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4/16 13:54:10瀏覽591|回應0|推薦3 | |
佛學雖然看破世間皆為妄相,但卻從未教人要消極。 首先,金剛經云:「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還是要大發慈悲心,以救度眾生為己任,只是在心態上,應該無住,無住相布施。 而學佛第一步,也是要「發心」,如果沒發心,就是學哲學,而非學佛學;如果沒發心,就只是行善,而非向佛。發什麼心?佛菩薩都有大願,我們一般人或許力有未逮,但終究可以「四宏願」為心:「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 發心之後,便是要「精進」,精進也是菩薩道「六度」之一。經更云:「勇猛精進大丈夫」。可見,佛學路上,只勸進,不能勸退,否則終無覺悟之日。 但,有些人卻以為,人的能力有限,不該超越自己的能力而行,甚至告訴別人,應該秤秤自己的斤兩,不要誇海口,這卻正好是不勸人進,卻勸人退!這不但在佛學上說不通,在日常生活上,也說不通。 「法華經」裡有一「常不輕菩薩」,因該菩薩不時告訴別人:「你可以的,你應該發心,你可以成佛。」因而引起他人的厭惡,甚至向他丟擲石塊,但他仍不為所動,不時叫人不要輕視自己,一定可以成佛,所以後來成其佛道,並因而被尊為「常不輕菩薩」。 可見,佛學路上,不因該人資質如何,而叫人劃地自限,或叫人不要精進,相反的,應該經常勸人發心,如人遇到障礙,應該盡其所能幫助他,而非說,你能力不夠,應該先拈拈自己的份量,甚至出言譏笑、打擊,否則非為佛教徒矣! 而在日常生活不也一樣嗎?人的潛能是被激勵出來的,在人有不明、渾沌、乃至瓶頸時,皆因同隨同行,幫助他們突破難關,如果此時再說風涼話,或說,放棄吧,也不秤秤自己的斤兩,此人可能一輩子重此一蹶不起! 發心,願先學常不輕菩薩,不放棄自己,也不勸退別人。 |
|
( 心情隨筆|心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