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超越新現實開啟現代主義電影,從存在價值到心理分析~大路
2018/06/06 01:06:17瀏覽1646|回應0|推薦4

義大利國寶世界級導演費里尼(Federico Fellini)1954年的《大路》(La strada)雖然已經超過一甲子,但本片被譽為是義大利電影的新里程碑,同時費里尼影響了世界電影,所以在創作上饒富討論價值。

十九世紀中期因為科學和資本主義崛起,導致理性/實證/經驗主義興起,在藝術上也出現了現實主義(也稱寫實主義,Realism),反對過去古典主義以美學方法來美化作品,也反對浪漫主義的主觀情感,主張應該真實的將自然與人文的實況呈現出來,不需扭曲修飾。但隨著時代科技的演進,譬如拍攝技術已能完全複製景物,藝術家還要堅持手作還原實像嗎?各種創作手法已經更新(如人工造景、燈光等),藝術家還要堅持傳統的創作模式嗎?此外,精神醫學與心理分析興起,人們也越來越重視非現實層面的意識層面,包括個人的夢、集體的潛意識,因而從外在走向內在。所以現實主義便面臨兩支改革力量,一支是現代主義(Modernism),走向虛實相雜且充滿象徵的抽象藝術(見〈母親〉);一支則是新現實主義,它們反對遠離現實的主題和過度抽象的形式,強調表現現代文明中的現實(亦即,主題為反應當代社會現象而非宗教、懷古、虛幻的),並用更新的手法來表現,不拘泥過去的形式,因而更貼近當時的文明進展。

新現實主義在電影上主要表現於義大利電影,稱為新寫實電影(Italy Neorealism),重點在反應二戰後義大利的日常生活,底層人物在殘破社會裡的悲苦故事,代表作是1948年狄西嘉(De Sica)的《單車失竊記》(The Bicycle Thief),這股風潮還影響了法國和台灣的新浪潮電影(註一)。費里尼屬於新寫實晚期,他在《大路》加入了荒謬情節、黑色幽默,這種非完全寫實手法的成功、賣座及開創的新路線影響力,宣告義大利新寫實電影結束,《大路》的歷史意義在於,它超越了當時的新現實主義,開啟(而非本身是)現代主義、意識流電影,並在存在實相裡包含了更多的心理分析。之後,費里尼的作品都有高度超現實及幻想情節,《8又1/2》(又譯為《八部半》,Ottoe Mezzo)是心理分析、意識流電影的先河;《阿瑪柯德》(Amarcord)是部虛實相雜的現代主義電影,侯孝賢自認最受影響的一部電影。

在《大路》中,還無緣見到高濃度的現代主義手法,但以新寫實為基底,加入現代主義元素,到了今天卻依然是大眾作品中最受歡迎的模式!一方面它的當代寫實能為觀眾接受、理解以及共鳴,而略帶現代主義的手法不但提供了非現實的樂趣,也留給觀眾諸多想像和反芻空間。

片中男主角贊巴諾(Zambrano是位四海為家的街頭藝人,也是浪人,擅長以赤裸的胸膛撐開綁在胸部的鐵鍊,高大壯碩、生性魯莽、有勇無謀、愛嫖妓、平時沒有太多情緒表現,發作時則直接明顯,是低階級男性的象徵,他因為表演需要,買了一個漁村貧戶女子嘉蘇米娜(kasumina,以下稱米娜)充當助手。女主角米娜除了智商不高、話不多外(但非低能),特質與贊巴諾完全相反:嬌小玲瓏、單純、善良、渴望安定、喜怒哀樂明顯,總是用小丑的戲劇表情來表現情緒(女主角因而被稱為女卓別林),是低階級女性的象徵。這樣突兀又戲劇化的結合,並因而展開一段機車型小卡車的流浪賣藝生涯與人生歷程,在現實中確實較難發生,但因此在寫實又非完全寫實之中象徵著底層人物的生命流轉,這樣戲劇性的組合,確實比一對正常的男女搭檔來得更具吸引力與爆點。

贊巴諾並不憐香惜玉,但也非特別暴力,用打罵的方式訓練和對待米娜,把她當工作助手、燒飯婆,片中未演及兩人的性關係(但非於車上過夜時,片中兩人是分開睡,且無親密動作),總之,是男性將女性當成物權擁有的態度,何況她是買來的。流浪中,經過諸多磨合、逃離被逮回,米娜漸漸學會扮小丑和一些謀生把戲,並將贊巴諾當成是自己的對象,也曾向贊巴諾表露兩人可以結婚,但贊巴諾置之不理。後來他們在途中遇到一位表演走鋼索的馬戲團藝人馬托,馬托也是一位表情行為因為過度誇飾而顯得怪誕的男子,但他的心念細膩善思,他同情米娜的遭遇,因而對她溫柔體貼,除了教她很多把戲,更教她很多萬物和人類存在的價值和意義,「縱使一顆石頭、一顆星星也都有它存在的意義,何況是妳」,這不但對米娜是醍醐灌頂,對戰敗的義大利更是振奮人心的警示,縱使到了現代也是溫暖的心靈雞湯。 

生性保守的米娜雖然因而萌生愛意也受到啟迪,但因為心理已認定贊巴諾,所以沒有與馬托私奔,仍續繼與贊巴諾四處流浪表演,容忍他的種種劣根性行為,但一直很想能安定下來,經典的一幕是,鄉下教堂收留他們兩人過夜,贊巴諾卻想偷竊教堂的器物,因為米娜縱使被毆打也不願配合,才讓贊巴諾的惡行沒有成真,隔日修女問米娜要不要留下來?米娜知道贊巴諾不會答應,只得坐在小卡車後方,揮著手帕和眼淚與修女不斷告別,這也是米娜第二次沒有選擇離開贊巴諾。

馬托因為愛憐米娜而挑釁贊巴諾,贊巴諾也因而與之發生激烈爭執乃至拔刀相向,但看不出來是因為醋意還是對所有權的宣示?後來在一次爭執中,贊巴諾失手將馬托打死,贊巴諾故意製造意外死亡現場後,便帶著米娜逃亡,至此劇情陷入心理轉折:米娜因為傷心、驚嚇過度而陷入恍神,無法再表演,表示要回家,贊巴諾依然置之不理,但此時米娜依然沒有選擇離開贊巴諾,可是贊巴諾卻決定趁米娜睡著時將她遺棄免得累贅,臨走時,他幫她蓋上被子、留了一點錢,還留下她擅長的小喇叭,象徵他對她已經產生了一點感情,而非全然的無情,否則他大可一走了之,或將她轉賣給妓女戶。

許多年後,贊巴諾已經鬢角霜白,表演活力大不如前,有一次他在海邊路上聽到有個女人在唱米娜之前常唱的歌,詢問下被告知,她是從一位已經死亡的女瘋子那邊學來的,亦即米娜被遺棄後並未返家,而是四處唱歌流浪,最後發瘋死在異鄉。當夜,贊巴諾在酒店喝酒澆愁,並因情緒惡劣而與人爭執毆鬥,之後便踉蹌頹喪的走到沙灘(沙灘是兩人第一次相見的地方,象徵回到昔日),然後便大聲哭倒在沙灘上,表現出他對米娜無限的愧歉或者懷念,但他有愛過米娜嗎?

本片的男女主角和鋼索人,都是職業、行為、表情怪異的流浪藝人,因而表現出一種非完全寫實的荒謬性(是否也在象徵人生如戲的流轉與非真實性?),在故事的展演中,亦無法得知贊巴諾對米娜的真正情意為何,因而只能透過劇情去推敲,展現心理分析的效果,但從贊巴諾心態的轉折卻可以明確知曉,這樣一位體大腦小有如巨型動物一般的男性,慢慢的還是對被物化的女性產生感情,乃至痛哭失聲、懊悔不已,顯現再低階、無腦的人,終究還是有其內蘊的情感。據費里尼自己所說,本片要表現的是孤獨,浪人贊巴諾是全然的孤獨,米娜則是情感歸宿上的孤獨,兩人在旅程中感情並沒有開花結果,所以過程中兩人依然是孤獨的,最後分離的結局還是象徵孤獨,多年後的死訊則象徵孤獨的宿命。不過,觀眾卻可能在這裡自行發現,或許情況並非如費里尼所說,人(或是時代下某些不幸的人)終其一生都是孤獨的,因為贊巴諾最後如野獸般的驚天一哭正意味著,感情已經在他的心中爆發,從此他應該懂得珍惜感情為何物了,而這正是人性。或許人性讓我們孤獨,但人性也讓我們懂愛,最高的大愛可以化解孤獨去愛眾生萬物,不過這當然不容易,所以我們還在生死中輪迴流轉。

有興趣更加理解費里尼現代主義作品的人,可以去參考他的其他影片,不過應該沒有《大路》這麼感人易懂,所以本片是理解費里尼的入門。

註一:台灣新浪潮電影,在小野、吳念真、侯孝賢、楊德昌等人推動下,以1982年《光陰的故事》、1983年《兒子的大玩偶》正式開啟,因為電影清新寫實,以藝術為訴求,能說出民間底層的悲苦聲音,因而深受知識階級歡迎,並屢獲國際大獎,但終不及商業電影票房,並遭受官方機構抵制,1986年楊德昌與五十多位電影工作者發表〈民國七十六年台灣電影宣言〉,運動終結。在此之前,由官方的中影提出健康寫實電影,雖然引用新寫實電影拍攝風格,但刻意美化現況乃至夾帶政令宣導,本質上並非新寫實電影的特寫底層真相,乃至視違背的。

( 創作文學賞析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frankjin&aid=112286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