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奮起舞 - 以色列
2020/05/06 09:24:55瀏覽1275|回應0|推薦2

奮起舞
(
以色列)

 
歌名:קומה אחא(音譯:Kuma Echa)
作詞:יצחק שנהר (英譯:Isaac Shenhar,音譯:Yitzchak Shenhar),約西元1924~27,比作曲晚幾年
作曲:שלום פוסטולסקי (音譯:Shalom Postolsky),約西元1924~27
演唱:老歌演唱者眾
舞名:同歌名
編舞:רבקה שטורמן(英譯:Rebecca Sturman;音譯:Rivka Sturman),西元1945
中文舞名:奮起舞
音樂:惠美唱片F.D.C.0019,0079(土風舞用是演奏版)
預備舞姿:團體舞,單圈,面向方向線,與臨伴牽手自然下垂(V舞姿)

本舞歌曲與舞法產生於以色列建國以前,舞名同歌名,意思是起來吧,兄弟們.全舞活力十足,號召同胞奮起保護家園(這首舞從頭到尾就是跑跟跳,運動量非常大,還好青蛙老師是在民國62,63年左右學的,那時候年紀還小,就喜歡這種蹦蹦跳跳,運動量大的舞,這首舞也是青蛙老師最喜歡的以色列舞之一).

青蛙老師將本舞歸類於以色列的戰鬥舞蹈.原因是以色列位於中東地區,國土除了西邊臨地中海之外,其他三邊面臨阿拉伯國家包圍之勢,因此全國全國皆兵,女生也要當兵,上下都有危機意識.因此這類在建國前後所產生的民謠與舞蹈都充滿愛國的民族意識,就跟我們4,50年代的愛國歌曲一樣,都是激勵人心,愛國愛家,保衛家國.

以色列建國過程可謂艱辛無比,青蛙老師在此簡述如下: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大約在西元1947年底至1948年初,猶太人掀起了回歸故土的浪潮.(這在猶太人的歷史上是第三跟第四回歸浪潮).以色列的故土在當時英國託管的巴勒斯坦境內,由於猶太人不斷的遷入,造成了猶太人跟當時巴勒斯坦人衝突不斷.英國為這種情形大傷腦筋,於西元1947年決定趕快結束託管的身分,撒手不管了.聯合國大會在這一年的11月表決通過將巴勒斯坦分成2個國家,將巴勒斯坦的東半部(45%)給阿拉伯人,取國名為約旦;西半部(55%)給猶太人建國,國名為以色列.

西元19471130日的報紙,報導11/29日聯合國以33:13,通過巴勒斯坦分治案:

西元1947,聯合國切割很奇怪的形狀給以色列(白色)和約旦(棕色)分治:


在這種手法分治之下當然戰爭不斷:

西元1947~48年巴勒斯坦分治內戰:




其實在以色列建國(復國),從西元1881年開始,猶太人就不斷從世界各國回到巴勒斯坦,這個塊以色列故地,前前後後總共有5次大的回歸浪潮,建立一塊又一塊的屯墾區(Kibbutz,也就是集體農莊或合作農場),開墾荒地,安身立命,建立家園.但是周圍充滿虎視眈眈的阿拉伯人,視猶太人如寇讎,讓這些回到故土的以色列人寢食難安(有關以色列屯墾區的特色,舞蹈與民謠的文化內涵,併在下面編舞者介紹中一起說明,比較有整體性).

先介紹本曲,根據希伯來歌曲研究者Eliyahu HaCohen的研究,這首曲子是由Shalom Postolsky大約在西元1924~27,在他所在的屯墾區(Ein Harod)所作.原先只有曲沒有詞,僅供哼唱.幾年之後,Isaac Shenhar聽曲子很棒,於是填上詞,成為現在的完整詞曲.

這首歌也是第一首,可能也是唯一的一首,被用在前蘇聯電影中的猶太歌曲.西元1936年的蘇聯電影幸福追求者,就用了五次.

西元1936年前蘇聯電影幸福追求者”,19’46”;20’30”;38’36”;41’46”;1:18’21”,總共使用本歌曲配樂五次:



希伯來文原文歌詞:
1.
קומה אחא, סבה סב,
אל תנוחה, שובה שוב,
אין כאן ראש ואין כאן סוף,
יד אל יד - אך תעזב!

2.
יום שקע ויום יזרח,
אנו נפן אח אל אח,
מן הכפר ומן הכרך,
בחרמש ובאנך.

歌詞音譯:
1.
Kuma echa, sovah sov,
al tanucha, shovah shov,
ein kan rosh veein kan sof,
yad el yad - al taazov!

2.
Yom shaka veyom yizrach,
anu nefen ach el ach,
min hakfar umin hakrach,
bechermesh uvaanach.

歌詞中譯:(你猜會是誰來翻譯? )
1.
來吧,兄弟們,讓我們圍成一圈又一圈
不要停下來,讓我們一直唱下去
永續無始永恆無終
讓我們肩搭著肩,緊緊地團結在一起

2.
今日太陽日落,明日太陽依然升起
親愛坦誠的兄弟們悍然崛起
無論從來自山野村莊或是都會城市
我們都是信奉同一位神

現在請舞友們欣賞本歌曲:


接下來介紹本舞的編舞者:רבקה שטורמן. רבקה שטורמן可說是以色列土風舞的教母,不只是因為她編了數百首經典的土風舞,更重要的是她將傳統民俗文化,生活習慣,宗教教義….完全融入舞蹈之中,讓土風舞更富有內涵與價值,更有意義.青蛙老師在這裡為舞友們舉幾首大家比較熟悉的舞蹈:

珠曼阿鐵克
哈妲莎
多第多第
多地利
松樹舞
和諧舞(口琴舞)
小狐狸
雅雷頌
以色列馬則卡
以色列混合舞
黎巴嫩之戀
伯多地
奮起舞
夜半歌聲
新潮頌
多美麗
以色列三人舞
水舞
紅海頌
武西雅王建寶塔
大衛舞
羚羊舞
…….
…….

別說רבקה שטורמן有多厲害又多厲害,光是看到一首水舞是她編的,就讓人肅然起敬.現在就讓青蛙老師為大家介紹這位以色列土風舞的教母吧.

以色列土風舞教母Rivka:


Rivka Sturman在娘家的姓名為Rivka Weinwurzel,西元1903年出生於波蘭華沙的猶太人.在她2歲的時候,她的爸爸媽媽帶著她跟5個哥哥姊姊移民到德國有小巴黎之稱的萊比錫,爸爸是買賣蕾絲的商人.她高中讀的是由藝術美學博士Ephraim Carlebach所成立的猶太人高中,培養出她過人的藝術氣質.後來從以色列北部Hefzibah屯墾區來了一位肢體教育家與舞者的Gert Kaufman(後來以Gurit Kadman之名聞名)到她們家來玩,受到Gert Kaufman的影響, Rivka跟隨她姐姐Eva的腳步加入了德國名為Blau-Weiss的猶太青年團體.(另有資訊說,Rivka出生於西元1905年德國萊比錫,這個資訊應該是錯的.)

以色列舞蹈教育家與舞者Gurit Kadman:


西元1920年代, Rivka在萊比錫研習幼兒園教育課程,之後到柏林附近的一個農場學習農業技術.在這裡,她遇到了她的真命天子, Menahem Sturman,倆人一起加入了He-Halutz青年開墾(拓荒).西元1925,Rivka跟著她Menahem Sturman回到未來的婆家巴勒斯坦見她先生的家人,並在那裏住了一年.在巴勒斯坦時候,她常常會看到這些拓荒者在村莊的房子前面跳呼拉舞(Horah),不管你是從哪裡來的,不管你是男生女生,只要把圓圈圍起來,大家一起跳舞的時候,不管你的身分,管你是從哪裡來的,大家都是平等的,快樂的,村莊的空氣中散發的都是這些拓荒者們的日常生活的氣息與跳舞的愉悅.這對Rivka日後編舞時,對土地的熱愛,對人民的日常文化等等的描繪是那麼的深刻,我相信這一年的時間對Rivka來說是有很深的影響.後來在西元1929,他們結婚了,並生了一對兒女,這是後話.

He-Halutz青年開墾(拓荒)團團員證:(西元1924年的)


在萊比錫的時候,Rivka就開始學現代舞,當她在柏林期間也延續現代舞的學習.她的現代舞老師Jutta Klamet著重於學生的創造力與自由表達的能力,調整吐納呼吸,了解自我,以及古東方文化的知識.這時的德國舞蹈界顯學是強調自我的自由主義與東方的神祕主義.而讓舞蹈在此發光發熱的是現代舞大師拉邦門下兩位出名的學生, Mary WigmanKurt Joos.Rivka正是在這樣的環境下汲取舞蹈的營養,在她後來的編舞內涵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因素.

西元1929,Rivka的先生在柏林完成了獸醫的學業,被指派回到以色列北部的Kefar Yehezkel合作農場服務,Rivka當然也跟著先生回到塔伯山下傑士里山谷的合作農場.Rivka在這裡準備她人生的第一場舞展,並且教導艾茵哈拉德屯墾區附近村民防身術(這些部分動作在20年之後出現在她的春天狄布開舞作之中,當然不只防身術,春天狄布開中的動作也有描寫獨立戰爭的攻防戰).

Kefar Yehezkel合作農場:


西元1931,Rivka再度回到柏林,完成她體操治療的學業(青蛙老師註:這可能是20世紀下半葉舞蹈治療理論的先驅,美國的舞蹈治療協會(ADTA)成立於西元1966,比這個還晚了30幾年).西元1933年回到Kefar Yehezkel,西元1934年跟丈夫一起遷居到傑士里山谷的艾茵哈拉德屯墾區,並繼續在特拉維夫跟Gertrude Kraus, Paula Padani Tehilla Ressler等三位老師繼續學習舞蹈.這段時間裡,她跟屯墾區里的舞蹈和音樂同好們編了一些舞台小品.但還沒有介入土風舞這一塊領域.

艾茵哈拉德屯墾區



艾茵哈拉德屯墾區辛勤的開墾者-1


艾茵哈拉德屯墾區辛勤的開墾者-2


艾茵哈拉德屯墾區辛勤的開墾者,開飯嘍!


屯墾區拓荒者於農暇時分,圍成圓圈跳呼拉舞(Horah)


艾茵哈拉德屯墾區是以色列第二大的屯墾區,包括從世界各國回來的猶太人,帶回多彩繽紛的各國的文化,自然是人文薈萃,文化激盪的社會.

從世界各國回到艾茵哈拉德屯墾區的以色列人:(攝於西元1934219)


西元1942,那時Rivka已經回到以色列,當她走在她居住的塔伯山下傑士里山谷艾茵哈拉德屯墾區的小路上,她看到她女兒2年級的同學小朋友在準備他們同樂會的節目,內容是德國民謠的唱遊.Rivka心裡想著,怎麼會這樣?我們猶太人的子民,從世界各地回來開荒闢土,開墾莊園,建立新的猶太地區,說的是希伯來語,過的是猶太人的生活,怎麼唱的是外國歌曲,跳的是外國的舞蹈呢?這也不難想像,當猶太人從流亡多年的國家剛回到以色列跟巴勒斯坦,最熟悉的還是居住國的文化,例如斯拉夫族,巴爾幹….這都無可厚非.然而一個國家要強大一定要強化自己的民族文化,於是她想用她的所學,以簡單又忠於傳統文化的原則下,開始編擁有以色列特色的土風舞,用最簡單的動作表達內心最大的情感.當然,這個土風舞是出來的這種方式,跟傳統的觀念有異.傳統的想法是說,土風舞是經由一群人,經過長時間,經過民族文化與風俗習慣的淬鍊,代代相傳逐漸成形,不是關在房間裡把一些動作湊在一起就是土風舞.

艾茵哈拉德屯墾區的小朋友:(西元1930年攝影)


屯墾區的猶太人想在既有的傳統之上,繼續發揚與創新古老的土風舞,既能維持傳統,又能兼顧創新.從此時開始,Rivka開始走上了她的以色列土風舞教母之路.她第一首創作的土風舞為完成於西元1942年的HaGoren.(以色列穀倉舞),詞曲創作也都是屯墾區內的同胞,歌詞: Sara Levi Tanai;作曲: Emanuel Amiran.(青蛙老師註:請記住Sara Levi Tanai這個名字,她是一位才女,不但會寫詞,還是特拉維夫瑛寶以色列民俗舞團的總監.她不但寫了這首歌的歌詞,還有一個本舞很重要的舞蹈動作也是由她所創,以色列傳統土風舞至今仍有沿用她當初創立的這個舞步,後面會再作介紹.)

西元1945,土風舞指導人員研習,特拉維夫:


Rivka Sturman專訪與她編的大衛舞(原舞名意思:大衛美麗的眼睛,舞序有團體,有雙人,有換舞伴等綜合舞法,在台灣已經失傳了,,說錯了,還有像青蛙老師這樣的資深舞友還會跳啦. )


老闆招待參考教學帶與參考示範帶:


老闆招待附餐參考示範帶:


附註:青蛙老師之所以連續放兩部示範帶,主要原因是要提醒舞友們,除了少數特殊舞蹈與雙人舞之外,以色列舞都要圍成完整的圓圈跳舞,代表猶太人的團結一致,上下一心的情操,尤其是跳到有關民族,國家,戰鬥等舞型時,更要注意,絕對不能讓圓圈有缺口,做出閉口圓圈有破口這種外行動作.

老闆招待西元1958年原文舞序:


老闆招待中文舞序:


最後老闆招待西元2003年美國世界舞蹈營原文舞序:











參考資料:
1.
英文版維基百科
2.
希伯來文版維基百科
3.
猶太女性檔案百科全書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frankflin01&aid=1337497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