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2015愛詩網]臺灣古典詩--陸、戲台看人生(音樂戲曲民俗技藝類)
2015/07/27 11:55:16瀏覽858|回應0|推薦11

陸、戲台看人生(音樂戲曲民俗技藝類)

一、主題詩選:

(一)林寶鏞〈影戲〉(七言律詩)

      笳鼓新聲奏不停,重重黑幕演諸伶。
      憑空射電成樓閣,妙景臨機映鏡屏。
      弄假成真皆幻相,以虛為實亦精靈。
      叮嚀海外觀奇客,莫訝逢場事渺冥。

翻譯:笳與鼓樂器所演奏出新穎美妙的聲音一直不絕於耳,皮影戲的各種人物在黑色布幕前登場演出。從幕後照射所產生的光影,形成樓閣影像,前方設置薄幕,用以幕後投射出光影,因而製造出舞台特殊造景。以假亂真形成了虛幻的形象,故事情節在虛實之間幻化。告訴各位諸位遊客大眾們,不必對此感到訝異,因為無憑無據是不足以相信的。

(二)何木火〈歌仔戲〉(七言絕句)

      全班男女出蓬壺。聲調希奇演技殊。
      假鬼裝神遵古道。一船群眾樂歡娛。

翻譯:歌仔戲演員正演出神仙乘船出仙島的戲碼,聲調生動,演技傳神。雖然演員們扮演神仙,卻遵守傳統搬演的教導,底下現場觀眾入戲甚深,宛如也身在仙船上與眾神仙同樂。

(三)陳維英〈三月二十日觀註生娘娘戲偶成,五首選二〉(七言絕句)

      寶地團成錦繡叢,明妝暗麝鬥春風。
      游人一入宮門去,眼似飢鷹欲下空。(其一)

      蟻附喧譁等慕羶,遙遙跂望只垂涎。
      幾人欲作花中蝶,老婦牽繩不得前。(其四)

翻譯:保安宮聚集了來參拜的女子,各自裝扮華麗,互相比美。男子走進了保安宮,以急切的目光在張望著美女。男女渴慕愛情而爭相附集在這裡,男女雙方各在遠處互相觀望,想要更進一步,卻未能得遂己願。某些輕薄的男子欲進一步親近心儀女子,卻被老婦或隨從陪伴給阻擋,因此無法隨意上前攀談。

二、詩藝技巧:

      林寶鏞〈影戲〉以起承轉合的格局,巧妙說明戲台虛實之間的辯證。首聯先說明演出需要佈景搭臺及音樂配合,頸聯接著說舞台還加上五光十色、目眩神迷的特效,頷聯緊接著說這些吸睛的效果讓觀眾真假難分,尾聯直接說明這些都是「做效果」而已,不必太過認真。何木火〈歌仔戲〉揭示「臺上做戲空,臺下看戲憨」的主旨。陳維英〈三月二十日觀註生娘娘戲偶成,五首選二〉,詩人以獨特性的視角,帶我們觀看檯面上演出酬謝註生娘娘的戲碼,檯面下卻上演男女暗潮洶湧的情事。當眾人目光都聚集在神明身上時,年輕男女卻醉翁之意不在酒,想要進一步發展,卻沒想到被閒雜人等給擋了下來,一場酬神戲碼儼然成為聯誼大會。

三、個人賞析:

(一)詩慕昔(歷史資料)

      酬神戲就是所謂的神功戲,在臺灣多是歌仔戲與布袋戲,甚至傀儡戲、現代話劇都有,近年亦有人播放電影酬神。泛指一切因神誕、廟宇開光、鬼節打醮、太平清醮及傳統節日而上演的所有戲曲,是迎接神賽會所表演的戲,是百姓為了酬謝神恩、酬神祈福,舉行一連串慶祝活動之一,一般都在廟會或是戲台上演出。最常見的是廟會戲,一般是在關帝、北帝、呂祖、天后、龍王、城隍、山神、土地神等神祇誕辰時所演出的戲,對於這些神的祭祀活動一般都是當地神廟的重大活動,同時,在祭祀期間,當地神廟也會舉行廟會進行慶祝。廟戲主要為了娛神或答謝神祇,才演給信眾觀賞,故戲台往往搭在廟宇正面,觀眾不許上前、太過靠近,只可以在兩旁或後方看戲,也就是說神祇坐在貴賓席或者前面幾排的席位。

      其中的歌仔戲是二十世紀初葉發源於宜蘭,是目前臺灣民間最興盛的傳統戲曲之一,也是具代表性的傳統表演藝術。歌仔戲是以摻雜古典漢詩、漢文的文言文及閩南語(臺灣腔、漳州腔)為主的戲劇。早期演出內容多半為讓大眾也能接觸文雅辭彙或忠孝節義故事,是早期農業社會重要娛樂活動之一,也是臺灣常民文化的代表。由於採用閩南語演出,貼近民眾生活語言,且曲調採自歌謠小調,極受臺灣百姓歡迎,就連原本的大戲戲班如亂彈、高甲、京劇戲班都與歌仔戲合作,也促使歌仔戲吸收許多大戲的元素。

(二)詩想起(歌謠呼應)

      歌仔戲曲調大致有:七字調、都馬調、哭調、江湖調……等,前兩者最常使用。「七字調」是由錦歌的「四空仔」演化而來的,以每句七字的歌詞結構而得此名,它保有閩南歌謠的特色,且較一般歌謠更為白話,舉〈界牌關傳說〉為例:

      小人世居界牌府,只恨羅通那匹夫。
      徵稅酷法民苦處,所得飽囊全歸私。
      唐皇嚴令治中原,羅通豈能來弄權。
      他是山高皇帝遠,黎民無處可訴冤。
      羅府酒宴(白)夜夜歌聲,
      界牌街道婦孺哀鳴。
      (白)可憐邊城惡將掌令。
      本宮對你十分同情,有何心願說明瞭。

      「都馬調」是流傳於閩南地區的民謠,由當地歌仔戲藝人邵江海先生,將歌仔戲傳統的「七字調」格式,融合「雜唸調」的特點,創造出「都馬調」,使得曲調更加活潑自由,以下舉〈蓬萊大仙〉為例:

      鳳眼露煞展雌威,劍劍刺向李玄周圍。
      記當初,幫助越高祖平定賊匪,
      諸暨一戰凱旋歸。
      她招招殺機怒帶恨,
      揮灑寶劍,宛如流星墜凡塵。
      她有功在朝越國鎮,
      難怪越國子民將她奉為神。
      不交青牛定要你死,到時後悔已太遲。
      施出一招乾坤指,奪下寶劍羞辱金枝。

      筆者也曾於大學時期參加第一屆臺灣文學營,講師就曾教我們歌仔戲的基本功夫,如角色身段、曲調演出,大約知道角色有小生、武生、花旦、丑角……等,而且男生和女生角色唸唱的音調不一樣,連配合的手指走位方法也迥異,至今回想起來仍覺得趣味十足,同時也深感傳統戲劇與臺灣文學淵源之深遠。
 
(三)詩生活(生命連結)

      小時候住的鎮上因廟宇眾多,一遇神明生日或新廟落成或作醮酬神,時常就在路邊搭起戲棚,晚上就演起布袋戲、歌仔戲,其聲光效果總引人側目。印象最深刻的當屬員林廣寧宮,是我們口中說的「王爺宮」,歷史悠久、香火鼎盛,若有演出酬神布袋戲,其五光十色的旋轉燈光、人物所需武功用的乾冰、爆破,加上絢麗奪目的舞台,無一不缺,十足吸睛,底下總是座無虛席,演出簡直比電視節目還精彩。

      另一個則是封街的露天電影,一樣是因酬神所舉辦的,所選影帶無不是當時剛下片、最熱門的電影,尤其在夏夜,我們就會自己搬椅子到路中間佔好位置,準備欣賞。我印象最深刻的居然是「大蛇王」(西元1987年上映),當然也演過倩女幽魂、桃太郎等經典戲碼,但大蛇王畫面實在太驚悚、大蛇王都要衝出螢幕了,看得人冷汗直流,不過心中就是想不透到底與神明之間有什麼關聯。漸漸的,這些酬神戲今日已不復見,現在多改以迎神出巡的形式為主了。

(四)詩亦證(創作旁證)

      關於戲劇的新詩,自己曾經寫過一首〈傀儡的愛情〉:

      傀儡說:必須拋棄自己來證明愛情。
      記不起來的舞步,依舊停在肩頭上。
      無盡的孤單,吊了起來,懸在線上。
      這麼淒涼,過去的記憶,怎麼不加多件衣服?
      空氣如此輕。愛終於站起來,甩了甩手。
      線,我不要了。面具,我要丟掉。
      卻始終,寂寞住在寂寞的國度裡。

我把傀儡與愛情結合在一起,這樣被操控的愛情終究是虛假,但忍痛拋棄對方這樣的控制,卻得要忍受接下來的孤單與寂寞啊!何者為真,何者為假,唯有認清,自己在愛情中的角色,才能在愛情的世界裡掌握權力。

四、總結:
    
     臺灣的歌仔戲、影戲、布袋戲,起於庶民的娛樂所需,並結合酬神感恩的目的,逐漸走入民間,並深入民心,「看戲」成為過去一代臺灣人民的集體記憶,隨之後來廣播、電影、電視的興起,這些傳統戲劇經歷過沒落,如今也再求以劇團的形式崛起。臺灣古典詩則帶讀者再次體會到先民初初看到那些身段唸詞、奇巧劇情、聲光特效時,因虛實難辨所帶來的新鮮與震懾。

五、參考資料:

1. 神功戲(維基百科)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A5%9E%E5%8A%9F%E6%88%B2
2. 歌仔戲(維基百科)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AD%8C%E4%BB%94%E6%88%B2
3. 明華園劇團——歌仔戲曲調
http://tsw.hhups.tp.edu.tw/works/opera/teaching/teaching5.html
4. 身騎白馬過三關:第一關-—傳統走來‧細數滄桑
http://blog.yam.com/mytube/article/12803262

( 創作文學賞析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fishtofish&aid=26664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