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看不懂,是好作品還是壞作品?一部看得懂的意識流電影~尋找費里尼
2018/06/22 11:33:20瀏覽4236|回應1|推薦7

" Realism is a bad word. I see no line between the imaginary and the real." - Federico Fellini

作品究竟需不需要讓受眾能夠理解,是長久以來爭執的問題,本格也有諸多探討,故不再贅述,本人傾向文化(創作)應該多元化,故須同時並存,不用相互排擠,更不能一支獨大。至於「看不懂作品」的基本理論可參考本格其他作品解析,現在則要探討後現代純藝術裡的重要一支:意識流。

所謂「意識流」,就是人類「意識的流動」(Stream of Consciousness)。自從精神分析崛起後,藝術手法便從著重外在理性相貌描述的寫實主義,進入探討內在精神意識的層面(屬於現代主義),而意識流則是其中濃度最高的一種形式,它用人的意識流動來展現敘事。人的意識依佛洛依德(Sigmund Freud)的理論可分為三種。

一是平常符合邏輯理性與經驗的「意識」(Consciousness),它是服從現實規範的表象,不是人的意識主體,所佔的比例不高,彷彿是冰山一角,但這個角是顯露的,所以才被誤解為是全面的、主體的。

二是「潛意識」(Subconsciousnes,也稱無意識),是意識中比例最大的主體,也是最根本的意識成分,包括與生俱來的本能與慾望、後天的經驗等,它們已經被隱藏、壓抑、遺忘,主人也不清楚它的存在,但它深層而又雜亂的流竄著,隨時在無形中決定我們的心理和行為。譬如,我們經常違背理性分析的決策憑著感覺走,或不由自主的做出自己不意識的事,就是受到潛意識的牽引(所以,人是理性的,或理性主義的嗎?);又譬如,理性狀況下是謙讓有禮的君子,但在突發情境時(譬如遇到搶匪索命),卻毫不猶豫地把同伴推出去擋死,而這才是人類在情境時刻才會顯露出來的真正天生本能與本性;又或者,嬰兒與孩童時期的感受經驗重大影響現在個性是樂觀還是悲觀,溫和還是殘暴,但那些經驗我們都已遺忘了,影響卻已深植難移。對廣大、具決定性,但卻懵懂未知的潛意識進行探討,是心理分析和創作作品的主題。另外,還有一種類似潛意識的「下意識」(Subconscious Mind),潛意識會無形中影響人的心理趨向,譬如愛上某種類型的女子,而下意識是指已經無形中做了某種行為,譬如眼睛不自主瞄向該女子,或不自主跟著她,但兩者實為表裡,我們可以從一個人的下意識行為去發現他的潛意識心理,或者從他的潛意識心理去解釋他的下意識行為,所以大部分人將兩者等同看待。

三是「前意識」(Preconscious),介於意識和潛意識之間,也就是平時無法察覺,但能夠回憶起來的經驗,譬如透過聯想、提醒、催眠等勾起的記憶,好比二十多年前家裡的電話號碼當時可以反射性唸出來,但現在已經完全想不出來了,突然有一天,看到一張名片,這個記憶馬上又浮現了,它就是存在前意識之中,既沒在意識層面,也沒埋到潛意識去,而且可以被勾引出來。一般來說,自發性的前意識都是符合理性「意識」層面的,只有在特別引動的情況下,才會出現被強力壓抑的前意識。因此人們慣說,催眠可以喚起人的潛意識,應該說成催眠可以喚起人的前意識才是正確,因為潛意識的定義就是無法察知的。而催眠可以喚起人的嬰兒、子宮、前世記憶,或透過喚起之前記憶的畫面再去追索畫面中的線索,譬如《露西》(Lucy)女主角透過感應嫌犯的記憶,看到嫌犯之前瞥到的一個畫面,然後再從畫面中追索到護照和機票的詳細資料,這如果不是妄想,也只是商業和創作手法了。也有人認為前意識就是可以預知、感應的超感官知覺(Extrasensory Perception)或第六感(Sixth Sense),不過正統心理學並沒有這樣認定,但這確實是一個有趣的題材。

如前所言,人的意識其實是以潛意識的雜亂流竄為主,並非理性意識的邏輯步驟銜接,而人的潛意識又是未知的、未可理解的,乃至是破碎的、凌亂的、極度錯綜複雜而無邏輯的,乃至充滿個人特殊心理模式、語彙、經驗、想像、妄想、夢境、囈語、無意識、不自覺……,所以當以意識流手法來呈現敘事到了極致時,就會充滿上述特質,因而頗為艱澀隱晦、虛實難辨,乃至還需要有註釋,甚至一部作品就是一本密碼簿,等著讀者和專家來解密。不過如果是輕度的運用,意識流能突破現實的框架,呈現意識世界的另一面。

意識流在藝術表現上,還會運用獨白、聯想、蒙太奇(不受時間、空間、邏輯、因果關係的限制,產生交叉跳躍、剪接拼湊的非線性特質)的手法,也福至心靈做無任何限制的蔓衍延伸,並有大量的隱喻、象徵、意象,而且連語言的方式都異於平常,如大段落未加標點(意識連綿無法分割)、句子黏稠無法句讀(意識的非語言邏輯性)、多個語意交錯摻雜難以理解(意識膠著難以釐清)、空格(意識空白)、奇特的字母\字體\字形\排列(意有所指或意識怪異)、文法雜亂錯誤(精神違和)、符號\密碼\怪字\自創字(個人獨經驗),乃至用到六十多種語言……。(註)有的作者會在這樣的去語法架構中發展出自己風格,譬如詩意的、音樂性的、唯美浪漫的……。此時,意識流作品不只像散亂的拼圖要去拼湊出一個「印象」(這時已經很難形成完整具體的故事),反而更像是在聽一個瘋子喃喃自語――在理性意識底下的潛意識,本來就不是理性條件下所謂的正常。

近期著名的意識流電影有1975年法國電影《老槍》(Le Vieux Fusil)、1992年由法國名著改拍的同名電影《情人》(Lamant)、2007年中國片《太陽照常升起》,2009年《倒帶人生》(Mr. Nobody)還是一部科幻片,香港導演王家衛被譽為是華語意識流電影的頂尖。文學作品方面,喬伊斯(James Augustine Aloysius Joyce)的《尤利西斯》(Ulysses);普魯斯特(Marcel Proust)的《追憶似水年華》(Le Temps Retrouvé),本書於1999年以最後一冊改拍為法國同名電影;第一位華裔諾貝爾文學獎作家高行健,但他稱自己的手法是更進一步的「語言流」;台灣作家駱以軍的語言風格也充滿意識流的況味。

如果不喜歡全意識流,那麼《尋找費里尼》(In Search of Fellini)是一部看得懂的意識流電影,不過需要先對費里尼(Federico Fellini)先進行一些瞭解,可回顧本格〈大路〉。本片描述美國女配音員南希(Nancy Cartwright)年輕時赴義大利尋找電影大師費里尼(Federico Fellini)的故事,南希原本是一位被母親寵溺的私生宅女,到了二十歲還整天窩在家裡的小閣樓房間內無所事事的看卡通影片和肥皂劇、畫少女漫畫,一副清純可愛、不食人間煙火,十足的like a virgin,後來母親罹癌,她不得不第一次到市中心找工作,卻在摩托車剛上路時就爆衝撞車,還把車停在大樓前面以致被拖吊。因為謀職受挫,她被一個人影(就是《大路》裡的贊巴諾(Zambrano))指引至費里尼電影節會場看了《大路》,觀看之後感動不已,認為深具人性的探討,因而成為費迷。無疑的,贊巴諾是不會出現在現實世界,因此,這是南希自己意識的呈現,雖然現實世界裡,當時的南希尚未接觸費里尼,所以當時的意識不會有贊巴諾出現,但這是事後的回憶敘事,所以贊巴諾便出現在她的記憶情節裡。

之後,南希租了費里尼的所有錄影帶回家觀看,並深受吸引無法自拔,狂熱程度甚至促使她撥打國際電話給費里尼希望能去拜會他,這當然也是一種偶像崇拜和追星情結,如果有追星經驗的人,自當可以理解她澎湃的心理衝動。南希幸運的獲得費里尼助理的應允,幫她挪出會面時間,然而,助理真的有答應她嗎?或者這通電話真的有打通嗎?這個未可知,因為在南希的意識裡,她得到應允了,當一個人將黑貓意識成白貓,而向別人說他遇到白貓,他並沒有說謊,而且就他個人而言,他記憶裡的資料確實是遇到白貓而非黑貓,但事實如何,尚待驗證,或者並不重要。

南希在母親的鼓勵下展開旅程,這也是一場尋夢之旅、突破之旅,一位沒出過外地的宅女,竟然就這樣隻身從美國飛到完全陌生的義大利,面對充滿危險與未知數的前路去追求理想。途中她又多次得到贊巴諾的指引,也經歷了一場戀情和許多波折,但是這就跟獲得助理的應允一樣,到底是事實,亦或只是自我意識的呈現?如果從事後的劇情去驗證,可以發現,戀情是真的,因為後來兩人真的結婚了。至於那些波折,則是將經歷給意識流化,因為那些事件、人物、場景,都是費里尼電影情節的再現,也就是,南希的腦子裡充滿費里尼的電影情節,所以經歷的事件在回憶裡便以電影的情節出現,也因此,這些情節或真或假,她或許經歷了一些事,但實況並非完全如她所述。

在本片中,南希出遊後,母親和阿姨很好奇對南希產生致命吸引力的費里尼到底是何方神聖竟然有此等魅力,於是也觀看南希租回來的費里尼錄影帶,兩人卻頻頻搖頭批評說,「看不懂」、「色情片」、「荒謬」,這大概也是一般人對意識流或後現代作品的看法吧。但如本片片頭出現的費里尼名句:「現實主義是一個壞字眼。我看不到虛構與真實之間的界限。」意即,我們這個看似真實的世界其實是由虛構所組成,就猶如我們的意識看似理性,但事實上充滿潛意識的紛亂,這句話頗有《紅樓夢》賈寶玉夢遊太虛幻境時看見的那副對聯的況味:「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真即是假,假即是真,或許我們撇開寫實的觀點去看那些虛虛幻幻,反而能悟得一些意境,這「由假悟真」的手法其實跟「禪語」和「參話頭」極為接近,不過思想內涵當然不一樣。

本片並非一部高濃度的意識流電影,所以觀眾大致能釐清虛實,同時劇中有很多明確勵志的感人情節,譬如母女和戀人真摯不移的情感,以及借用費里尼電影裡的情節來強調存在的意義與價值,如《大路》裡的那句名言:「縱使一顆石頭、一顆星星也都有它存在的意義,何況是妳!」而南希自身勇於突破去追夢,終於翻轉心態從一位宅女變成家戶喻曉配音員的真實故事,也充滿激勵性。

從純藝術的角度來看,本片導演並沒有獲得很高的評價,但從觀眾因為能夠理解而受到影響的角度來看,本片導演反而對社會較有貢獻,至於創作者要走哪條路線,就得依自己的興趣和志向好好琢磨了。

註:〈文學賞析:什麼是意識流文學?〉,vernielu2005.7.18

( 創作文學賞析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frankjin&aid=112726078

 回應文章

Tanjiro
2020/12/12 02:17

在這裡觀看 ➠ https://bit.ly/3gC1NrU  

看这里 ➠ https://bit.ly/3n5yPDj

(adihasantina@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