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07/07 14:47:00瀏覽5324|回應0|推薦3 | |
細說依魚情調釣 ………………………………… 臺灣--運哥 于04.12.06
一、楔子 釣魚,套一句現在最流行的用語,也要有「宏觀調控」的角度,才能清楚自己身在廬山那個角落裏。廣義釣魚,從釣場不同來看,有溪(河)釣、池(湖)釣、海釣之分;從釣法來分,有定點底釣、流水釣、宙(浮)釣、路亞釣、飛蠅(Flying)釣等;從工具分,有手竿釣、拋竿釣等;若要以物件魚來分,則細數不盡了。 其中關於池釣部分,有用手竿釣鯉、鯽、草、鰱、羅非的,也有用拋竿釣鱸、草、青、鰱等,彼此餌料不同、釣法迥異,各有春秋,細論皆學問。再拿池釣中釣鯽來談,可分朝天鈎釣、搓餌釣、拉絲釣、段差釣(宙釣)等,視不同魚種、大小、密度與魚層,可各擇合適者用之;從動機論之,有爲休閒者、有爲競賽者、甚至餬口養家者,出發點並不盡相同。衆所皆知的拉餌競技釣,也只算是其中一種組合而已。 至於海釣、溪釣,人口更是衆多,專精路亞、飛蠅釣者,也不算少數,放眼望去,釣魚世界是無限的寬廣。如果心中、眼裏的釣魚世界,只有拉餌競技一種的話,憑心而論,範圍是小了些。如又認爲人人釣魚皆以競技爲目的的話,也失之偏頗了。換言之,我們都是釣海浮沈之一粟,三千弱水也只能單飲一瓢,瞭解此理,即明白「釣魚高人」一詞已無實質意義了。 長久以來,筆者把自己定位在「手竿池釣」上,鯽、鯉、羅非等大衆型魚種,皆來者不拒,甚至覺得釣小白條都是一種樂趣,不會以賤魚視之。釣魚只求修身、休閒,魚獲隨釣隨放,視非正吃爲大忌。對競技比賽、求勝出不感興趣,也不知「台釣」與「競技釣」二者的差異在何處。所用釣具,是在經濟許可下,附近釣具行所能廉價取得者即可,餌料最常用顆粒飼料,一切考慮以便宜、自然爲主。深信「取時下周邊垂手可得者,就是最好釣具」的觀念,認爲釣魚並不是一種有錢買大行頭的人,才能從事的活動。 釣魚,需有「系統思維」的邏輯觀念來全面實證,才能克服面臨輸入變數過多與天候環境複雜等因素,所造成考慮不周而衍生的各種誤解。現在學釣者最感頭痛之事,不是釣具的不夠新穎,或嫌餌料的不夠齊全,而是釣魚理論的百家爭鳴,讓人眼花撩亂、無所是從。只見到處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如果心中沒有定見,還真無法取捨。只是,許多在簡單模組中求得的理論,多少會有誤差,用於實釣中,常會發生不得解、或結論與魚情不符的現象,爭論於是起焉。 筆者提出「依魚情調釣」的看法,即欲以簡馭繁,建議大家直接聚焦在「魚嘴拉(吸)力值」與「釣組的殘存值」二大坐標軸上,先掌握住大原則後,再將所有的環境變數歸納進來,自然會有整體的概念,較不容易迷失方向或被困惑束縛。接下來先從基本功談起,再慢慢引出「觀標知魚」的手感來。 二、擴大調釣視野 --- 基本功的練習 釣魚是一種「知難行易」的活動,譬如很多人拿起釣竿,根本不需去瞭解「調幾釣幾」爲何物,一樣可以上魚。如請他過來閱讀釣魚理論時,反而會問:「釣魚有這么難嗎?需要這么累嗎?」其實,不深入瞭解理論雖然一樣可以釣到魚,但比較無法臨場變通,每次釣魚只會用那一招半式來闖江湖。久了必會發現,魚兒有時大咬,有時又不太咬,而無法理解問題出在那裏,所以也談不上對症下藥或改善,釣技終難提升。 要瞭解池釣理論,須從「調目」與「釣目」談起。傳統習慣上,爲何常將這二者分開看呢?究其原委,乃是認爲二者的靈鈍觀相反所致,分開來討論,比較容易理解些。所謂「調目」,指的是雙鈎「離底」狀態下,所設定的釣組「殘存浮力」值,其值愈大者,反彈的速度愈快與範圍愈大,跳動的TOP尾傳回到釣魚人眼中,會産生一種「對比非常明顯」的訊號感受,故謂之「靈」;所謂「釣目」,指得是釣組「觸底」後,子線對釣組産生的上托「支撐力」的值,其出水目數愈多者,造成子線彎曲的幅度愈大,雙餌也愈拖底,與浮標上浮力間之互動關係,也愈來愈無直接瓜葛,反應出來的魚訊自然變小、甚至延遲些,此謂之「鈍」。所以,早期大家對浮標的靈鈍觀,即以此觀念爲中心,認爲「調高爲靈」、「調低爲鈍」,「釣高爲鈍」、「釣低爲靈」,長久以來,倒也相安無事。 時至今日,大家對「釣目」仍無異議,但對「調目」則有不同看法出現,認爲調目低爲靈才對。主要論點認爲,浮標調低後,此時如浮標受到瞬間下拉力作用後,其「下沈」的幅度比較大,所以較靈。但此論點只聚焦在「下拉」的幅度較大,並沒有注意其「上升」的速度,也相對變慢了,辨證上並不完全。正常狀態下的魚訊,以浮標上上下下的情形較多,此時,上浮反彈的速度,反成魚訊對比明確否的關鍵了。調目低著,遇魚A線或外力後,很容易産生大動作的假魚訊,空竿會多些。即使未揚錯竿,也會因反彈較慢,釣目未能及時到達新的平衡點(或仍在水中),對這途中出現的正確魚訊不易辨識,可能就錯失上魚機會了。 另一方面,垂釣過程中,魚吸餌所願付出的拉力值,並非一個固定數(但有一合理的區間值),當它第一觸口感覺魚餌”省力”即可吸食時,並不會傻到”用力”去拉動釣組,所以,調目水平時,魚嘴吸餌,實際只會”輕點”而已,因爲,能省力就餌,魚兒又爲何要浪費多餘的力氣呢?除非,是在魚多需搶食才能生存的環境中。也如此,在實釣過程中如調目過低,因魚輕點即可吸入餌料,戒心又低、不會吃了馬上轉頭,所以呈現出來的下頓魚訊往往不大(即反作用力亦不大),反應在釣目上的動作可能非常不易察覺,相對地,揚竿時機較不易把握,這也是一般釣友覺得「調低爲鈍」的由來之一。 魚吸餌瞬間的影響因素很多,除了魚嘴拉力的天生差異(如回鍋魚或新魚、魚種不同、魚體大小),其他像反作用力(浮標大小、材質、形狀、重心)、磨擦阻力、鐘擺效應或慣性作用、餌料大小形狀與化度、魚餌偏好度、鈎大小比重、子線長短粗細與曲度、天候、水情…等,都是重要因素,每一樣單獨拿出來,都可以專文來討論的。其中”天候”更重要了,整體而言,像北方鯽魚的拉力或吸餌動作,絕對沒有南方鯽魚的幅度大,而夏天的魚嘴,也絕對比冬天有力。這些關鍵因素,如果未周全考慮,想抓出真正魚嘴的悸動來,實非易事。 其實,在理論上推演了半天,除了讓人霧裏看花外,收效並不大。倒建議大家不妨坐在池塘邊,實際將幾個調釣的基本點,如「雙餌平水+三目」、「雙餌平水」、「單餌平水」、「空鈎平水」、「無鈎平水」、「走鉛」等,從頭到尾演練一遍,細細去感受一番,比較其中的差異點,來得有意義些。從左到右,從調高到調低,除上述基本點外,中間的任何一點,都可以成爲調目的所在。因此,我們可以如是說,這二點一線間,其調釣空間是無限寬廣的……只要腳踏實地去蹲馬步,靈與鈍的對比,自然了於心。 初學釣魚者如何入門,筆者認爲,首先要知道何謂「調四釣二」,用心體會,熟稔調釣的基本動作後,再逐一將上述的基本點,予以反復測試,抓出不同調釣下,魚訊反應的差異來,日久自然功成。在此同時間,還要觀察不同餌料、線組等,對作釣的影響大小。例如筆者以前的習慣,每次出門垂釣之前,都會給自己設定一個實驗的科目,譬如說:鈎距大小,則今天的作釣期間,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形下,儘量讓鈎距不同,再觀察異同點……這樣做是累了點,參考就好。 三、依魚情調釣 --- 進階心法的體悟 依魚情調釣,前提要先把我們觀察角度,改以魚的感受爲中心方可。在魚的世界中,只有就餌或不就餌二種選擇而已。如想就餌,其每次願意拉動餌料的力道也不一樣,與天候、水情、飽食度、戒心高低、時空移轉等因素有關,影響性有正負值,種種正負因素綜合出來的力道,從魚訊反應中可以看出端倪的。而我們要做的,就是找出這個魚嘴的拉力值來,即所謂「觀標知魚」是也,再把釣組的殘存力,調與此值貼近些,魚訊必然漂亮。 如何「觀標知魚」?首先要知道,魚兒並非每次看到餌料都是一口吞食的,大多時候會先透過輕觸,來感應下一步是否要真吞食,「感覺不對」時,甚至光碰不吃。所以,當看見標訊「連續輕點」卻無頓點,感覺魚有食欲但不太肯出力時,排除餌料不對味等因素後,最可能的原因,就是釣組的殘存調太大,超過魚嘴拉力值的範圍了。這時可透過加鉛減少「調目」、或拉高「釣目」等方式去修正,儘量向下趨近該範圍。如果出現大動作的下頓訊號,揚竿卻不中或巴到魚,或者浮標的訊號非常遲鈍微弱、似有還無時,那可能是殘存太小或成爲負值,把A線或非吸餌等動作,放大成爲漂亮的假魚訊了,或者是餌料過於貼底,魚懶得出力去吸上來所致。此時利用剪鉛增加「調目」、或拉低「釣目」等方法,可向上趨近魚嘴的拉力範圍。如此一來一往的調整,必會找出漂亮魚訊的區間所在,此即所謂依魚情調標的一般原則。 隨著魚情的不同,這個區間所在是波動的,所以從前認爲固定調某點爲靈的觀念,套用到此,必然問號一堆。因此才會建議各位,要把浮標物理性上的「固定」靈鈍觀,和加入魚情後的「動態」靈鈍觀,視爲二種不同的東西,清楚分開,才能避免混淆。這個動態的靈敏區間,存在於加入釣組、魚情後的實釣環境中,是釣者追求的最佳狀態,與一般常講的調靈或調鈍並不相同。因爲後者多「離水而談」,且純就浮標本身論靈鈍而已,算是設定「調目」後,殘存大小與強弱的代名詞,可幫助瞭解他人意要加鉛或減鉛的接口語,對魚情並無涉及。 明白此理後,則所有的調釣因素,包括浮標、釣組、鈎線、距離、魚餌……甚至拋竿入水角度、餌料下沈的鐘擺幅度等,都是我們迎合魚口的調整工具罷了。例如,改變餌料的大小、形狀、輕重、鬆軟、味道等,皆可說是廣義調釣的一種方式,會讓「整體釣組的殘存值」實際發生變動,影響到魚的就餌意願。換句話說,只要能讓整體殘存力改變的方法,都可以用在調釣上,並不是加減鉛片改變「調目」才叫調標。甚至可以多管齊下,集各家所長,彈性運用,則調釣空間將更爲寬廣。如「調目」低者魚訊不活潑,可將鈎距稍加大、餌團捏小些,來補其缺點;「調目」高者魚訊會過於活潑,將鈎距稍拉近或搓大顆餌,也可彌補過來。這些即是活用的例子,君不見善釣者,絕不會只懂得用鉛片來調釣而已。 四、談魚情 --- 從實釣經驗中娓娓道來 說了那麽久的「依魚情調釣」,沒有進一步舉例說明,大家霧水一定更多,甚至會懷疑筆者是不是在唬濫大家。現在,就請看官們慢慢聽筆者道來。 如果想正確解讀魚情,要先從餌料大小談起才行。關於傳統「釣大魚用大餌,釣小魚用小餌」的說法,乍看來似乎是一般常識,但實際上是否如此,則有進一步討論的空間。餌料大小的影響,如單從魚方便吸食否的角度來考量,是簡化了一些,因爲正常的餌料,在水中絕不會硬到無法溶解,小魚也多得是吸食機會。與其說這句話的本意,是指餌大小會影響上魚大小,倒不如說是餌團中的鈎子大小及餌團輕重等因素,有過濾目標魚的作用,來得恰當些。像有人習慣看大力丸(大丸的顆粒餌)上上下下的標訊,有人喜搶抓小顆餌的快速魚訊,那是否大力丸都釣大魚、小顆餌只釣小魚呢?當然不是了,只要鈎子大小合適,二者皆可釣上大小相同的魚來。 其實餌料大小、軟硬輕重,真正會影響到的,是「整體釣組」的殘存力,餌小者相對會使殘存力變高,餌大者相對會使殘存力降低。當然,殘存高低與魚體大小也不一定是正相關。例如有經驗的老手,遇到連續放空槍、魚訊比較亂或無魚訊時,會優先改采小餌試釣,藉加大殘存來減少假魚訊與放大正確魚訊;遇魚訊輕點卻不肯真吸食的刁滑魚時,會試著搓大餌團或增加密度比重,藉降低殘存來減少魚的戒心。這二種都是採用最快速的方法,來微調釣組的殘存力,以配合魚嘴的拉力值,達上魚的目的。套用傳統的說法:小顆餌有「調靈」的效果,大顆有「調鈍」的作用;此時的餌料,同時被當成微調的工具了。 所以,當你發現改用小顆餌後,比較容易上魚時,那表示你釣組的整體殘存力調太小了,低於魚嘴的拉力值,常發生魚遊過帶動水流或輕吸尚未入口,釣組即移動的現象,造成習慣釣快手者誤判而揚竿。此時,可試著采拉低釣目、減鉛、或縮短子線、拉開鈎距、活動「鉛」座等方式,以增加殘存來因應。反過來說,當你改用大顆餌後,感覺比較容易上魚時,那表示你原先釣組的殘存力調太大了,遠大於魚嘴願意拉餌的力道,讓魚兒心有餘而力不足,浮標當然頓不下去了。此時可試著推高釣目、加鉛、拉長子線、活動「標」座(0.5cm以內)、縮短鈎距(但鈎距過小或平行時,反而無魚訊)等方式,以減少殘存的方式來調整,應可再度抓住魚嘴的。以上就是所謂「依魚情調標」具體而微的方式,方法很多,也不限單一選擇,可視實際需要,彈性複選運用之。 有人遇空竿時,會習慣性地將「釣目」推高,而不去瞭解真正的問題所在,這只是藉延緩魚訊反應時間來換取中魚率而已,卻往往會因「釣目」過高、殘存過小,而漏失了許多細小的魚訊,減少上魚的機率,其中的得與失,就要好好拿捏了。正確的做法,是要把釣組的殘存力,調到與當時「物件魚」魚嘴的拉力值一樣,反應出來的訊號才會最漂亮。但魚嘴的拉力值並非固定不變的,剛下竿時的粗魯吃相,釣到一段時間後,可能不復見了,所以這個平衡點是會動態變化的。我們要時時根據標訊的反應,來感覺出魚嘴的改變,再配合調整殘存,才算真正做到了「依魚情調標」的水準。原則上,在魚嘴可接受的範圍內,儘量把「調目」拉高,所反應出來的魚訊,頓點會較清晰易讀,空竿率較低。 此外,不同的魚種,即使在同一池子、同一時間,表現出來的魚嘴拉力,原則上並不相同的。例如,在一個綜合池或野塘,比鄰而坐的二位釣者,用相同的餌料、釣組垂釣時,常會發生一個老上鯽魚、一個老釣羅非魚的情形,這種經驗相信很多釣友都曾遇過或看過。難道是魚兒會自動選邊站嗎?當然不是,說穿了,乃是二人所調出的釣組整體殘存力不同,各自符合不同魚種的需求而已。相同道理,如果比鄰而坐的二人,發生一人猛上魚,一人老不中魚的情形,不中魚者若能朝此方向去思索,必有所解。 又譬如,拿鯽魚標去釣羅非,訊號往往只輕點而無脆頓點,相反地,拿羅非專用標去釣鯽魚,魚訊的活潑度反而降低許多,難道浮標會有問題嗎?相信這也是許多釣友心中的疑惑之一。追根究底,乃是因爲鯽魚的殘存偏愛較高,所以正常的鯽魚標出廠時,重心設定會偏高些,因此魚訊表現會較活潑。而羅非魚對殘存力非常敏感,所以好的羅非標出廠時,重心設定值必會偏低些,魚訊反應較沈穩所致。用了不適合的浮標來釣魚,如回鍋羅非魚對重心偏高的鯽魚標戒心較大,屬於天性使然,魚訊不順暢亦屬必然。瞭解此理後,離頓悟之境即不遠矣。 又例如,大家碰到小白條搶食時,常感覺束手無策,認爲只有換釣點或用誘餌調虎離山,才是解決方法,其實,小白條對殘存的要求蠻高,並不輸土鯽或羅非。而其適合的殘存區間,與土鯽較有重疊性,所以垂釣土鯽者,常會感覺小白條如影隨形般跟來。碰到這種情形,如能找到二者的殘存區間差異,試著調到一個土鯽可接受而小白條不感興趣的範圍,釣況必會好很多。「魚嘴似紙張張薄、世事如棋局局新」,針對多變與捉摸不定的魚情,如何選擇合適的方式、工具、釣法,配合(或提高)魚嘴的拉力值,緊抓住魚口不放,才是釣魚真功夫的所在。 談完餌料大小,再談一個影響釣況好壞非常大,卻一直被大家所忽略的問題,那就是餌料化度與殘存力之間的「動態」關係。我們談殘存力,要從整體釣組的平衡觀點來看,會比較全面性,因爲鈎、餌、鉛墜、線、八字環、太空豆、標座等,都是影響浮標調整的作用力之一,若只認爲鉛片才是調校變數的話,可能會失之單純,尤其是入水後即開始融化的餌料,更會不停的「動態」改變釣組殘存力,直到餌料化完或魚吸完餌料後才會停止,是影響魚就餌意願的關鍵因素之一。爲何有經驗的釣者,非常在意餌料化度控制,原因即此。 隨著餌料的融化,殘存力是逐漸增加的,所以我們也可以粗略透過魚吸餌的時段,來判斷魚對殘存力的偏好程度。例如,餌料剛到底時,魚訊頓點就很明顯,愈到後面反而只剩「輕點」的魚訊,碰此情形,很可能是原先的「調目」過高、殘存過大,餌化後的殘存值更高到難被魚接受的程度所致。此時,可試著微降些殘存力(如前述之加鉛等方式),看看是否有改善,如有改善,則表示抓到魚嘴了。再如,若餌料到底後要等一段時間,才會有魚訊或較漂亮的頓點出來,排除魚不靠或魚稀少的可能性後,則可能是原先的「調目」過低、殘存過小,魚餌重量已由池底承受,也可能一半已陷入爛泥底了,加上魚吸食的力道不強,子線彎曲幅度過大等,所以初時無法正確反應出魚訊來,直到餌料化掉一些、殘存稍加大,魚餌變輕上浮時,魚才方便吸食。此情形下,可試著增加些殘存力來改善(如前述之減鉛等方式),果真如此,魚訊出現的時間必會提前些,自會增加上魚的比率。 餌的軟硬度會影響魚吸食的意願,除了衆人熟知軟餌方便吸入的原因外,從另一角度來看,軟餌本身的含水量較硬餌高,密度比重相對也高,當二者大小一樣時,用軟餌作釣,整體釣組的殘存力自然會較小,加上餌軟方便搓小顆餌,小餌又可以減低水中阻力,皆有利魚兒就餌。因此,一般人釣小顆餌,講的多是「軟黏」,而少用「乾鬆」的餌料,即是如此。另外,軟黏餌會延遲餌料的融化時間,較能維持下竿後,釣組前後殘存力的穩定性,只要浮標調校準確,也可延長魚兒吸餌時「可接受釣組殘存力」的存續期間,提高中魚率。 接下來,更值得一提的是,如果改變了魚餌的味道,則其影響的層面,並不止於釣組殘存的大小,而是可以直接「提升」魚兒的就餌意願,也就是「提高了魚嘴的拉力值」。這是一種釣組不動、讓魚嘴動(食欲增加)的手法,此法針對天候不佳、索餌意願低,或戒心較高的滑魚時,常有奇效。一般而言,如果你下竿後浮標會動,只是揚竿沒中魚的話,那表示魚還會吃,純屬抓不到魚口的技術問題而已,可以透過前述調整釣組或殘存力的方式來補救;如果餌下去後,久久才有魚訊或完全沒訊號,但旁人卻能正常中魚,而你也非常相信自己的調釣工夫沒問題的話,那就表示你的餌料味道不適合那口池子了。這情形在職業池常發生,野塘較少。餌料對味,除就餌意願提高外,魚的戒心也會降低,安全感相對會增加,魚訊自然漂亮許多。像臺灣許多職業的羅非池,被一些釣客長期喂食固定的餌料,餌不對味根本不用玩,造成釣客們只一味打聽各式的獨門偏方,反而少在基本工夫上用心,甚至認爲「調標無用」,實已偏離正軌了。而且人工造作的偏食釣場與自然水域作釣的感覺,完全不同。不能返璞歸真、垂釣於天地之間,終究不是一種福氣。 五、舉一反三 --- 晃餌與殘存 熟稔「依魚情調釣」的心法後,可以讓人對以往看似平常或不注意的東西,頓悟出另一種完全不同的看法來。現在舉個例子,來剖析大家所熟知的「晃餌」動作,以映證領悟的重要性。 一般人認爲晃餌的目的,主要是藉仿真動態活餌來誘魚追餌,以提高魚兒搶食欲望。魚餌躺底不動或不明顯時,魚多靠餌化後水流傳播的味道來找餌,受餌料擴散範圍與水流方向、視線等影響,魚兒常無法精准直接吸食,須嘗試多次才能命中。此時若能稍加晃動,餌料有可能就在魚的眼前彈起,魚的本能即會驅前吸餌,中魚自然較快。 晃餌有誘魚之效,筆者不否認,但認爲這並不是唯一或主要的作用。因爲如果純粹只有誘魚效用,那理論上不論何時,只要魚有靠,晃餌的平均上魚率應該差不多才對。可是事實上,我們可以發現,舉殘存偏高的調法來說(正殘存),餌料剛到底的刹那間,常是最容易中魚的黃金時段,即俗稱的「截殺」或「空接」,屬於隨沈魚訊。接下來如果馬上晃餌的話,效果也不錯,但愈往後面,晃餌效果愈差,爲何?如果純以誘魚的角度來思考,可能無法解釋了。在此,我們繞著「魚嘴與殘存」的主軸思考,可以大膽推斷,晃餌與餌料的化度及殘存動態變化等,應有相當關連。 晃餌輕提浮標提後,接下來釣組會有一個向下平衡的過程,時間長短視餌重、浮標大小及調法、子線長短等而定,一般而言,餌重、標輕、子線長,平衡較慢,反之較快。在緩慢沈降歸向新平衡點的過程中,只要餌與浮標間母線不是成垂直線,此時餌料不會完全受浮標所牽制,即殘存影響會變小些,與隨沈魚訊出現的條件類似,可以創造魚兒吸餌的有利環境來。不過,餌重、子線落下的幅度、及晃餌次數等,都會影響晃餌的效果。例如一般剛入水的新餌比較大顆(但也不可大到不易吞食),首次晃餌後的釣組殘存,一定比被多次晃餌後的殘餌要小些(因餌大顆則整體釣組殘存小),自然可降低魚就餌的戒心度;所以才推說上魚率會隨晃餌次數增加而減少。反之,如果是采殘存偏低的調法來說明(負殘存),同理可推出上魚率,應是隨晃餌次數的增加而增加的。這是因爲大顆的新餌在下降過程中,魚反而要出力去承接餌重後才能吸食得到,意願自然大打折扣,所以往往要在多次晃餌後,餌團變小些時效果才會轉佳。此種藉晃餌來瞬間降低殘存力的釣法,非常適合欺騙回鍋滑魚,是釣職業池慣用的手段之一。 此外,仔細觀察也可以發現,魚都是在餌料未回歸定位前的那一段區間,産生魚訊的,回歸平衡後,反較少搶餌。這說明,如果一直無法用正規調釣方式,抓出魚嘴時,可采連續、小幅度、不斷晃餌的方式,來強迫改變釣組成爲一種殘存失衡的環境,理論上對上魚應有奇效,尤其魚滑時。因爲,晃餌位移後,餌重必然會減輕,此時如采正殘存釣法,即表示上浮力增加了,如原先殘存不大還無所謂,若原先殘存已夠大時,更會增加魚吸食的困難度與意願。這也是爲何餌料入水愈久,愈要靠晃餌才能奏效的原因。想靠晃餌取勝者,要注意餌料的軟黏度控制,與晃餌動作的大小,否則晃二下餌料即散光,效果就彰顯不出來。浮釣時,殘存更會隨餌料溶化而快速增加,如能妥善運用晃餌來改變釣組殘存,效果絕對比想象中還好。例如拉絲餌比重輕、大小不一,殘存力要每次控制到齊一較難,一般如能在餌未貼底前抓到魚訊的話,則受殘存力不一致的影響相對較小,這就是爲什麽拉餌是釣空接利器的原因。形狀不規則,自然飄下,雖可降低魚的戒心、隨沈魚訊多,但也常導致吞鈎,影響脫鈎時間,尤其不利於大型魚的垂釣。一般而言,魚量夠、食欲佳、戒心低時,是用拉餌的最佳時機,反之則不佳。大型回鍋魚以拉餌”底釣”,初期咬度好時不是問題,但往往作釣一小段時間後,咬度會走下坡,主要原因是魚的戒心提高了,此時輔以晃餌,可補其缺失。 以上觀念,是以「依魚情調釣」角度來思索問題時,所觸類旁通到的釣魚視野,屬於一種豁然開朗與透通的感覺,在此分享給大家。 六、釣魚心 --- 知魚與敬魚 釣魚最快樂的境界,在釣心,而不在釣形。有人說拉魚、搏魚最快樂了,筆者並不作如是思考。如果以爲搏魚時讓大夥圍觀讚歎、品頭論足,就是一大樂事的話,那未免太小看釣魚了。因爲拉魚、搏魚只是釣魚的外形或小部分而已,其實整個垂釣的進行過程,從準備魚餌、釣具到釣完收竿回家、擦拭釣具,任一時點都可以是快樂的泉源,尤其是垂釣中,如能體會到「知魚」與「敬魚」,更是快樂的所在。所謂「知魚」,就是可以快速研判出水底的魚情變化,正確抓出魚嘴的拉力值來。當魚情轉變時,也能迅速感應調整,使釣魚人的心與魚情合而爲一,上不上魚全在掌握之中,搏不搏魚自然不重要了,這就是「知魚」之樂。把魚當作一位可敬的對手,儘量避免使用銼魚、巴魚、大力揚竿等傷魚體的釣法,而平日努力提升釣技目的,不是要增加魚獲,也不是爲了參加比賽或揚名立萬,只是要確保魚兒竿竿都能正吃而已。如長期保有此心,自然血脈平和,有魚無魚根本不必在意了,達到所謂「敬魚」的境界。 釣魚,是一種技術,也是一種藝術,尤其使用手竿垂釣鯽魚,不論物件魚是土鯽還是日鯽,人與魚之間呈現出來的互動關係,更是一種美學的展現。軟竿細線、溫文儒雅,沒有暴戾之氣,不會爲了輸贏而不擇手段,稱得上是一場君子之爭。身爲釣魚人,提倡正當的釣法是責無旁貸之事,大家如能抱持著釣鯽魚時,那種輕巧的感覺去垂釣任何一種物件魚(包括小白條),把魚當作一個可敬對手的話,相惜之心必油然而生,除釣技無形中昇華外,自然而然也會産生寬闊的視野、胸襟,與不同的觀察角度,進一步體驗與大自然合而爲一的樂趣,修成釣魚禪的最高境界! |
|
( 休閒生活|雜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