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2015愛詩網]臺灣古典詩--壹、當時的月亮(歲時節慶類)
2015/07/27 10:16:09瀏覽1192|回應0|推薦3

壹、當時的月亮(歲時節慶類)

一、主題詩選:


(一)王忠孝〈中秋夜月光異常〉(七言絕句)

      中秋依是古中秋,
      不覺明州換海州。
      自厭衰年鬚鬢改,
      一輪皓月鑒余修。

*翻譯:中秋節跟過去的中秋一樣依舊沒變,但不知覺中明朝已改朝換代為臺灣了。厭惡自己已屆年老且鬢髮斑白,但願一輪皎潔的明月可鑒照我一直以來堅守的操行。

(二)蔡添福〈元宵無月戲電姮娥〉(七言絕句)

      今宵不夜各開城,
      底事慳留皓魄升。
      我欲專資無線電,
      遙呈月裡問分明。

*翻譯:今年的第一個月圓元宵夜竟然沒有月亮,為什麼與月亮這麼緣慳一面呢?我要來藉著無線電,傳送到遙遠的月球上向嫦娥問個仔細。

(三)蔡添福〈姮娥回電〉(七言絕句)

      人心大變慕歐風,
      棄舊迎新曆不同。
      陰號元宵陽上巳,
      教儂何敢啟蟾宮。

*翻譯:現在社會人們已崇尚歐洲習氣,不用以前的舊曆法而改用新曆法。原本元宵是在   農曆元月十五,正好是陽曆的三月三日,大概是嫦娥以為是農曆三月三日,搞混了才不敢讓月亮出來。

二、詩藝技巧:

      王忠孝〈中秋夜月光異常〉中前半以時間與空間對比、後半句具體與抽象烘托,並以皎潔的月光比喻自己光明磊落的心志。蔡添福〈元宵無月戲電姮娥〉中使用日治時期的新式通訊設備,來做為聯絡嫦娥的方法,充滿突發奇想的趣味。續作〈姮娥回電〉設想嫦娥回應元宵無月之事,有著新潮流之下保守的一面,也暗示著當時臺人崇洋媚外的一面。

三、個人賞析:

(一) 詩慕昔(歷史資料)

      這三首雖都寫月亮,但出現不一樣的主旨。王忠孝〈中秋夜月光異常〉跟以往詩人重道負任的思想一致,縱使改朝換代,也依舊不改自己的心志,堅持過去的政治立場;在此,月亮也好比效忠的主子,希望繼續來照亮自己的忠誠的操守,月亮出現象徵的暗喻。但到了日治時期,一樣的月光,出現了兩樣情,當時由於無線電的使用,眾人感到新奇,王忠孝以奇想入詩,假設嫦娥真有其人,是否能接收這新奇設備的訊息,還給大家一個皎潔月亮的期盼。王忠孝進一步推想是否由於曆法改了,嫦娥弄錯時間,導致月亮遲遲不現身。

      日治時期延續了清代光緒年間的電報發展,無線電報於西元1903年進行傳送實驗,及至西元1910年成立富貴角無線電信局,隸屬淡水郵局分局,是臺灣電信通訊近代化的濫觴。至於日治時期新曆法的實施,則是日俄戰爭之後,日本相信「歐化」的重要性,採循序漸進的方式推廣新曆法,西元1919年正式改行新曆新年,但當時臺灣的漢人表面上雖然依照日人的新曆新年過春節、參拜神社,但是家家戶戶依然照著傳統的方式,吃年糕、拜神明、吃年夜飯;舊曆新年來臨時,臺灣漢人依然過舊曆春節與元宵。要到了西元1936年皇民化運動,才嚴禁台灣人過農曆新年,改用日本過新年的方式。因此蔡添福身處當時的時代背景,以新式通訊設備與嫦娥進行溝通,並由題目當中點出「戲」、「回電」等字眼,具見作者的詼諧與幽默性。

(二) 詩想起(古詩呼應)

      提到月亮,就不能不說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全詩三十六句,月就出現了十五次,從月出到月落,月亮清新、婉轉、哀怨、感傷的意象並置,構築了一楨具歷時性又共時性的月光全景圖。「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灩灩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月亮從古至今照亮了黑暗的夜幕,照亮了奔馳流淌的江水,沒有休止,沒有偏私。「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雖說她無私的光芒卻使人感傷,她的堅持究竟為了何人?她的等待究竟為了何事?正因月光照亮了每一個人孤單的心房,照見了詩人感性的一方。月光的魔力,讓人千古以來為她著詩吟誦。

(三) 詩生活(生命連結)
    
      當時選這三首臺灣古典詩,是因為聯想到許美靜〈城裡的月光〉,歌詞如下:

      每顆心上某一個地方 總有個記憶揮不散
      每個深夜某一個地方 總有著最深的思量

      這個世間萬千的變化 愛把有情的人分兩端

      心若知道靈犀的方向 那怕不能夠朝夕相伴

      城裡的月光把夢照亮 請溫暖他心房
      看透了人間聚散 能不能多點快樂片段
      城裡的月光把夢照亮 請守候它身旁
      若有一天能重逢 讓幸福撒滿整個夜晚

就是因為月亮看透了人間聚散、看遍了萬千變化,在夜的此刻,不經意喚醒了心中某個地方,觸動了沉睡的記憶,因此希望月光能把夢想點亮,把希望照亮,才有希望降臨、再度重逢的實現!生命的長河才能夠淬煉出圓潤的鵝石!

      另外我讓我想起幾米的成人繪本《月亮忘記了》。故事描述一位男子跳樓後,天上的月亮也跟著消失,因此世界開始失去秩序:

      看見的,看不見了。
      夏風輕輕吹過,
      在瞬間消失無蹤,記住的,遺忘了,
      只留下一地微微晃動的
      迷離樹影……

接著月亮卻以「商品」化的方式被大量製造出來,人人都可以擁有月亮,不過真正的月亮躲在一位小男孩的家:

      他們在無意間相遇,
      卻為幽黯的生命
      帶來溫柔美好的光亮。

他們還一起上學、遊玩、還一起欣賞黑暗:

      世界停電的夜晚,
      他們爬到屋頂,
      靜靜欣賞黑暗世界的驚喜。

漸漸的,月亮恢復了記憶,小男孩穿上一襲黑衣,準備帶著月亮回到天上,過程中遇到了一場大雨:

      暴風雨來了,男孩憂傷地問:

      「你還想聽傘下的雨聲嗎?」
      月亮點點頭。
      他替月亮撐起一把傘。
      雨,滴滴答答敲出輕快的旋律。

最後月亮回到了天上,小男孩也醒了過來,成了開頭跳樓的那位男子。《月亮忘記了》明明寫的也是月亮「不見了」,卻說月亮「忘記了」,因為這裡的月亮同樣是撫慰人心的象徵,填補了人們記憶的空缺,因此月亮只是暫時忘記了而已,等待著有心人再次將它喚醒。

(四)詩亦證(創作旁證)

      至於自己過去寫的〈月光〉,則以疑惑的角度切入:

      月亮旋出開關全力釋放光亮,
      旁邊的星子遂訝然失去鋒芒,
      即使沒有以嬋娟玉盤去命名,
      今夜,依舊亮著,
      我們稱之為月光。

      月亮跟樹下的街燈互相疊影,
      用密語的方式向它訴說心事,
      不想有他人在場出席來聆聽,
      因為,一直清醒,
      也是另一種痛苦。

月光那麼亮,但是她真的如此希望嗎?因為,有時太過清醒,也是一種痛苦,她是不是也想一個人獨自沉澱心事,而不想活在眾目睽睽的目光之中?就如同鋒芒畢露的超級巨星,就算能夠在舞台上閃閃發光,卻在夜深人靜時,只有淡如絲縷的月光能夠照見其內心的幽微心事吧。

四、總結:

      統合古今對於月亮的意象,過去總以月明志,明月可以鑑人,或以嬋娟作為相思的象徵,思鄉、思人、思愁,月亮是情感的投射對象。現代化之後讓人對月亮多了更多想像,誠如詩中或致無線電給嫦娥,近來歌詞如張雨生〈帶我到月球〉、五月天〈私奔到月球〉、許美靜〈城裡的月光〉,雖轉向對愛情的探討,但月亮仍是有情人最好的傾訴對象。

五、參考資料:

1. 林平〈戰後初年臺灣廣播事業之接收與重建〉
http://www.ntl.edu.tw/public/Attachment/012111453780.pdf
2. 宋光宇〈過新曆年?還是過舊曆年?:日據時代的曆法改正及其社會文化意義〉(佛光人文社會學院)
3. 凌性傑《彷彿若有光:遇見古典詩與詩生活》                     https://www.cite.com.tw/pop_book.php?products_id=35043&page=2
4. 幾米。《幾米故事的開始》。臺北,大塊文化,2008年。


 

( 創作文學賞析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fishtofish&aid=266599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