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協商或是開火?如何面對盤根錯節的種族世仇?~恩德培行動
2018/06/10 17:29:13瀏覽1174|回應0|推薦3

「宗教絕對不應該成為仇恨、戰爭與暴力的理由。在歷史關鍵時刻,人類需要的是和平的互動與希望的對話。」~教宗聖若望•保祿二世(Sanctus Ioannes Paulus PP. II2001911事件後談話

201712月,美國總統川普宣佈正式承認耶路撒冷為以色列首都(註一),並計畫將大使館遷往該地,再度主動挑起中東問題的歷史傷疤,引發世界各國異議(註二)。2018年由真實事件改拍的《恩德培行動》(7 Days in Entebbe)便重重的打了川普一巴掌,這已經不知道是好萊塢第幾次打臉川普了。

197674日,約一百名以色列突擊隊員出奇不意的飛抵烏干達恩德培國際機場,以三十分鐘的時間對抗烏干達守軍,同時攻堅被十名恐怖分子(八名巴勒斯坦人、兩名德國人)挾持的法國航空客機,除了殲滅劫機分子外,也成功救出102名人質,另外只有三名人質被流彈所傷死亡。這場「迅速又成功」的救援行動,成為反恐救援的最佳宣傳與教材,不斷被稱頌,但本片卻反過來以劫機者,也就是世俗口中的恐怖分子角度來看這場行動,事實真相或許值得世人再思考。本片絕不是精彩的反恐軍事片,而是沉痛的國際政治省思片,喜歡真正劫機劇情的觀眾,可以轉看《空軍一號》(Air Force One)和《妮嘉》(Neerja)。

先簡單回顧以巴之間糾結的恩怨情仇。「巴勒斯坦」原指中東地區地中海東岸的一塊地區,包括現在的以色列、加沙、約旦河西岸和約旦。西元前1050年,猶太人在此建立首都位於耶路撒冷的以色列王國(希伯來王國)。西元前63年,羅馬帝國佔領巴勒斯坦地區,135年因猶太人暴亂而將之驅逐出境,猶太人從此失去家園流浪世界各地。七世紀,阿拉伯帝國(中國歷史稱為大食帝國)擊敗羅馬帝國佔領巴勒斯坦地區,之後阿拉伯人遷入並與當地人同化,形成了現代巴勒斯坦阿拉伯人。

由於猶太人在各地受到壓迫,十八世紀開始出現猶太人的巴勒斯坦回歸潮,二十世紀開始出現猶太復國運動,隨著猶太人回歸數目增多(目前猶太人占巴勒斯坦地區人口的三分之一),兩個種族的衝突越加激烈。一次大戰後,國際聯盟決議巴勒斯坦地區暫時由英國管理,並將東部劃分為阿拉伯人居住區,西部為猶太人居住區;二次戰後,聯合國決議在東西部各建立一個阿拉伯國是和一個猶太國,而三教聖地耶路撒冷(註三)及其周邊地區由聯合國管理。1948年猶太人在美國支持下,宣佈復國建立以色列,阿拉伯國家翌日即與以色列發生第一次中東戰爭。以色列建國後,多次發動戰爭佔領大量巴勒斯坦地區土地,缺少武力的阿勒斯坦人因而有數百萬人被驅逐淪為難民。1964年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巴解,PLO)成立,雖然只擁有輕武器卻積極進行武裝鬥爭,後來逐漸轉向外交談判。1988年巴解宣佈成立巴勒斯坦國,並同意與以色列兩國並存,但美國、以色列未予承認。1993年以巴簽訂和平協議,雙方同意可以有條件的相互承認並展開進程,但因雙方激進人士作亂,協議無限期擱置。1996年巴勒斯坦自治政府成立完成建國(2007年陷入兩派分裂,2017年兩派同意和解)。2007年以色列封鎖加薩走廊,使巴勒斯坦人生存受困,再度提高衝突。2012年聯合國接受巴勒斯坦為非會員觀察國,美國和以色列強烈反對。20186月,加薩走廊衝突加劇,以色列出兵鎮壓,聯合國壓倒性通過譴責以色列對巴勒斯坦使用武力過當,並否決美國所提的譴責哈瑪斯組織案,美國因而以不滿世人對以色列有偏見為由,退出聯合國人權理事會。迄今,雙方戰亂仍未消弭,但國際普遍傾向同情巴勒斯坦。

除了以巴,中東也涉及以色列和西方國家VS阿拉伯國家的歷史與近代仇恨,以致中東迄今烽火連綿(註四),因而產生西方國家所謂的中東恐怖主義和恐怖行動(恐怖組織非中東所獨有,註五)。回顧歷史可以發現,在無法用和談解決因為生存競爭而產生的歷史與地理血債情況下,雙方勢必持續交火,但以巴戰力懸殊,加上美國的支助,形成一場戰力不對稱的戰爭,致使巴勒斯坦採取恐怖行動做為報復和還擊。中東對歐美國家採取恐怖行動的道理也是如此。

有人會說,民族為求自我生存發展而發動戰爭攻擊異族自古皆然,本來就是勝王敗寇、弱肉強食的物競天擇進化論,但這個理論在二十世紀乃至二十一世紀的今日是否仍然適用?(十九世紀歐美侵略亞非、二十世紀德國侵略歐洲及日本侵略中國,是否也可用此說合理化?)這是《恩德培行動》要探討的主題,本片並且要扭轉一些被扭曲的真相與印象,或許我們對「巴勒斯坦難民」都有一些印象但未進行瞭解,經瞭解後,還會附和美國總統布希說的,中東國家是可惡又好戰的「邪惡軸心」(Axis of evil)單方面在破壞世界的和平嗎?這也是為什麼歐美國家會有青年走向極端,跑到中東加入恐怖組織或成為聖戰新娘的原因(註六),有的則是歐美當地的左翼激進恐怖組織兼而同情中東並與其掛勾(如本片的德國赤軍旅),因為他們認為這是一場不對稱的戰爭,也是不正義的戰爭,是西方資本帝國主義的侵略造成數百萬的難民,就猶如資本家在西方進行階級統治製造災難一樣。

回歸本片的討論,本片以正敘、倒敘、插敘的方式進行,但仍容易理解,德國赤軍連和巴解在烏干達總統阿敏援助下,由十名恐怖分子(片中只演出四名)劫持一台法航客機,逼迫以色列釋放被他們監禁的恐怖分子。

正敘有兩條軸線,一條展演劫機七天以來的事件現場。兩位德國赤軍連分子(一男一女)是走向極端的激進左派,雖然他們希望達成心目中的正義,或喚起世人觀念的改變,但對採用恐怖手段卻一直充滿矛盾,乃至潛意識裡是反對的,但組織下達命令不得不執行,也因此,整個過程中他們沒有傷害任何人質,還陸續釋放非猶太裔人員,途中也先行釋放了一位假裝流產的女乘客,並將一位垂危的人質送到醫院,這也是以色列突擊隊能達成「完全救援」的主因,當時大樓四周都已安裝炸彈,他們隨時可以引爆炸彈與突擊隊和人質同歸於盡,但是他們沒有,可見他們是抱著最後自我犧牲的心理,因此以色列自豪奇蹟式的完成這次完全救援實者是一場吹噓。

在事件現場,還有一位法國飛機工程師,他象徵西方世界的普通百姓,透過他和劫機者的對話可以理解,普羅大眾是善良的,西方人民認為他們在平凡的工作和生活著,卻遭致恐怖行動無辜的恐嚇和殺害,因此恐攻不能獲得任何響應和支持,同時會遭受世人的譴責和懲罰。工程師有如此的想法,是因為未深入理解西方資本帝國主義是如何侵淩他人的國家,致使他國的人民成為難民,同時也在無知和無形中成為享受掠奪成果的共業結構成員。因此,對於工程師的想法,同一行動中的巴解分子是全然無法接受的,因為他們切身感受的正好相反,是土地被掠奪、同胞成為難民。

正敘另一條軸線,是以色列內部對劫機事件危機處理的過程。當時的總理拉賓(Yitzhak Rabin)一改以色列向來不妥協、不談判的政策,考慮與巴解協商,但國防部長佩雷斯(Szymon Perski)堅持出兵救援,並在內閣尚未投票決定前即先派出突擊隊,陷入主戰與主和的拉扯和政爭。後來拉賓妥協,支持內閣同意出兵,當成功完成任務的消息傳回時,佩雷斯對拉賓說:「你救了一百多位人民,你應該引以為傲。」(實則在炫耀自己的戰功)拉賓回說:「但如果不協商,戰爭就會持續。」這句話,即是本片的精神所在。

倒敘方面在表現兩位赤軍連分子在劫機之前所受的軍事訓練、任務指派,重要的是當時的左傾思想,他們不是幫派分子、罪犯、無業遊民,而是單純的青年,因同情難民而起義,但對用恐攻殺害人民尤其是白種人以達成抗爭目的,卻有著巨大的心理糾結。有人認為,穆斯林移民在各地活動導致青年加入中東恐怖組織,這個說法嚴重忽略各國本身即已存在的恐怖組織與青年極端左傾的正義情緒。

插敘在劇情上沒有太大作用,旨在透過一位遊擊隊員的舞蹈員女友引導出一場相當具藝術性的現代舞團體表演,本片以現代舞當成開場與閉幕,並在攻堅行動中穿插氣勢磅薄的舞蹈與猶太節日歌謠音樂,不但大量提升影片的藝術成分,更充滿隱喻性。片中排練及演出的舞碼是以色列巴希瓦舞團(Batsheva Dance Company,該團曾於201010月至臺北演出)的知名作品〈細胞分裂〉(Anaphase)(註七)。Anaphase是細胞分裂時染色體分裂趨向兩端的階段,藉此比喻細胞奇妙的分裂與結合,以及生物的變化、進化與演變,但這齣舞碼被解讀為隱喻以阿之間的和平訴求。的確,人類都源自非洲的同一位母親,所以是兄弟姊妹;阿拉伯人、猶太人及敘利亞人都是西亞沙漠地區閃米人(Samium)的後裔,現代基因檢驗證實,三者有非常緊密的Y染色體連繫;猶太教、基督教、回教也都是發源於閃米人的原始宗教,統稱為閃米宗教或亞伯拉罕諸教。所以,以巴、以阿、三教,都是同一個母細胞所分裂,但在演進過程中發生歧異因而產生紛爭,唯有再度結合,才能成為一個有良好機能的生物體。

本片相當程度的說明恐怖分子的心理成因,也說明恐攻是雙方仇恨糾結的產物,並非只是單方面造成的,因此隱喻解決之道就在雙方和解、協商,否則和平永遠不會到來。其實,大部分百姓是善良的,聖戰士為自己的人民、土地而戰,歐美人民也不都是壞人,如在這次事件中,原本要被釋放的機長和工作人員,便認為自己有職責將旅客再安全的載送回去,因而全體拒絕遣返;另外一位修女也向阿敏總統當面陳情,要以自己交換一位人質,並留下來照顧其他人。從人性的光輝裡不難理解,和平協商、解決仇恨並不是不能辦到,問題在於,人們往往被仇恨情緒所蒙蔽,也被政客、激進人士所操弄而扭曲問題的真相。人類往往要在死了夠多的人、嚐了夠多的苦後才願意坐下來談,後來巴解領導人阿拉法特(Yasser Arafat)和本片中的以色列拉賓、佩雷斯都傾向和談,並於1993年簽訂奧斯陸和平協議(Oslo I Accord),以巴終於出現和平的曙光,三人也因而獲得諾貝爾和平獎。可惜,因為雙方的激進人士不善罷休刻意作亂,和平協議因而無限期擱置,可是為什麼激進人士能夠去挑撥人民的情緒,撕毀原本的和平協議,倒退回戰亂的原點?接下來還要再重新死多少人?

追根究柢,和平最大的障礙還是人民的覺知依然不夠,所以才會被仇恨情緒與野心政客所擺弄,世界各地的種族衝突也都是如此,因此再多的覺醒作品都是需要的。

註一:以色列及巴勒斯坦建國後,都宣佈耶路撒冷為首都。1948年以色列違反聯合國決議佔領西耶路撒冷,1967又佔領東耶路撒冷,1980年宣佈耶路撒冷為其首都,但未被聯合國承認。

註二:美國政府對中東問題不但一直採取支持以色列、打擊回教國家的態度,甚至也不間斷在介入與干涉,高壓行動》(Beirut)一片中,大使館的人員便將巴勒斯坦人描述為是忘恩負義、殘暴、侵略他人領土的恐怖分子,而且劇情恰巧透露了美國對中東政情的介入。

註三:耶路撒冷是三教的共同聖地――猶太教,是以色列王國的首都,所羅門王在此建造第一聖殿;基督教,耶穌受難、埋葬、復活、升天之處;回教,三大勝地之一,穆罕默德在此登上七重天,見到了天堂和火獄,透過真主的光芒接受真主指示。

註四:信奉猶太教的以色列在四周都是信奉回教的阿拉伯人中東地區建國,並且彼此宣稱擁有三教聖地耶路撒冷,中東自然無一寧日。同時,支持以色列建國,信奉基督教(在此廣指信奉《聖經》的宗教)的西方世界,與回教的恩怨也超過兩千年。中東原本並不全是信奉回教,也包含基督教及其他宗教,七世紀穆罕默德征服阿拉伯半島後,才以武力統一回教信仰;而第十到十一世紀兩百年間,歐洲國家對中東國家進行八次十字軍東征,極盡燒殺擄掠;近代,中東因富含石油,因而成為歐美覬覦的對象,彼此的戰爭更從未停止。因為有諸多淵源流長又盤根錯節的恩怨情仇,所以,從以色列宣佈建國的隔天就發生第一次中東戰爭,迄今已發生了五次。

註五:目前活躍於中東的恐怖組織有:伊斯蘭國(ISIS)、哈瑪斯集團(Hamas)、真主黨(Hezbollah)、塔利班(Taliban)、蓋達組織(Al-Qaeda,又譯為基地組織)等。而「聖戰者」(聖戰士,Mujahid)泛指參與聖戰的鬥士,不是一個組織。

註六:《伊斯蘭化的歐洲》(三井美奈,2017):20155月聯合國報告,加入蓋達組織或伊斯蘭國的外籍聖戰士超過兩萬五千人,國家超越上百個,大多是十五歲到三十五歲的年輕人。他們的家庭都是不虞匱乏的中等家庭,平日完全感受不到異常,也令人不解他們為何要立志前往語言不通的中東參加恐怖組織。

註七:〈以色列巴希瓦現代舞團--感想評〉,楊麗潔,2010-11-06

( 創作文學賞析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frankjin&aid=112377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