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4/06 09:51:40瀏覽1332|回應3|推薦13 | |
同樣的一件事,格局、心境不同,說出來的言語就不同,傳達給人的感受可以天差地別! “鎖國太久 稍有開放即遭誤會親中”,聼上去很像是怕做錯事、出來訴委屈的小孩子!認真説來,至少有兩個方面值得注意。第一,説話者把自己放在了聽衆的對立面,好像自己很容易被誤會;第二,説話者給人感覺,自己是少數,而誤會自己的聽衆是多數。 讓我們來換個説法——鎖國太久,難免有少數人偶有誤會! 兩种説法有何不同?咱們可以品味一番!作爲當權者,你應該向人們傳達怎樣的心態?是擔心動輒得咎,還是自信滿滿、義正詞嚴?是否應該注意到:自己代表的是大多數人的主流意見,還是讓大多數人聼了反而覺得自己是“少數人”。 臺灣2300万人,究竟有多少人因爲稍有開放就誤會親中?除非是民調或者政府才知道。但是,用怎樣的言辭向人們傳達真實的情況和自己治國者的決心,這完全取決於發言者的心態、格局和智慧。 這件事也可以聯想到,不久前李家同教授批評小四學生學修辭,引起了軒然大波。我想,有問題的不是修辭學,而是該在什麽時間、以怎樣的方式來教學。不論是對於政治人物,還是公司企業,如果要做好與民衆或者客戶的溝通,修辭學肯定是不能不懂的大學問。 領袖人物的言談,也是新聞傳播業學習的教材呢,而且常常足以載入史冊!正面的、反面的都很多! 要追求好的溝通效果,首先要把自己放在聽衆的同一面,而且要讓聽衆感覺到,自己和大家的想法不僅是一致的,而且是大多數人的意願。 |
|
( 時事評論|人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