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於102年8月第692期主計月刊
雋永作品可以超越時空,穿透讀(觀、聽)者的心靈,引發共鳴,即使愁思的內涵各有不同,讀(觀、聽)者依然能排遣愁苦,感覺自己一點也不孤單。
年輕歲月裡,課業感情兩失意,當時我喜讀李後主的詞,雖未深入了解,但字字句句念著這些作品,心中鬱悶之情似乎找到了出口,明白抑鬱的人不只是自己,早在千百年前,詞人即以細膩筆觸寫出我們的心聲。走過不同階段人生洗禮,歷經了生命中的風風雨雨,如今再讀李後主詞作,深能體會種種人生況味,身處逆境時更感受到激勵與鼓舞。
「天才,就是放對地方的人才」、「天生我材必有用」,李後主的生命故事正是最佳寫照。
《讓天賦自由》一書提及:天命,是個人天資與熱情的結合之處,將擅長做的事(天分),和喜歡做的事(熱情)結合,便能締造更高的成就與自我實現。李後主何其有幸生在宮廷中,又何其不幸成了皇位繼承人,若非五位哥哥早逝,以他不參與政事、喜歡讀書,又酷愛藝術文化等特質,加上當時濃郁的環境薰陶,必悠然自得於詩詞書畫,對政治置身事外。可是,他卻被現實推向一個不適合的地方——登上皇位,政治成就幾乎掛零。
宋太祖趙匡胤曾經感嘆,認為李後主若以作詩詞工夫治理國家,怎會為他所俘擄呢?……或許宋太祖高估了,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天分,有最適合自己的人生舞台,放錯就不會是人才,只有放對地方且用心投入,才能完全做自己,盡情揮灑。
人人具備獨一無二的特質,詩仙李白早已詮釋:「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李後主何其不幸成為亡國虜,又何其有幸生命得以昇華,若非遭受鉅變,以他早年歌舞昇平的生活,鎮日醉心書畫詩詞,他的詞作必然不脫當時綺麗之風。可是,他卻無奈地被推向一個斑斑血淚的環境,苦痛昇華,作品達到登峰造極的境界。
後世人喜以三國蜀後主劉禪被俘後「樂不思蜀」的行徑,影射劉禪懂得自我保護,反之,李後主卻日日念念「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因而招致殺身之禍。
形容劉禪懂得自我保護,似乎高估了劉禪的智慧,也許只能說是個性使然,他不受任何制約,可以快樂地忘了本,忘記社稷家園,只知享受而不想回到舊有環境。李後主則恰恰相反,情感真摯,至情至性,所有對故國江山的思念,以及種種凌辱和摧殘,俱化為痛心疾首之作,這般嘔心瀝血,如此扣人心弦!
生命如四季遞嬗,春夏秋冬,無論我們喜歡或不喜歡,終會遇見不同季節的不同景致,也將嘗盡酸甜苦辣種種滋味。
當我們將畫面拉回到現代人的生活,社會各個角落時有不忍卒睹的案例:處於生命寒冬時,有人抑悶難解,常見鬱鬱而終,甚或攜子帶眷共赴黃泉的悲劇,不勝唏噓!………
重讀李後主的作品和故事,得到勵志人心的啟示:逆境,如同季節裡的寒冬,誠為生命中無法避免,身處其中必冷冽刺骨,「藉境練心」以學習內在轉化,堆積生命的廣度、深度,讓創作或生命昇華;如同李後主寄情於藝文,在短暫的個人生命裡,創下了千古不朽的文學生命,「不幸亡故國,有幸成詞宗」。
不是每個人都有李後主的才情,不是每個人都能像李後主萬古流芳,但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生命,可以找到心之所繫的對象。心靈寄託不一定能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困境,但可以讓自己專注於當下,暫時跳脫失意的情緒,感受「活著真好」的希望,等待「寒冬過去,春天到來。」
只要活著,就有希望;只要堅守忍耐度過冬天的艱難,就會等到下一個美麗的春天。即使如李後主般,最終仍須接受命運安排,至少在文學生命的舞臺上,他已經盡情演出,了無遺憾。
(1)奴為出來難,教君恣意憐 http://blog.udn.com/free1203/7749461
(2)別時容易見時難http://blog.udn.com/free1203/7753373
(3)多少恨!昨夜夢魂中http://blog.udn.com/free1203/7765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