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中國著名古都杭州的一塊瑰寶,原是錢塘江邊的小海灣,由於泥沙淤積,逐漸將灣道堵塞,演化成為一個地質史上的「潟湖」,歷經各代一再修整與添建,無論生態和人文皆完善,湖的北西南三面群山環繞,山水相映成趣。「西湖十景」自古享有盛譽,包括蘇堤春曉、平湖秋月、花港觀魚、柳浪聞鶯、雙峰插雲、三潭印月、雷峰夕照、南屏晚鐘、曲院風荷、斷橋殘雪,而西湖之美,因唐朝白居易與北宋蘇東坡這兩大文學家的名詩傳頌,更令無數遊人悠然神往。
杭州,這個被視為「人間天堂 」的地方,等於是蘇東坡的第二故鄉,他35~38歲擔任杭州通判(助理官員),雖沒有機會為人民多盡心力,但此處有美麗景致、熱鬧市街和壯觀寺廟,啟發他諸多靈感,當地人民都很喜歡這位詩人,在這裡他度過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蘇東坡53歲再度回到杭州,擔任太守之職,建樹極多,最為人津津樂道者是「築蘇堤」,他組織民工疏浚西湖,利用挖出的湖泥和葑草築成此堤,由南而北建有六座石橋。文人太守不僅完成了築堤工程,還教人沿堤遍植桃柳,到了春天,桃花紅、楊柳綠,與湖水相輝映,風光旖旎。
一天,蘇東坡和朋友在西湖邊上飲酒,原本陽光豔麗,頃刻間天空轉陰,竟下起雨來。飽覽了西湖晴日和雨天兩種截然不同的風光,詩人留下千古佳作。
《飲湖上初晴後雨》
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晴日,水上波光粼粼,閃爍耀眼,景色宜人;雨天,雲霧縹渺,山色迷濛,別是一番奇妙景致。如果把西湖比成西施,空濛山色是淡雅的妝飾,瀲灩水光是濃艷的粉脂,無論淡妝濃抹如何打扮,總是如此合適得宜,亮麗動人。
這首小詩雖全寫西湖美景,其實也反映出詩人的心境。此時距「烏臺詩案」已逾十年,想必蘇東坡心中對於入冤獄這場人生大雨,已逐漸釋懷,或許也體會到因為這場大雨,讓他看見了另一種人生,活出不同生命風景。無論晴天也好,陰天也罷,雨天亦佳,每一種遭遇發生都是上天最好的安排,只要接受與欣賞,處處是美好……
蘇東坡不僅詩文、書法、繪畫造詣極深,同時對料理菜餚也很有研究,尤其擅長烹製紅燒肉,堪稱我國古代美食家。這種紅燒肉最早在徐州為蘇東坡首創,在黄州時加以改良,及至他第二次在杭州聞名全國。
擔任徐州知州期間,黄河潰決,洪水圍困徐州,蘇東坡身先士卒,率領禁軍與百姓築堤抗洪,歷經七十餘個晝夜的艱苦奮戰,徐州城終於得以保住。全城百姓歡欣鼓舞,萬分感念這位犧牲奉獻的好知州,紛紛殺豬宰羊,攜菜挑酒上府慰勞。蘇東坡無法推辭,於是教人將豬肉加入百姓所贈酒水一起燉燒,以熟食回贈參加抗洪的百姓。此肉肥而不膩、酥香味美,百姓吃了讚不絕口,稱之回贈肉。
蘇東坡得到了啟發,此後常烹煮此道美食,待客或自用。被貶黃州時,生活貧困,當地豬肉便宜,本地人卻不太會煮食,蘇東坡遂仿原烹煮方法,再加以改良,還將烹製經驗寫了一首《豬肉頌》:「淨洗鍋,少著水,柴頭罨煙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時他自美。黃州好豬肉,價賤如泥土。貴者不肯喫,貧者不解煮。早晨起來打兩碗,飽得自家君莫管。」
當蘇東坡二度在杭州,疏浚西湖,築蘇堤建石橋,杭州百姓感念在心,人人誇讚他是勤政愛民的父母官,聽說他在徐州、黄州時喜歡吃豬肉,於是「抬豬挑酒」來拜年,蘇東坡親自指點家人將豬肉切成四方塊,依《豬肉頌》方法烹煮,然後分送參加浚湖的民工,大家吃了驚為佳餚!這道「入口即化、色佳味美」的「東坡肉」,美名不脛而走。此後成為杭州餐館的名菜,後世廚師又在「東坡肉」中增添了兩種食材:冬(東)筍、菠(坡)菜,使其寓意深長。
極重口腹之欲的蘇東坡,雖然喜愛吃肉,但「若為格調故,東坡肉可拋」,他喜歡竹的虛心有節,風雅隱逸,推崇竹有風骨,可使人不俗,留下詠竹名詩。物換星移,「食無肉」如今是健康訴求,「居無竹」則為普遍現況,所求者,一份格調與精神吧。
《於潛僧綠筠軒》
可使食無肉,不可使居無竹。
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醫。
旁人笑此言:似高還似癡?
若對此君仍大嚼,世間哪有揚州鶴?
【延伸閱讀】本網誌所分享蘇東坡故事 (點一下 即可瀏覽)
蘇東坡1---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蘇東坡2---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蘇東坡3--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蘇東坡4--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蘇東坡5--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