輔助,飛魚不成問題,算是戰鬥池中標準動作之一。至於4指以下小羅非,野釣中都是直接起魚的,所以也談不上飛不飛魚了。一般休閒或職業池,魚體多在1kg左右,是聽說有人可以飛魚…但僅限傳聞,並未親見…因爲這些魚釣來「條條珍貴」,跑一隻魚或許就輸贏變色了,因此沒人敢用「飛」的、亦無此需要。而且飛魚子線要夠粗才行,相對會降低回鍋魚咬鈎意願,得失間要仔細衡量。 如何才能降低斷子線的機率?這是釣羅非者心中永遠的痛。因爲子線過粗,老羅非根本不買帳,子線過細,新羅非又一去不回頭,如果池中新舊魚雜陳,頭就更暈了。而釣魚人都有一種「細線搏大魚」的潛藏偏好,愈是自視藝高者,愈是喜歡向細線挑戰。所以,這種斷子線的困擾,初學者未必會比垂釣多年者感受強烈,原因即此。子線容易瞬斷,影響因素很多,除了子線粗細、材質、綁鈎方式及前述之揚竿力度、握竿方式、水的深淺等有關外,實際上,魚的正吃否,往往才是關鍵所在。正吃的羅非,只要第一時間將魚頭拉回,多可輕易入網;非正吃的羅非,若鈎不在嘴部附近,魚頭多不易拉回,加上魚因痛楚産生強大的爆發力,不管子線多粗,往往仍會以斷線收場。 羅非是否正吃除與調釣有關外,更與浮標的合用否有絕對相關性。浮標合不合用,與品牌或知名度無關,須以魚的接受度來評價才算數。這點,也只有在下水實釣後才會知道結果,光從標的外觀美醜是無法預知的。何謂「真貨」?下水後頓點多而輕脆、正吃占多數者;何謂「假貨」?使用後頓點明顯變少者、光上小羅非不上大羅非者、老是挫中魚體者。浮標的「真假貨」不是商人說了算,很多迷信品牌而捨不得扔棄「假貨」者,自誤也。因調釣事涉複雜,爲免節外生枝,在此暫且打住。另外,一般釣羅非者多喜用鈎柄較長的袖型鈎,主要是考量羅非嘴巴的牙齒較利,長鈎柄可減少子線直接磨觸魚齒的機會,藉以延長子線的使用壽命,這也是實釣上累積而來的經驗。 羅非抄網,以直徑30cm的淺網爲佳,底部過深者會影響解魚速度並增加子線扯斷的機會。魚入抄網時,須儘量控制到「魚頭朝上」的位置,以利快速解鈎摘魚,否則滯留抄網內的時間愈久,子線被扯斷的機會也愈大。但若碰到那種”臉盆”級大羅非怎麽辦?對不起,除非事先准好一大一小的抄網,否則無解。據估計,子線真正因上魚而斷者,約五分之三而已,另外有部分因挂底而斷,剩下的則多斷在抄網內。此一說法或許因人而異,但也點出了抄魚的重要性。 由於羅非有瞬間暴沖的特性,所以「抛滿線」算是釣羅非的一大忌諱。只是,不抛滿線,那又該抛到什麽程度比較好?一般比較慣用的是「ㄑ字抛竿法」,其中的「ㄑ」字,描述的是「餌、浮標、竿先」三個落點的位置,因爲不管是左ㄑ還是右ㄑ,只要這三點不在一直線上,就一定不會抛滿線。此法另外一個重要的作用,就是可以確保餌與浮標間,會呈一直線的狀態,對於空接的魚訊,較不容易漏失掉。很多人誤以爲只要不用全力抛竿,就算不抛滿線,其實只答對了一半,因爲我們還要做到雖未抛滿線,卻仍能保持魚訊不減才行,否則顧此失彼,意義不大。 相信大家有過這種經驗,就是新換釣點的前幾竿,魚訊一定是最漂亮的,愈到後面愈龜毛,這與釣點混濁度及魚的戒心度提高有關。因爲羅非是一種貪食又有點愛乾淨的魚種,相鄰池底如有乾淨與混濁二區域存在,且同時都有餌料時,不用懷疑,它會先選擇乾淨那一邊的。針對此一特點,於是便有所謂「三點釣法」、「一字釣法」、「十字釣法」、「田字釣法」、「扇形釣法」…等衍生出來,其原理相同,只是餌落點不同而已。都是在一個點抛幾竿後,又換另外一點抛個幾竿,如此迴圈不止,讓竿竿都可收「前幾竿」的效果。 不要認爲丟下去的誘餌,馬上會被照單全收,其實大量投餌與中魚間未必成正比,在討論如何誘魚前,要先明白此理。以羅非的食量來看,雙鈎挂上正常大小餌團,不管抛竿節奏多快,所送出的餌料均不足喂飽魚群,這點與鯽魚不同。大羅非很現實,如果釣點的餌料不足,很快會轉身另覓他食,這點也與鯉鯽會因餌香而徘徊不走的特性不太相同,因此不斷施打誘餌,是釣羅非的必備手法。粒子實與一般飼料成份相同,只是另加一些羅非偏好的添加劑而已,如嫌貴,自可以飼料替代無妨。原則上,只要誘餌的味道不比主餌突出或搶眼,不易飽食又有誘魚效果者,都可以使用,沒有硬性規定。 誘餌施打,非常強調「不斷與適量」的原則。很多人一到釣場,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把整包的誘餌直接撒下去,這樣一定是可以把羅非誘集過來沒錯,但如此一來,影響旁人釣況不說,自己的釣點也因魚群亂舞而混濁增加,非但無助於上魚,反容易挫傷魚體。這種玉石俱焚的玩法,多發生在初學者身上,碰上了只能搖頭而已。符合「不斷與適量」原則的誘魚法很多,有幹濕粒子之別,幹粒子直、間接施打皆可,濕粒子則須泡開後使用。如噴粒子、釣芭樂、大粒丸等,都是目前在臺灣受歡迎的誘釣法,簡介如下: 一、噴粒子:這是一種最傳統和簡單的誘魚法,靈感取自養殖場喂魚桶之「噴灑飼料」原理,強調粒子落水聲與粒子本身,同樣都有誘魚的效果,故名「噴粒子」。此法一次施打粒子約10~20顆左右,頻率高者每次抛竿前均會施打,頻率低者抛竿二、三次也會施打一次。頻率高低主要取決魚層控制需求,沒有好壞之別。讓魚習慣誘餌之固定飄落狀後,上層搶餌現象出現、戒心度會降低,如果再將主餌搓成綠豆大小,混在粒子中自然垂降,殺傷力更大,有些輸不起的職業池會禁用此法。 二、釣芭樂:將用水泡開的乾鬆粒子(又名「騷」餌),在八字環上團捏成拳頭大小,狀似不規則之「芭樂」,直接蕩到釣點上方落下後拉掉,純當誘餌用,故稱之。施打位置較投擲方式精准,可配合各種釣法酌量爲之,集魚快速而有效。因濕粒子遇水即散,可形成由上而下的立體霧化效果,魚聞得到吃不到,多打也不會有喂食過度之慮,但要注意池底混濁度控制,可配合類似「三點釣法」之多點釣法一起使用。 三、大粒丸:直接將泡開的乾鬆粒子,加計入水下降途中崩解的需要量後,捏成比正常餌團更大粒的不規則狀,從姆指到荔枝大小都隨意,有點像縮小版的「釣芭樂」,屬名副其實的「誘釣合一」釣法。此法因崩餘餌團之大小不同,會呈現多元之魚訊反應,或有空竿偏多之感,與用冷凍餌之單純魚訊完全不同,須多加體會方可掌握。也有人在大粒丸的外層,再包裹些幹粒子,降低崩解的速度,以減少魚層上浮及增加餌料滯底的機會,也略隱含有「噴粒子」的效果,因其狀似玉米,另稱「玉米釣法」。 另外,還有一種「黏巴達」釣法,因可讓粒子貼底後仍呈現自然狀態,系專克制回鍋老魚的利器。此法由來已久,據信應是與「黏巴達」舞步同期問世的,是臺灣目前六十歲以上老師傅最愛的釣法,主因此法配上空心大浮標後,魚訊仍明顯可辨,十分適合視力老化者。不過,其中間沾黏條塊的成份,據說不利魚體的消化,曾被詬病過,年輕一代已漸不敢使用。唯此法的效果終究誘人,在換湯不換藥的情形下,有人改以黏粉或珍珠奶茶的粉圓代替,圖藉此減少背負殘害魚族的原罪。其實,釣魚要懂原理,釣法自可變化萬千;「黏巴達」釣法之精神不在那個「黏」字上,而是要讓粒子自然躺底、降低魚的戒心度罷了,很多人誤會後老在「黏」字上打轉,思慮自然被限制。換個角度來看,「玉米釣法」不就是「黏巴達」的一種變形釣法嗎?如果覺得太鬆散的話,可改在冷凍餌外層直接沾上粒子,或加入拉絲粉強化黏度後再外裹粒子,裏外均可食用,更具實戰效果了,何必食古不化? 釣魚貴知魚,學習釣羅非技巧,首重瞭解魚性,才能投其所好準確投餌,也唯有準確抓住魚口後,接下來的調釣與技法,方有施展的空間,而後才有臨場應變的餘力。有人長陷於特效餌追求的迷思中,有人夏天釣羅非仍堅持長竿深場,也有人抱持著定點集魚的傳統觀念來釣羅非,凡此,都是不解羅非風情所致。舉例來說,遇到小羅非過多而餌沈不到底時,直接用拉餌或冷凍餌當然不可行,加上噴粒子、釣芭樂、大粒丸等釣法效果亦不彰時,如果願接受小羅非搶食是不可免的事實,則「滿足小羅非、同時還有剩料沈底」才是我們正確的思維模式。此時,不妨采「內黏外松」的大粒丸釣法,配上「玉米釣法」的幹粒子外殼,以浮標落點爲中心,抛竿前先噴些粒子,餌團落點操作如「ㄑ字抛竿法」般,或左或右稍偏一些來避開小魚。如此聲東擊西兼調虎離山後,縱使沈降過程中免不了外餌會被小羅非沖散,也必有殘留的「內黏」餌料尚能突破重圍,直擊底層大羅非;至於這內層餌料該用何種口味,自然要符合大羅非需求了,唯建議以「拉絲粉」當黏著主料,取其符合軟黏兼殘鈎性高之優點也。 此法非虛構故事,乃實戰小羅非後之經驗所得,效果還不錯,因見其「外型、內餡」酷似市售之金莎巧克力,無以名之,乃偷偷稱之爲「金莎巧克力」。其實,餌料外型與名稱都不重要,能臨場活用才是重點。例如,在整池都是小羅非、大羅非只小貓兩三隻的地方,若還問「金莎巧克力」有效嗎?…這…就問過頭了,因爲遇此神仙都難救的釣況,建議還是走爲上策吧! 附記:臺灣羅非池介紹 一、休閒池:池子大小不一,魚量尚可,多以「日」酌收池租,單純供人休閒娛樂用。魚隨釣隨放、不可入網,入網即表示要買魚,買魚另外秤斤計費。聰明的池主還會提供餐點飲料、代客煮魚、或烤肉唱歌場地的服務,務求賓主盡歡,期常闔第光臨。此種池子的最大優點是沒有垂釣壓力,從早釣到晚都不會趕人,池主也絕不會作手;缺點是新手很多,誘餌如雨般撒下,釣況容易被拖垮。 二、職業池:一種專與池主對賭的池子,以「節」計時,一節約三或四小時,釣客可將時間內所釣得魚獲回賣給池主,只要釣得多就有回本或贏的機會。不過爲避免賭過頭,一般均設有輸贏的上下限,若不幸扛龜或未達起秤點者,則只需支付固定的下限金額即可,等於是一種稍貴些的休閒池而已;如釣Over(超載),池主回收的最高金額也是鎖定在上限處,損失不多。釣客與池主就在這上下限間,鬥智又鬥力,來同時滿足人類狩獵兼賭博的原始欲求。只要釣技尚可,或池主不常動手腳的話,平均支出費用其實與休閒池差不了多少。另外當然有不設上下限的池子,因爲賭性堅強,在此就不多介紹了。 三、戰鬥池:專供競技比賽用的池子,魚量最多,魚體一般在5~6指大小,以方便釣手飛竿上魚,考驗上魚的戰鬥速度。每個釣點都會用水管來限制垂釣的區域,並禁釣管線內,以讓比賽更公平。此種池子數量較少,例假日多會被比賽團體整池包租,平日因爲魚多且餓,竿竿搶食,所以只能練「上魚」的機械動作而已,沒有「戰鬥」意志的人,很難釣下去的,故稱爲戰鬥池並不爲過。 *** 後記:(寫於本文轉載「福壽之家」後) 哈利波特作者羅琳一年出書一本,吊足了讀者胃口…我昨天沒把<福壽雜談>上下集一起貼出來,只是多花點時間在<下集>文章的修改而已…絕對跟羅琳那種怪怪的心態,是不一樣的… 今天不談「調釣」,一樣可以將平凡的垂釣動作、說得讓人頭暈腦漲…所以,不是只有談調釣會暈人的,相信了吧? 前人種樹、後人乘涼,知識由累積而成,不是從大石頭蹦出來的。這二篇文章,只不過將眾人熟知的片斷觀念,串連成篇而已,一樣也有可看性,想不到吧? <下集>的釣技剖析,多數為大家所熟悉者,比較一般般;但<上集>關於福壽的特性部分,的確有新加油添醋了一下,相信有些人會難以認同…不過沒關係,我只是在這裡又種一棵樹而已,至於以後是否長得好、可供乘涼,就看大家了。 這二篇文章完成於7月下旬,是為大陸《垂釣》雜誌11月份「南魚北釣」專輯而寫,原答應邱哥(進雄兄)刊載後要公貼出來,但刊載時間據說延後2個月(註:已於2007元月刊出),考慮福壽垂釣的季節性後,還是如期貼出了,如此,也並不影響原雜誌部分。 台灣是「台釣」的發源地,更是釣福壽的寶島,在此拋磚,期收引玉之效,讓台灣繼續在「福壽」的寶座上稱王。 |
|
( 休閒生活|雜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