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2015愛詩網]臺灣古典詩--伍、隨季節流轉(歲時節慶類)
2015/07/27 11:51:39瀏覽1426|回應0|推薦6

伍、隨季節流轉(歲時節慶類)

一、主題詩選:

(一)胡健〈立春日作,四首之一〉(七言律詩)

      農祥晨正肇今朝,有腳陽春到海嶠。
      但願均調多雨露,更祈清晏絕風飆。
      洞庭酒酌黃柑滿,粉暑花明白晝饒。
      澳社十三人盡樂,秧歌齊唱舞翹翹。

翻譯:今天適逢立春的到來,期盼暖春即將來到澎湖。希望澎湖多雨水,清平無風安寧。期望農作豐收、國泰民安,立春之後,天氣回暖,白天漸長,廳署內所植之花即將綻放。澎湖十三澳這邊的人可以過得安樂,立春過後,正是耕作的好時機,農人一邊耕種,一邊歌舞,期盼豐收。

(二)曹敬〈清明歌〉(七言律詩)

      今朝報道清明節,忽聽高歌鬧野田。
      逸響傳來芳草地,新聲唱暖杏花天。
      低徊紫陌停香騎,感慨青山泣紙錢。
      一曲紅腔人去後,惟餘杜宇叫春煙。

翻譯:報道聲傳來今天是清明節,突然聽到野外田地間有人在高聲放歌。從花草間傳來的聲音,歌聲彷彿唱暖了整個三月天。留戀徘徊在京師郊野的道路,乘載著美人的馬匹,遠望青山,心生感觸而發出慨嘆,燒化紙錢來祭祀先祖。花旦一曲唱完離去之後,還剩杜鵑鳥在春季的雲煙嵐氣中啼叫。

(三)鄭家珍〈冬至搓丸詩,三首選二〉(七言絕句)

      粉丸風味話枌鄉,佳節初逢復一陽。
      婦卜宜男兒肖物,燈前手續大家忙。(其二)

      深閨五夜一燈光,女手纖纖作粉忙。
      猶憶兒時當此日,戲堆雞犬滿盤霜。(其三)

翻譯:以糯米粉搓成的冬至湯圓,味道就要說到故鄉,冬至日也意味著再一次的陰消陽長。婦女希望在煮湯圓時,可以占卜出胎兒的性別,也祈求小孩未來成材,在燈前大家繼續忙著製作冬至湯圓。在深夜時分的燈光下,女性的手細白而柔嫩繼續忙碌著。還記得小時候只要到冬至了這一天,就會看到用糯米粉捏成雞、鴨、龜、豬、牛、羊等象徵吉祥中意福祿壽的動物,然後用蒸籠分層蒸成,用以祭拜祖先。

二、詩藝技巧:

      胡健〈立春日作,四首之一〉使用知覺→觸覺→味覺→視覺→嗅覺→聽覺的技巧,曹敬〈清明歌〉中單純的使用聽覺摹寫,而鄭家珍〈冬至搓丸詩,三首選二〉中的第一首關於冬至的記憶,則由視覺到味覺的轉移而被喚醒,第二首則由聽覺打開,白色的纖手轉移到白色的湯圓,皆是「移覺摹寫」的展現,而三四句皆是「以形喻形」的描寫,如煮出的湯圓形狀能占卜胎兒性別,捏出吉祥的動物可以用來祭拜祖先。三首都以摹寫技巧來展現節氣的特色。

三、個人賞析:

(一)詩慕昔(歷史資料)

      節氣代表著過往農業社會的生活節奏,臺灣在六零年代才由農業社會跨入工業社會,大多數人也才由鄉村生活進入都市生活,因此臺灣節氣的民俗可說代表著如今大多數人的生活記憶,有些仍流傳下來,但有些已逐漸被遺忘當中。

      據說節氣是由神農氏制定,一年有二十四個節氣,每個有有兩個節氣:春天有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夏季分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秋天為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冬天是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古時候,農人就按著節氣栽種適時的農作物,人們配合季節和氣象的變化而活,而臺灣農民曆則根據臺灣的氣候和漁汛做調整,讓農人和於頻可以在適當的節氣種植適時的作物、捕撈盛產的魚獲。有一段口訣:「正月蔥,二月韭,三月莧,四月蕹,五月匏,六月瓜,七月筍,八月芋,九芥藍,十芹菜,十一蒜,十二白。」吃當令季節的蔬菜,對身體也最好,正是針對節氣的飲食智慧。

(二)詩想起(古詩呼應)

      這三首臺灣古典詩剛好代表了年初、年中、年末的時間點,以下選三首有關節氣的古典詩詞,一同來做古今對照的比較欣賞:

1.[立春]唐•杜甫〈雨〉

      冥冥甲子雨,已度立春時。輕箑煩相向,纖絺恐自疑。
      煙添纔有色,風引更如絲。直覺巫山暮,兼催宋玉悲。

2.[清明]宋•吳惟信〈蘇堤清明即事〉

      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

3.[冬至]唐•白居易〈邯鄲冬至夜思家〉

      邯鄲驛裡逢冬至,報膝燈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至,還應說著行人。

杜甫〈雨〉是對雨絲的悲悽細想,加添立春霪雨霏霏的氛圍;吳惟信〈蘇堤清明即事〉則寫西湖的美好景色,清明非只是遙想故親,也是出遊好時節;白居易〈邯鄲冬至夜思家〉有感冬日的孤單身影,冬至乃團圓之時,怎會落得孤單一人?然這三首都是透過「觸覺」的感發,是經由外在「節氣」的影響,如春雨之清冷、清明之回暖、冬至的寒意,而觸動了內在的心靈,繼而抒發成詩的。

(三)詩生活(生命連結)

      小時候家裡仍維持著「清明吃春捲、冬至吃湯圓」的節氣習慣。春捲源自於「春餅」,食材從原本單純的五辛香菜演變到到青蔬配蛋絲、肉絲、豆乾絲等配料,我們家是閩南式吃法,餅皮還會加高麗菜、花生粉、香菇等。至於冬至吃甜湯的習俗則有團圓之意,湯圓是紅白色的小湯圓,湯以紅糖熬煮,以前長輩說吃一顆就會長一歲,小時候信以為真,一直都不敢吃太多顆。後來包肉餡的大顆鹹湯圓崛起,湯加青江菜,以油蔥、鹽巴調味,一顆吃下肚就有飽足感,也剛好符合吃一顆長一歲的信條,所以一顆就好!

(四)詩亦證(創作旁證)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每到此時節,我們就會想起他,〈無常〉是我自己個人為紀念大伯的創作:

      蛾的翅膀承載著熟悉的靈魂
      在現世中輕盈的飛舞  
      緩緩的停駐在我的肩上

      微弱的光在樹枝間編織著蛛網
      在秋風中無助的飄動   
      輕輕的穿透過我的掌心

      音容將封存在過去的記憶中
      我們下次見面或是轉世之後
      思念將穿梭在不同的時空中
      彼此再憶起時已是如夢之隔

這首詩是寫給幾年前過世的大伯,每到清明節掃墓時想起他時,就希望藉著詩句讓他的形象在我們心中重現一次,再度溫暖及感動我們思念他的心意,也因為生命如此無常、瞬息萬變,我們更應該好好珍惜自己和家人、朋友之間的情誼。

      筆者也甚喜愛鄭愁予的〈清明〉:

      我醉著,靜的夜,流於我體內
      容我掩耳之際,那奧秘在我體內迴響
      有花香,沁出我的肌膚
      這是至美的一剎,我接受膜拜
      接受千家飛幡的祭典

      星辰成串地下垂,激起厝間的溢酒
      霧凝看,冷若祈禱的眸子
      許多許多眸子,在我的髮上流瞬
      我要回歸,梳理滿身滿身的植物
      我已回歸,我本是仰臥的青山一列

鄭愁予一反過往書寫清明的悲悽氣氛,不從在世者的角度遙想先祖,反從往生者的另類角度,發揮想像去體會地下的他們,於清明祭祖這日的所思所感。上半首清明祭祖的景況分別以觸覺:醉著╱流於、聽覺:掩耳╱迴響、嗅覺:花香╱沁出,以開放期待的態度準備接受這華美的一刻。下半首描寫目睹此刻的氣氛,分別以視覺:星辰╱溢酒(準備祭酒)、視覺:霧凝╱眸子(凝視先祖)、視覺:髮上╱流瞬(子孫祝禱)、視覺:梳理╱植物(墳上除草),帶出在世者對往生者的虔敬懷想之心。最後一句書寫原來早已回歸成大地的養分了,劃上感動的句點。

四、總結:
   
      節氣反映了季節更替的標誌,也反映出庶民生活的節奏;詩人以節氣為題做詩詞,如同與天地一氣、日月同和,更在心中銘刻了深刻的記憶,也記錄了生活的點滴。最後以〈二十四節令歌〉作一完整的收束:「立春陽氣轉,雨水沿河邊;驚蟄烏鴉叫,春分瀝皮乾;清明忙種麥,穀雨種大田。立夏鵝毛住,小滿雀來全;芒種五月節,夏至不納棉;小暑不算熱,大暑三伏天。立秋忙打靛,處暑動刀鐮;白露煙上架,秋分無生田;寒露不算冷,霜降變了天。立冬交十月,小雪地封嚴;大雪河叉上,冬至不行船;小寒進臘月,大寒又一年。

五、參考資料:

1. 呂理政主編。《臺灣生活圖曆》。臺南市,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2014。
2. 韓良露。《樂活在天地節奏中》。臺北市,有鹿文化,2014。
3. 節氣(維基百科)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8A%82%E6%B0%94

( 創作文學賞析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fishtofish&aid=26664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