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載於101年12月第684期主計月刊
陶淵明生於連年兵亂的東晉末年,不屑與汲汲營營者為伍,也不為五斗米折腰,他遠離名利,過著隱逸儉樸的田園生活,留下不少千古佳作。其一是許多人朗朗上口的《飲酒詩》: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
既然結廬在人境,必是車水馬龍、人聲吵雜,怎麼會反無車馬喧呢?詩人透露了其中秘訣: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心遠」是心不隨外物所影響的境界,是心境與修為不斷學習的結果,也就是「自在」與「活在當下」;心遠了,心自在了,思緒專注,自然能聽得見鳥語、看得見花美、遇見了幸福。於是詩人體會到採菊樂趣,欣賞飛鳥歸巢、山氣日夕的變化,達到返璞歸真的意境。
身處競爭激烈的工商社會,職場上每件工作都有急迫時效性,往往做這件時心中盤算著下一件,總想要在最短時間內,完成最多可能的事。天天與時間賽跑,久而久之,急躁成了習慣,匆忙變為常態。因此現代人需要更多修煉和智慧,才能游刃有餘,「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身在諸事紛擾的紅塵俗世,每個人扮演著多重角色,每個角色都有應盡的責任,想過「身忙、心閒」的日子,其實並不簡單,很多時候,心常常比身更忙!處處存有令人不自在的因子,無時無刻都有外物干擾我們的心,隨時隨地我們的心都會受到他人影響。確實需要很努力,才能跳脫干擾,「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多年前,好友H生了一場大病,住院將近半個月,在家休養三個星期,花費二、三個月時間復原。其後又出現後遺症,內分泌失調,月經不規則,痘子長不停,去看了一位女中醫,她聽好友講話,覺得H似乎隨時跟時間賽跑,凡事都要求快速及效率。在此之前,好友還引以為豪,自覺對公司及家庭盡心盡力,無愧於心,殊不知身體已發出警訊,女中醫說:「事情可以做快一點,但心不可以急」,當時好友心想,這怎麼可能做得到?……
那位女中醫的話:「身忙,心閒」,讓我想起了自己生命中的貴人長官,他一直都是從容不迫,無論會議公事多少,行程安排滿檔,彷彿一切都在掌握之中,永遠散發出高度EQ與智慧。如此長官著實令人敬佩,他喜歡說「公事,是〝他家的事〞……」,看似一副不投入、不太認真,事實上,他比誰都清楚,也能完全掌握所有狀況。他喜歡說「凡事,只要八十分就好」,其實我們看到的,是他接近滿分的社會成就,圓融的人際關係,以及充滿智慧的生活哲學與生命態度。
「身忙,心閒」、「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的境界,並不容易達到,老長官有如鳳毛麟角般難尋,能遇見如此良師益友,實為人生一大樂事。每每為公私事羈絆時,我常想起了這些事、那些人,也感謝有書有筆、一台相機,讓我得以在文字影像中,沉澱自己,並隨時自我提醒:思緒專注心不急,只要心能從容,萬事底定;跳脫干擾心寧靜,只要心能寧靜,幸福圍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