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不只是洗眼睛,親子共賞的優質兒少作品~奇蹟男孩
2018/03/06 09:19:21瀏覽599|回應0|推薦8

我擔任過幾次兒少(兒童暨少年)小說評審,對它最大的質疑有三點:一、兒少的區間很大,往下一點便是兒童繪本的文字內容,往上一點便是青少年小說,兩者深度差異其實算大。二、現在兒少作品似乎有嚴重的超現實傾向,對寫實主義並不青睞。三、評審(讀者)是否能以兒少的心態來看作品,還是以「大人當專家」的角度來看兒少作品?

先來談第一項年齡區間的問題。《奇蹟男孩》(Wonder)我是界定於約五年級程度以上可觀自行觀看的作品,本片描述一位一出生便下頷骨缺陷以致顱面發育畸形的孩子如何在親友努力及耐心陪伴下,擺脫陰影走出康莊大道的故事,底蘊便甚具意義,其間又穿插因為家有缺陷兒因而飽受壓力的爸媽及其教養態度,還有因此受到忽略的高中生姊姊的情緒起伏及其交友問題,所以是多軸線的故事。本片並未如《我要為你呼吸》(Breathe)一樣,幾乎都是光明正向的,劇情中有撞擊、有衝突,但這個碰撞的力道能拿捏在五年級年齡的經驗與認知範圍內(這很重要,過輕流於正面示範的樣板,過重產生反效果,對等的體認才能產生共鳴和同理心),因而表現出成功都需要經歷缺陷、霸凌、悲痛、走出、重建、奮鬥的啟示(而非一昧的光明、正面、激勵),讓孩子對真實社會有更深層的認識,但又不會流於過度複雜和黑暗,同時告訴孩子,環境雖然有負面的力量,但也有正面的力量,我們應該如何去迎接正面力量來應對負面力量。

再來要談的是超現實與現實的問題。現代兒少作品幾乎慣用超現實手法,而以兒童作品尤然,是否大人一廂情願的認為,孩子是充滿想像力的,所以不該扼殺兒童的天真浪漫,但卻也因而忽視他們也應該對現實有所認知?(所以現在的孩子不太能分辨虛假與現實?)當前兒少創作慣見的手法便是將孩子的心靈想像、潛意識(喜怒哀樂、恐懼、慾望等)獨立成另一個人格物,因而展開一個虛實相雜的互動、經歷故事,就我個人觀點而言,這樣的創作技巧,實在與成人超現實作品無異,因此成為兒少版或兒童版的超現實,而這是否也是後現代創作技術過度轉借與流入的後遺症,兒童只是覺得懵懂有趣,但並未真正能理解它的意涵?但是,我相信純寫實作品在飽受奇幻電影、英雄漫畫、虛擬電玩、網路平台非現實手法微電影、通訊工具無厘頭圖像……影響的當代,已經不太能滿足孩子的品味(其實,成人作品亦然),我們需以受眾(尤其對象是孩子時)能接受的元素和方式來傳播。《奇蹟男孩》用的便是以現實為基底,再加上超現實的梗,來同時達到寫實的真實感動與超現實的觀賞樂趣,譬如原本用來遮醜的帽盔變成太空人的想像、小小的私人房間變成馳騁的宇宙場域,乃至《星際大戰》(Star Wars)裡深受大家喜愛毛茸茸的武技族戰士丘巴卡(Chewbacca)也來參一腳,都讓本片增添許多歡笑聲。

最後要談的是,以小孩而非大人的角度來看兒少作品。本片成功之處絕不在於它的催淚,事實上,本片並不刻意悲情,也少有煽情之處(這是台灣作品需要注意的),乃至也很有趣味,如果要以成人的重口味來看,它算是小清新的,但當大人都回歸到「小鮮肉」或「新手父母」的心智來看片子,便會發現它不但是一部親子共賞的電影,也是一部適合大人和教育者、輔導者獨自觀看的電影。如前所述,它的故事是多軸線的,除了有缺陷兒的奮鬥勵志,也有家長、校方、同學如何共同接納、集體陪伴他們走過歧視、受暴與不便的輔導劇情,同時也兼顧了家中其他小孩情緒的注意與安撫,乃致青年的交友問題,因而成為一部有豐富寓意內涵的「成長電影」。這才是本片成功吸引票房和好評的關鍵因素。

本片並不是真人真事改編的影片,但卻準確的掌握兒少作品的三個關鍵,因而更精準的打動人心,成為成功、好看的「勵志、成長、輔導」片,但一點也不煽情,讓人笑中帶的淚,是溫馨而愉悅的。

( 創作文學賞析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frankjin&aid=110799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