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06/17 19:49:54瀏覽369|回應0|推薦2 | |
一天的午夜,看完白石一文的(一瞬之光)後,打給朋友,分享我的心情。他聽到書名後,開心地說:「我的書架上剛好有這本書欸。是跟醫學相關的嗎?因為我把它放在白色巨塔旁邊。」 要怎麼述說兩本書之所以鄰近的原因呢?就連書架主人都可能已然遺忘。但書架的模樣不就是書架主人個性的展現嗎?正是在這些領域裡,任何秩序都是千鈞一髮、岌岌可危的平衡舉措。是啊,我們不得不想起本雅明。身為一個書店從業人員,不論看不看得懂,或是贊不贊同都應該介紹一下本雅明的《打開我的藏書》。
書店裡最美的風景不是人也不是書,甚至不是看著書的人,而是被人閱讀著的書,或者更進一步地說是結帳過後終於在此生第一次找到家的書。 請別輕忽在冷氣房裡被你不在意地拿在手中的這本三百元上下的紙本。一間每天進書量兩千本左右的書店,並不只是依著制式的表格分類書籍。每個月都會舉辦的或大或小的書展,也許取著令你想要掏錢的名稱”大人女孩”,會包含什麼樣的內容呢?也許是文學類的書籍(女作家WOOLF, VIRGINIA)或是旅遊類(京都美好散策)又或者是風尚類(COCO)。或是隨著社會氣氛的不同而在醒目的地方放上的各類書籍。又或者依著一些突發事件而出現的書,不得不說大部分作家的最後一次大拍賣就是他的死期。就算是常態的擺設空間也是店員們費盡心思才為它找到的一個最適合的角落。一本被買走的書或是一本新進的書有時候能夠造成整個書架的動盪。時光之流在陽光的照射下,反射出片片鱗光,然後突然闖入的你才輕易地隨手將它拿起。 但既使是這樣精心地呵護,這時的書也還不是活著的,當然也不是死去的,只是尚未出生。直到你決定以三百塊的價格將它帶回家,它才得到了它的生命,才有了價值。並不是三百,當你花三百塊買下時,暗示的其實是你認為它的價值超過了三百塊。 在這資本主義盛行的世界裡,買書是少數還提醒著我們價值的購買行為。當你在這繁星之夜般的書店中挑出了(百年追求)或是(明室)就算只有你自己以及結帳的店員知道,也展現出了在這資訊爆炸的世界裡,什麼對你而言是值得關注的、有價值的,從而也看出了你這個人的組成。藏書可以說是一個人更細膩完善的自傳或是履歷。 但買書只是第一步。當你開始購買書籍,很快地你的書架上就會有許多本看到一半或甚至還未認真閱讀的書籍。我的建議是,當你在某個難得有時間向書籍尋求時,剛打開書的時候,都放鬆地看著。也許可以坐在桌子前面,但千萬不要畫線或是折狗耳,怎麼舒服就怎麼看,直到你確認了這本書的確值得的時候,再拿起一隻畫線的筆,甚至蓋上你的藏書章。至於那些未通過考驗的書,一次、兩次之後就不用客氣地將他們白白淨淨原封不動地送進二手書店吧。緣分盡了,就該各奔前程。這樣檢驗的過程,不只是對書也是對我們自己的再次確認,而且這次因為是在自己與書架之間,因此毫無價格的介入,純粹的價值。
談到價值,也許難免想如本雅明一般去追求一些珍本或是孤本,或是希望每一本書的購買過程都是奇幻或是充滿著傳奇色彩的偉大事件。那麼在一家書店裡,買著大量印製的書籍似乎就不能得到這方面的滿足了。但事實上,我要說,正是這樣大量印製的書籍才令個人化有了一種可能。 還記得本雅明的文章裡提到。吳之在書市的書目上看到許多他感興趣的書名,他反正買不起,就都寫成書,這樣逐漸建立了他的大圖書館。作家其實並不是因為窮才寫書賣文,而是因為他不滿意那些他買得起但又不喜歡的書。 我們也許沒有能力去為每一個有興趣的書目寫上一本書,事實上也不必要,但我們可以在喜歡的書上畫上線條、折起狗耳,也許寫上幾句感想。這個時候這本大量印製的書籍就成了極度個人化的存在,不只是你,而且是那時候的你。之後每一次打開那本書,都會遇上當時的印記,出現在腦海中的甚至與那本書中的任何一個字都沒有關係,而是在閱讀的那個時候發生在你身上的經歷,當然也很有可能認不出當時的自己,完全不知道當初為何會在那段字詞上畫下紅線。 試想若你手中的是珍本、孤本,那你還下的了手嗎?我們的人生不就是在每個人都差不多的日常中,企圖提煉出屬於自己的經歷嗎?
創造自己的藏書吧。當你轉個頭便能看到,自己在悠長的時間裡,一本本買進的書籍,就更能確定一點自己的存在。三個月前整理書架時,留下的排列方式,一段五個月前畫下的線,一本兩年前買的書,這一切都能令我們在這無序的宇宙中感到一點安定。這樣的一個書架甚至比起鏡子更能反映我們的樣貌。 也許你問,那麼書架呢?購買書架有沒有什麼可提的。當然有,但請等我到家具行工作之後再向你報告了。 |
|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