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讀書能改變心性
2016/08/07 11:37:29瀏覽486|回應0|推薦5

不管人性本善或本惡,透過教化改變人性是多家哲學所提倡的,但教化是要靠明心見性的修身養性,還是讀書的明理致知,各家說法則有不同。

荀子雖然主張性惡論,也主張比較嚴苛的禮法(後來演變成法家),但他就認為,人之所以異於禽獸不是如孟子所說的人有天生的四端(仁義禮智),而是人有智慧,所以他主張人要讀書來改變心性。

北宋理學開發者之一的張載也認為,氣在天為天性,在人為氣質,要改變心性則是透過讀書改變氣質。

南宋的朱熹延續《大學》「格物以致知」說法,認為格物--窮究物理,亦即讀書,是改變心性的方法。

不過很多唯心論者如王陽明和禪宗就認為,理在心中,所以應該內求,而非外求。

自從精神科學(醫學)發達後,許多問題都得到驗證,也不必再用假設來推論,這則研究報導就指出:讀藝術人文書確實可以改變心性。

https://news.readmoo.com/2014/12/01/reading-makes-you-smarter/

所以,還是要多讀書啦!(不知讀理工類是否有此功能?待考)
 

現在是文明時代,談要不要讀書可能有點荒謬,但因為有人認為不用讀書,所以才需要說明。思想家大多認為人要讀書來淨化和進化,但有幾家認為不用:集權思想、絕對自然主義、絕對唯心主義。

集權主義(如法家)把人民當奴隸或工具,自然是愚民政策,但弔詭的是,越集權的政權崩解的越快,可見人的自覺心是不容忽視的,這也是人類異於禽獸一直朝民主自由演進的原因。

絕對自然主義(如老莊)反智的原因在於他們認為,人類應該跟其他萬物一樣,依循自然法則(道)的生滅存在就好,多一份人類的文明,就多一分違反自然,最後人類就會逆道而行。現在看起來,人類確實是逆道而行,自然主義也有其必要性,但是否要恢復到絕對的自然主義,是值得思考的,人如果跟動物一樣完全沒有文明,只是回復純真,但這跟悟道是天壤之別。

唯心主義認為,宇宙為一個原始意識所造,這個意識可能是一個至高的神祕境界、可能是天帝,也可能是一個無分別的大我之心識,所以我在理之中,理在我之中。客觀的唯心主義(如法相宗)認為,雖然宇宙為一個完全融合的意識(阿賴耶識)所化現,但主(我)、客(非我之萬物)在形下還是有分別的,因而認識外界萬物有必要的;絕對的唯心主義認為,宇宙為無分別的大我之心識所造,所以明理之道不就在內省與內察嗎?往外求是枉然的,陽明學說、禪宗、華嚴宗都是這樣的觀點。就我個人而言,在理上,我是絕對唯心主義,但在事上,我是客觀唯心主義,人到最後確實是自我內觀參破(頓悟),但之前如沒有外觀累積的養分和見解(漸悟),恐怕也會悟得亂七八糟,就像之前有案例,有小孩從小就被囚禁與外解隔絕,當警察發現他們時,他們是嚴重智能障礙,而非悟道者;又像有些網路鄉民不讀書卻整天發表宏論,像著了魔一樣胡言亂語。

所以,意識(心)雖然是認識與理解知識的主體,也是最後參透的主體,但如不讀書、格物,整天只想冥想、放空、忘我,最後也真的會成飄飄蕩蕩、懵懵懂懂的孤魂,這是不得不慎的。不過還好,要達到這個境界其實也不簡單,大部分不讀書的人只是變得飽食終日,言不及義。

所以,從現世來看,讀書是絕對必要的;縱使從修行角度來看,讀書也是先期所必要的,因為這樣才能培養正確的修行觀,自己亂參亂修,修佛不成反著魔的比比皆是!

 

PS1:此處「讀書」有狹義的透過書本學習,也有廣義的天下萬物皆文章,格物以致知之意。

PS2:本文認為法相宗為客觀唯心論,華嚴宗為主觀唯心論,但有學者意見剛好相反。

( 創作文學賞析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frankjin&aid=59525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