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01/06 15:41:48瀏覽1500|回應0|推薦1 | |
坐禪或禪修並不是想像中那麼簡單的事,好似放鬆一坐就可以了,禪修有它的風險,也有它的魔障,這都是有心禪修的人所必須面對與克服的,沒有按步就班的修習,保證出問題,而且殷鑑歷歷,不可不慎! 一、禪修風險 禪修風險,大多來自止、觀方法不正確。 以「止」的打坐而言,如果坐姿不正確,會造成全身的肌肉、神經、骨骼受壓迫,而引發疼痛,以及人體結構變形。如果呼吸方法不對,會引發腹部、胸部、腦部的灼痛,甚至呼吸困難、意識渾沌、暈眩。正確的坐禪姿勢,各位可以參考拙著「坐禪姿勢及其他」一文。如果有人認為坐禪不用講究姿勢與吐納,那寧可他不要坐禪,猶如不講究正確的運動基本動作,一定會造成運動傷害一樣。 所以,正式嚴謹的道場,在坐禪之前與之後都會有「繞場經行」的儀式,其中一個目的乃在為長期禪坐之前做暖身,並在長期禪坐之後做活絡筋骨的活動,這都不是沒有理由的。 「止」所引發的多是生理疾病,但就「觀」而言,不正確的觀法,卻會引發精神疾病!以最基本的呼吸而言,我們應該將注意力放在小腹部隨吐納的起伏,而非胸部的氣體流通,當然更不是將注意力放在大腦,用大腦去注意呼吸。 為什麼?「氣功」和現代醫學的理論相仿,當您將注意力放在哪裡,引動到哪裡,那裡的人體電流就會增加。放在胸部會引發肺與心臟電荷的增加,引發呼吸困難;放在腦部會引發腦部電荷增加,進而造成腦微神經受到傷害,俗稱「走火入魔」,精神科叫「精神分裂」,事實上,患者的腦微神經已經受傷,輕者還能醫治,重者恐難醫治。放在小腹部的下丹田才是作正確的作法,因為哪兒才是我們的氣穴,初期行丹田呼吸的人下腹會有些不適感,但那裡沒有重要器官,所以對生理影響不大。 另外,「觀什麼」也很重要,因為種什麼生什麼,同理,觀什麼,就會「現」什麼,將來悟境也會不同,關於此點,各位可以參考拙作「禪定『觀』的探討」一文。 在這裡要強調的是,如果我們分腦波為「活動波」、「寧靜波」和「睡眠波」三種,那坐禪到安靜時屬「寧靜波」,不唯如此,因為坐禪必須集中心識,所以此時的腦波也是集中的,而非散亂的。當我們在腦波呈「寧靜波」而且「集中」的時候實行觀想就是正確的,但,如果在腦波還是「活動波」並且是「散亂」的時候,就實行觀想,就會引發對腦神經的傷害(道理同前),或是造成情緒的障礙(指精神官能症)。 以現代醫學來說,就生理上,越來越深沈的吐納,會改變原有的內分泌、化學平衡和身體機制;就心理來講,越來越集中的觀想,也會改變原本的腦波和腦電。 所以,當我們長期實行止、觀的坐禪,我們身體的內分泌和頭腦的電流量也開始改變,長期下來,身、心構造就會和別人不一樣,猶如一個專業長跑選手,每分鐘可能只需呼吸二十到三十次,而且身體代謝率(指氧轉化為二氧化碳的速率)也比別人低,但一般人一分鐘卻要呼吸七十次,而且身體代謝率也很旺盛一樣。 這種執行止、觀而造成身、心改變的現象,當然也會引發身體的不適,直到您能適應新的身、心狀況為止。不過有的修行者操之過急,而誤以為,這是修練必經的過程,而不去理會,仍勤加止觀,這時就會變成俗稱的「走火入魔」,就猶如運動選手已經運動傷害了,他還繼續運動,最終就會造成無可挽回的永久性傷害。 所以,坐禪或修禪並不是一般人想的那樣,是一種治百病、治憂鬱的妙方,相反的,它是面對自己生理、心理改變的開始。而且,修行者一定不能逞強,一定要隨時注意自己身心的變化,在自己能夠承受的範圍內慢慢改變,否則就容易造成禪修傷害。還好,一般人並沒有有效的出離,每週兩三次,每次一兩個小時的坐禪,頂多也只能達到調息與靜坐的境界,所以大多沒有出現所謂的禪修風險,但這不代表您能忽視它,因為很多人已經受到傷害。此外,有一位戒律嚴謹,而且本身修練禪定到一定境界的老師指導,才是最安全的。 |
|
( 心情隨筆|心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