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9/20 22:39:18瀏覽705|回應0|推薦1 | |
Q:大乘佛教龍樹的「中觀」思想是如何產生的?其奥義為何?對佛法產生何種影響? A: ●大乘佛教龍樹的「中觀」思想是如何產生的? 有幾種說法: 一、「中觀」思想是佛陀學說(《阿含經》)本有,龍樹只是加以發揚其中的空義。 二、小乘佛教雖主張「我空」但仍執著於「法有」,所以龍樹的「中觀思想」(《中論》)便是以空義來破小乘的法有觀,及當初的諸多外道邪說。
●其奥義為何? 我個人認為,《中論》中有三首偈最能表現龍樹思想。 一、第二十四品.第十八頌:「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 眾因緣生法:我們這個娑婆世界是因為短暫的因緣不斷聚合離散而成的。 我說即是空:但,因緣有生即有滅,所以萬物沒有永恆性,亦即「無自性」與「無自體」,所以它的本質是「空」。 「空」即是「無自性」與「無自體」之意,並非「什麼都沒有」的意思,這也是一般人最容易犯的錯誤。 無自性:萬物必須依賴各種因緣和合才能存在,並非自己可以單獨存在。 無自體:萬物必須依賴各種因緣和合才能存在,並非自己可以永恆存在。 亦為是假名:雖然萬物的本質是空,但它展現了各種繽紛的短暫存在,但他們的存在只是如夢幻泡影、火光雷電一樣短暫虛幻,所以不是真實的,因此它這個存在(有)是虛假的,故稱之為「假名」(佛教中還有其它的名字,如「假有」、「幻有」等)。 亦是中道義:但我們必須認清,世界是由「假有(名)」與「真空」二部分構成的,所以不該偏執於任何一方,應該允直厥中,不落兩邊,不落有,亦不落空,這才是「中道」。
二、第十詩頌說:「若不依俗諦,不得第一義,不得第一義,則不得涅槃。」 「俗諦」就是一般所謂的「有」(假名);「第一義」就是「空」義。但「中」道強調的就是「不落兩邊」,所以我們應該從領悟世界存在的虛假性著手,進而體悟空的真諦;等到堪破了「有的假性」,體悟「空的真性」,才能進入「涅槃」(完全寂靜)的境界。 三、皈敬偈:「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出。」 那「空」的境界又是如何呢?其實「空境」既已脫離我們世界的幻有了,那麼實在無法以世間的文字、譬喻來形容,所以只能以「否定法」來告訴世人,「空不是什麼」,而無法告訴世人「空是什麼」。這偈的「八不」相當有名,就是在斷絕、否定我們一般人(當時外教)對「有」的誤解,如此才能了悟空的境界。 以現代觀念而言,們必須斷絕各種物理的(時空、有無)、心理的(情緒、分別)等觀念,才能體悟空境。 不生亦不滅:一般人總以為生命是生生死死的,但「空」的境界並沒有生死的問題,空是不生不死的。 不常亦不斷:一般人總以為存在若不是永恆(常)就是階段(斷)的,事實上,「空」是沒有時間、空間的,所以根本沒有永恆與非永恆的問題。 不一亦不異:一般人總以為,如果不是全體(一)就是個體(異),這就是有「差別心」、「分別見」,非彼即此,非p則q,事實上,空境裡是完全沒有任何分別的,更正確的說,空境裡無所有,故無所分。 不來亦不出:很多人以為「如來」(佛)是從如如不動之境而來,事實上,如來無所來,亦無所去。我們人亦一樣,非從某個法界來,亦非回某個法界去,一切都是因緣和合的生滅而已。 ● 對佛法產生何種影響? ● 對佛法產生何種影響? 一、大乘佛教因而確立了與小乘佛教分庭抗禮的地位,現在中國大乘八宗皆奉龍樹為始祖,故佛教史以龍樹為大乘佛教產生的分水嶺。 二、「空」成為大乘佛教的中心思想之一,無空觀則非為大乘佛教矣。 三、中觀與唯識觀成為大乘佛教兩大理論基礎。(一說加入「如來藏」為三大理論) |
|
( 心情隨筆|心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