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修行與讀經的態度
2008/01/06 14:32:45瀏覽309|回應0|推薦1
修行或學佛的人,並沒有比別人「智商」高,智商是大腦皮質層構造的問題,不足為奇;但他們能分辨正見與邪見,始終保持在一個善道上,並做「上證下化」的工作,這是「智慧」,智慧卻需累世的思辨與修為,殊是難得!

所以,能依「八正道」而行,是修行者與一般人最大的不同,而一個人修行的層度也是依他行八正道的深淺而定,倘使一個人說的一口善知識,或能演大神通,或能廣收弟子,行為卻偏離正道,遲早都會出問題。

我們常說「慧根」,其實判斷一個人是否有慧根並不難,一個有慧根的人除了有凡事以利益眾生為出發點,而非以利益自己為出發點的「善根」外,更有透徹生命救度本質,與勇猛精進的「慧根」。所以「慧根」有兩個條件,一是認清生命的本質,生命的本質就是:救度,救度別人,也救度自己(度人即度己);另一個就是「精進」,能確實去執行救度的本質,而非只是口頭說說,心裡想想,卻不實踐。

有慧根的人,他的成就不是顯現在世俗的成就上,當然,也不是顯現在未來修證的果位上(諸法空相,涅盤是空,又何來果位?),而是映證在自己的心無罣(掛)礙與法喜安樂上,所以修行的人在行救度的時候,雖然應該精進,卻不能失去寂靜愉悅,流於煩惱執著(救度人當然更不是比賽業績),否則便失去無礙與安樂的意義。

至於讀經,我向來認為它有兩個方向。一是專研佛學的名相與邏輯,這樣便變成佛學學術,成為研究哲學,長期以往,您可能獲得哲學學位,卻無任何果位可得(這裡的「果位」是一個比擬的說法)。另一個方向是,您並不刁鑽字相上的辨正,化繁為簡,直指核心,心神體會經的真義,並長期薰習經義心香,長期以往,您可能沒有獲得哲學學位,卻有果位可得。

依我之見,「學佛」不是搞佛學術,而是能體會薰習經義,並弘演佛法,〈法華經〉每多提及,佛開三乘乃權宜之計,最後仍歸於一乘——佛乘,所以是否要陷入浩瀚藏海,或推演繁縟的佛學術辯證,就依各人選擇了。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frankbud&aid=1514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