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01/06 15:34:23瀏覽1639|回應0|推薦0 | |
什麼樣的境界是清淨?清淨如何修呢?若已能不生妄念,是否就表示已經清淨了?若已清淨,就無礙了嗎? 在討論這個問題之前,我要引用我最喜歡的「楞伽經」開經四偈: 「世間離生滅,猶如虛空華,智不得有無,而興大悲心」、 「一切法如幻,遠離心與識,智不得有無,而興大悲心」、 「遠離於斷常,世間恆如夢,智不得有無,而興大悲心」、 「知人法無我,煩惱及爾焰,常清靜無相,而興大悲心」。 什麼是清靜境界?四偈裡面說的清清楚楚,於此不贅言。至於清靜如何修,應該從「戒、定、慧」三方來修。想必各位對三學一定有基礎,所以略述即可,這裡只強調一點,<楞伽經>清清楚楚的說,「理應頓悟,事應漸修」,意思就是說,不生不滅的「正智」,不是邏輯推演可以處裡的,相反的,它需要勘破世俗事理而頓悟;但清靜修行是需要循序漸進的,沒有一蹴可及的。三學怎麼修清靜? 1.戒:一個人不戒口、身、意、業,那能清靜? 2.定:不修禪定,怎能摒棄外擾,攝收內念?但其實外在的「止」法彷彿相同,內在的「觀」法卻大有不同。譬如佛陀的「四念處」或後來的「摩訶止觀」、淨土修法,或密宗的觀佛,乃至道教的打坐法,在「止」方法上差不多,但最大的差異,應該在於「觀」。 譬如佛陀觀身不淨、觀受為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摩訶止觀則眼觀鼻、鼻觀心;淨土法門則觀阿彌陀佛佛號;道教則觀太虛自然;練功者則觀氣與能量…… 因為「觀」的不一樣,所以成就也將不一樣!如果觀中還有「有」的概念,便無法徹底解脫;如果觀「空」將來變成死空,活死人;如果觀「氣」將來練了一身氣功,卻無法清靜。 所以要真正修到高度的禪定,觀什麼很重要,那到底要觀什麼?非空非有、不空不有,這種境界無法言說,為什麼?因為那是一種「慧」的體悟。 3.慧:世俗的慧是可說的,但勝義諦的慧是不可說的,但最後勘破世俗,獲得清靜,究竟解脫的,不是戒,不是定,而是慧,因為它已經證得實智,領悟不生不滅的境界,因為這個體悟,最後才能勘破俗理領悟勝義。但這個慧,是戒與定慢慢提供它養分而長成的。 若已能不生妄念,是否就表示已經清淨了?當然不是,因為餘習未除,何謂「餘習未除」?就是生生世世以來的帶著業種尚未清除,所以無法完全清靜,獲得究竟解脫。因此,為何「楞伽經」開經四偈一律以「而興大悲心」為結?因為要獲得真正的清靜、做到真正的妄心不起,就是要有大悲心來救贖以往的習氣、業種,如此才能有可能獲得真正的清靜。 「若已清淨,就無礙了嗎?」這又是一個好問題!事實上,已經清靜的人,就沒有礙不礙的問題,譬如佛與菩薩都是清靜的人了,但祂們還是在救度世人;但救度世人時,祂們是沒有罣礙的。所以此時,是礙也是無礙,是無礙也是礙,終究,清靜的人以無罣礙的心行度世人而不懈。 總之,清靜的德行是靠漸修來的;清靜的智慧是靠頓悟來的;要達到高度的清靜還要興大悲心掃除餘習、業種;而已經清靜的人,心中沒有所謂礙不礙的了。 |
|
( 心情隨筆|心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