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明心見性,心是什麼?性是什麼?
2008/01/06 13:53:57瀏覽2134|回應1|推薦2
這真是一個好題目,好問題,因為再也沒有比華人更愛講「心」的了,尤其宗教上更愛講心,譬如禪宗便開宗明義直說:「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那到底「心」是什麼?「性」是什麼?

這可以分成方三面來說,一是我們一般人說的心和性,二是修行人或宗教裡說的心和性,三便是悟證之後的心和性是什麼?

一、 一般人說的心和性

一般人說的心和性,指的是原本最忠於自己、最純潔的那個思想,也就是所謂的「自己最深層的,最誠懇的心靈」。

譬如,我們會想要做很多事,可是我們卻又經常會怕這個,怕那個;或者,原本我們有很好的規劃,可是又被那些有的沒有的迷惑了心志,因而顯得無法拿定主意,精神無法振奮,力量也無法發揮出來。

這時有經驗的前輩,就會告訴你,你應該深切的內省,觀照自己內心裡到底真正想要的是什麼?而不該被這些恐懼、誘惑迷亂了原本的意圖,而顯得不知所措。如果你能釐清或誠實的面對自己心靈深處的意圖,進而排除那些恐懼、誘惑你的旁雜枝節,堅定自己的意識,貫徹自己的行為,爭取別人認同你清清楚楚的想法,這樣你就能走出自己的路,否則便會偏離原本應該要走的大道,而迷路在那些混雜不明的歧路上。

那什麼是性?心原本是作用,性是本質,所以凡人的性,便是他所展現出來的本性、性格、氣質,或在「緊急情境」中所表現出來的行為。(一般時候,我們有足夠的時間偽裝或選擇應該怎麼做,所以這時的表現都不是真正的自己,而是經過訓練的我,但在緊急情境中,人絲毫沒有選擇,所以這時展現的才是真實的自我。)

二、 宗教上的心和性
一般人的心性,指的是要排除那些外界的侵擾,進而見到原本自己單純的心志,但在宗教的修行上,這還是不夠的,因為一般人的心還是包含太多「我」的禁錮,譬如,我要成功、我想要成為有用的人……,雖然這些在世俗上都是好的事情,但在宗教修行上還不夠,還不能明心見性,因為你不能一直以「我」為出發點,這是我的公司,這是我努力的成果,你們都是我的部屬,這些是你的,那些是我的……。這會使你和別人之間產生一到鴻溝,也使自己無法從「我愛」裡抽離出來,所以宗教上更強調打破「我」的執著和觀點,才能更進一步明心見性。

宗教認為,「我」是一個非常虛妄和偏執的觀念,譬如,小孩時的你,和現在的你,不但全部肉體上的細胞組織都不一樣了,連思想看法也都不一樣了,為什麼你會有那是「我」的觀念?那是因為人的感官產生對世界的理解,這些理解並堆積起來成為意識和記憶,因為這些延續的意識和記憶,讓「意識」以為這便是「我」,並且因為「我」而產生「我愛」,如希望為自己獲得更多利益、自私、本位主義、恐懼、怕死……,但這些其實都成了「我障」和「我執」。

所以宗教的「心」指的是能更加打破狹隘的「我」的觀念而產生的深度見智,這時的心又會有更寬闊、更自由的認知,而這時的心,由狹隘的個人的心,逐漸向上擴充到接近悟道的心。有修行的朋友就能感受,當他坐禪或靜坐時,會有一種脫離肉體因而獲得更大自由、更大快樂的經驗,他的心更加不受約束,更加自在。

這時的性,便是心所展現出來的性質,是自由的,還是禁錮的?是寬闊的,還是狹隘的?是寧靜的,還是紊亂的?更重要的是,這時的心,對紅塵和「我」還有眷戀貪愛,是輕還是重?

三、證道的心和性
證道的心和性是什麼,實在無法說清楚,因為我們都是用現世的語言和觀念在表達和思考,當然無法說明那個不是俗世境界的狀況。因此,一般都必須用否定法來說明那個境界,譬如: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長……

但這樣的說法,顯然不能滿足好奇的人類,小孩都喜歡問為什,大人何嘗不是?於是宗教界只好「虛擬」一個境界出來,告訴我們說,當我們人都去除貪嗔痴、去除了名利權色欲、也去除了對「我」的執著,那便是見到佛性了,所以這時,這個心是佛心,是天心,是與佛相通的,與天合一的。

此時,這個心的性無法以世俗的語言表達,如果硬要說,這個性是完全透徹無染的,是完全清靜的。



我們在討論佛法的時候,經常會因為定位的不一樣,而產生很大的誤解和爭執,所以我必須把它分成三段來說。譬如,禪宗裡有一首有名的偈:

我本求心心自持,求心不得待心知
佛性不從心外得,心生便是罪生時

很多人便疑惑,為何它說:「佛性不從心外得」,又說「心生便是罪生時」,到底是什麼一會兒事?「佛性不從心外得」這個心指的是悟道的心,就是佛心,「心生便是罪生時」的心指的是凡心,如果搞清楚了,當然就豁然開朗了。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frankbud&aid=1514166

 回應文章

摸 象 或 (不?) 著 木目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六祖法寶壇經:
2008/01/07 03:35
"世人自色身是城。眼耳鼻舌是門。外有五門內有意門。心是地性是王。王居心地上。性在王在。性去王無。性在身心存。性去身壞。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

http://blog.udn.com/mbr8879576/971988

懇請不吝賜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