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沒有校園起義的影評滿分憤青學生電影~淑女鳥
2018/06/01 13:43:27瀏覽1004|回應0|推薦4

台灣在上世紀80年代,在林清介編導的引領下,開創了一波學生電影熱潮,學生電影描述高中學生在威權管教下受到的發展限制(升學主義、禁愛令)、不公平待遇(上對下的絕對管理、成績取向、貧富偏見)、各種人格壓抑(情緒、情感、興趣、社交、玩樂),最後大多會來一場學生集體抗爭,引爆全劇的高潮,也抒發了當時學生的集體積壓情緒,因此頗受學生族群歡迎,當然也提供了教育的反省。這個模式,直到2015年的《我的少女時代》仍然引用而且票房大捷,不過收看情感已經不同,從上世紀的反抗意識到今日的懷舊情緒。

學生電影主要描述高中生的校園與家庭生活種種喜怒哀樂,所以題材頗為豐富、生活化、貼近人心,不過因為劇情需要,難免有戲劇化的情節,譬如,在當時警備總部維安時代,似乎很少有學生聯合起來與校方進行對抗,當時還有重大行為直接開除學籍(即修業歸零,不發給任何修業證明)、軍訓不及格留級(本條目前仍保留)、一些國立大學會設操行成績入學門檻等規定,所以雖然一些有Guts的學生會挑戰校規與師長,但終究難以獲得廣大實質回應。當年的學生電影提供了學生甚至整個社會,在銀幕上起義反抗威權的幻想滿足,對後來的學生運動和民主運動是否有間接的啟蒙作用,仍待研究。

相對於台灣學生電影令人亢進的校園起義模式,《淑女鳥》(Lady Bird)則使採用淡筆處理(見〈魅惑〉),雖然女主角克莉絲汀(Christine)處處與人發生牴觸,但起伏衝突的特寫都不大,可是因為劇情能藉由克莉絲汀統合整個高三生的非重度叛逆行為與因素,頗負高中生心理輔導價值,因而大獲好評,得到爛番茄(Rotten Tomatoes)史上最高評價新鮮度100%,也獲得雙金共八項提名,其中包含獲得金球獎最佳音樂及喜劇電影。 

克莉絲汀(或高中生)的叛逆心理,可由許多面向來分析。首先是自身的,這個年紀的青年,心理與體魄正處於從被管教期要翻轉為自主期,所以會用很多方式來宣告自己的獨立人格與主權,片中克莉絲汀將公布欄上文件的名字塗改為自己命名的Lady Bird,面談時也自稱是Lady Bird,刻意顯現她的自控權,Lady是她對自己的期許和身分認定,Bird是自由翱翔的隱喻,因此她的意識其實是平衡的。此外,這時原本血氣方剛,所以便有反抗規定與不服管教的行為,當管束越緊,反彈、衝突就會越大,克莉絲汀在十八歲生日那天蓄意去買菸、啤酒、色情雜誌,便是故意表現反叛行為。同時,這也是一個做夢期,想要脫離原本的生活模式與限制去見識更寬闊的世界,但自身缺乏足夠的追夢本錢,家庭也不見得能夠提供或支持他逐夢,因而有鬱抑不得志之慨,片中克莉絲汀經常跟人說她住在文化沙漠的貧民窟,即表示她對環境與家庭資源不足的不滿。此時,也正處於生涯轉換期,畢業後要就業或升學,就甚麼業、升甚麼學,都處於茫然不確定的狀態,因而有徬徨焦慮感。男女情感乃至性愛問題,在此時也是最強烈但卻最懵懂的時刻,因而有愛情歸屬空虛症狀或不成熟的創傷戀情。再加上外在因素,如家庭(父母、手足、家族)、學校(師長管教、成績壓力)、朋友(知己的交往、同儕的競爭、群體的歸屬)等產生的摩擦,便使之更為躁動。

除了自身的生心理狀況外,影響最大的應該是家庭因素,片中克莉絲汀的母親和父親便化身為兩個不同的典型象徵。母親說話像連環炮,快狠又苛薄,跟她溝通就像以肉身擋機關槍,有一次克莉絲汀在車上和母親發生語言爭執,招架不住母親狠毒的刀子嘴,憤而跳車受傷,象徵親子溝通不良的激烈衝突,已經達到相互實質傷害的地步,而非只是情感或心理的。片中母親也象徵箝制、保守、現實的親子關係,因為家裡並不富有,父親又失業,所以她一直期待克莉絲汀就讀加州在地的公立大學就好,克莉絲汀因而偷偷瞞著她申請東海岸的學校,象徵子女最後以欺騙、脫離的方式去追求他們嚮往的天空,母親在知道實情後,氣憤得不再與克莉絲汀說話,象徵親子關係終至瀕臨絕裂的地步。

片中父親象徵的則是體諒、支持的教養態度(到了高中,還以「教養」視之似乎不太妥當,「輔導」較為適宜),他因為工作不穩定長期罹患憂鬱症,但還總是表現出關懷別人的溫良態度,也一起和克莉絲汀隱瞞妻子,幫克莉絲汀在東海岸就讀學校的就學貸款申請單上簽名。有人說,夫妻對於子女教養態度必須一緊一鬆,才能讓孩子有約束也有喘息,就類似克莉絲汀父母這樣,太緊則雙方關係面臨決裂,太鬆則孩子無所約制,但夫妻兩人都能理解孩子的心理與正確的輔導方式才是最好的,而不是一方給棒子,一方給胡蘿蔔,讓孩子處在震盪與矛盾當中,最後甚至做出「我喜歡爸爸或喜歡媽媽」的偏狹抉擇。

除了家庭,孩子一天有九個小時在學校,師長管教、成績壓力、同儕關係也都是高中生的重要問題。克莉絲汀就讀於一所社區天主教高中,象徵普遍來講,學校是採取保守的管教態度,因為修女的嚴格管理,導致克莉絲汀和一票朋友偷偷在修女的車子刻上「我已經嫁給上帝」的嘲諷文字,象徵師生之間的摩擦,已經讓青年展現觸法的報復行為(或許他們並未認知到事情的嚴重性),片中修女選擇樂觀看待與寬容原諒,並繼續輔導克莉絲汀選擇學校,象徵為人師表大多會選擇再給學生機會。

在成績壓力方面,有人說台灣升學壓力太大,實者,如果想要繼續升學,縱使在歐美也一樣要面臨強大壓力(應該是說,台灣家長、學生想要繼續升學、擠入名校的比例遠高於歐美),因為名校、獎學金名額有限,社會也充滿名校品牌刻板印象,而且歐美大學都是高學費,所以菁英競爭更加強烈,甚至美國的法令,也是以測驗成績來評定學校辦學的好壞(註一),在這樣的情況底下,作弊在美國也是校園常見的準犯罪行為。片中克莉絲汀除了考試偷窺,甚至在眼見自己最弱智的數學成績已經底定無可挽回時,竟然潛入教師休息室偷走成績紀錄簿,導致數學老師要求學生自報分數來做為成績依據,此時克莉絲汀在老師的質疑與詢問下,毫不心虛的堅定謊報分數,導致老師不得不給她一個比較好的成績。

在手足和同儕關係上,克莉絲汀有一位哥哥和閨密,他們歷經一些小波折,但無特殊劇情之處,反倒是克莉絲汀的追愛過程,顯現高中生的情與慾,值得探討。克莉絲汀嚮往一段男女交往的經歷,但懵懂的她還並未理解甚麼愛,因而會和慾混淆,第一位男友是個普通的鄰家男孩,在他追求下兩人很快有肢體親密動作,交往算是平順,並且見過雙方家長(表示認定對方),但在克莉絲汀發現他同時也是同性戀並且劈腿時,就立馬閃電分手,這段戀情並未引起克莉絲汀太大傷痛,反而是一種厭惡,最後還反過來像朋友一樣的安慰同性戀情不能公開的前男友不要哀傷,顯現她並對這段戀愛投入真感情,否則她應該是受傷的。第二位男友是個高中學生樂團團員,外表壞壞的還帶點憂鬱,所謂「男人不壞,女人不愛」,這種玩世不恭但也沒有侵略性的樣子,反而吸引克莉絲汀主動追求及獻身(其他還有許多女孩,數目多少,對象是誰,他也不完全記得了),事後克莉絲汀覺得這只是一場愚蠢的鬧劇而離開,男方也得以繼續用三不政策(不主動、不拒絕、不負責)等待獵物自動上門享用。

總的來說,克莉絲汀老是一張撲克臉、脾氣不好、親師關係緊張、感情幼稚、說謊、作弊、偷成績簿、刮車,但也目標明確/上進(爭取進入好一點的學校)、能獨立/想要拓展更寬廣的人生(用學貸到異地就讀大學),是叛逆與上進的混合體,也是標準的本質並不壞的憤青,或許大家都走過這樣一段類似心理的青澀歲月(可能我們行為上沒有完全這麼做過,但心理上應該一定都這麼想幹過),好似看到一場美國版的《我的少女時代》, 因此更心有戚戚焉,而以票房和獎項給予這位女憤青鼓舞,同時也提醒大人們應該可以用更寬廣的態度來接納轉捩期的青年。

不管有沒有拿到畢業證書,高三總是會結束,接下來無論是進入大學或進入社會,就是另一個開始,至此,也已經完全是一個大人了,許多人也在情境的遽轉中瞬間長大(當然,有些人沒有),片中克莉絲汀負笈外出求學,還在與她冷戰的母親開車送她到機場,卻仍一路不願和她說話,也不願進到機場大樓送行到登機口,之後便一個人開車走了,但半途終究因為不能真的放下女兒,因而又轉回來,等她衝進機場大樓登機口時,克莉絲汀已經離去,她只能哭倒在丈夫的懷裡。而克莉絲汀到了大學之後雖然展開新生活,但也開始懷念故鄉那個文化沙漠和經常爭執的母親,這時她稱呼自己是克莉絲汀,不再是淑女鳥,象徵她已經脫離那個憤青年代,她打電話回家是語音留言,於是開始哭泣,片子就在此嘎然而止,象徵所有的青澀歲月都會終止,一切的衝突都會化為懷念。

淑女鳥也好,憤怒鳥也好,未來只能一個人更加成熟勇敢的邁進了,而我們也終將放手。

註一:美國國會2001年通過《沒有孩子被遺棄》(No Child Left Behind)法案,要求各州制定統一的各年級測驗評定標準,用來評定學校辦學績效,以做為預算撥給的依據,同時績效不良者,教師必須提供免費的課後輔導,學校還可能面臨關閉,許多教師的薪水,也因而跟教學成績互綁。

( 創作文學賞析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frankjin&aid=112227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