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7/07/31 12:53:07瀏覽1163|回應1|推薦8 | |
郁永河〈舟中夜坐〉
一、原詩面貌 東望扶桑好問津,珠宮璇室俯為鄰。波濤靜息魚龍夜,參斗橫陳海宇春。 似向遙天飄一葉,還從明鏡渡纖塵。閒吟抱膝檣烏下,薄露泠然已溼茵。 二、翻譯解碼 在古代傳說中的日出之處詢問渡口,俯瞰望這片龍宮、仙人所住之地。秋日海波浪平息,春夜北斗星橫列。所乘坐這一葉扁舟,行走在廣闊的臺灣海峽,猶如明鏡中的纖塵。如高士般的吟詠抒懷,不過船隻航行在寒涼濕冷的夜晚,連蓆子也溽濕了。 三、解讀賞析 郁永河於康熙三十五年(1695年)請命前往臺灣北投採硫,並將其九個月在臺紀事於1698年寫成《裨海記遊》,該書可說是最早詳細記載臺灣北部人文地理的專書,也可以說是記錄臺灣整體風貌最早的一部書。另外郁永河著有〈台灣竹枝詞〉12首、〈土番竹枝詞〉24首等描寫台灣風土的詩詞。 如〈途次牛罵社〉是寫渡海來臺開採硫礦時,途經牛罵社(中部平埔族聚落,於今清水街一帶),因大雨山洪爆發而無法渡過大甲溪,於是在大甲溪南岸的牛罵社停留數日,寫下的對牛罵社的觀察紀錄;〈渡黑水溝〉同樣是渡海來臺開採硫礦,橫渡臺灣海峽時,看見海浪蒼茫翻湧的景象。 〈舟中夜坐〉這首七言律詩,以「珠宮璇室」指稱美麗的臺灣,這塊土地在詩人眼中,充滿仙氣飄飄的氛圍,接著詩人以一葉(扁舟)、纖塵,來對比在臺灣海峽中渺小的自己,非常有旅人真實的體驗,「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以土地來映照自己,自己雖然如纖塵一般,但從心中出發,卻有充盈滿足之感,慨嘆這世界又是如此之大。 此篇在舟中瞥見臺灣獨特的美景,我想以同樣看見臺灣的齊柏林作為參照,原本齊柏林只是一位國道拍照公務人員,最後在退休前三年毅然決然地辭掉工作,一圓飛上天際做空拍紀錄臺灣的夢想。齊柏林最初拍攝臺灣的照片,純粹只是為美感而觸動拍下的,如整齊劃一的國道、星羅棋布的漁塭,這些早期依舊令人讚嘆的空照圖,想不到他只是因為當初童年的幻想:他竟把雲想像孫悟空的筋斗雲般,人是可以站在上面的,直到他坐上直升機飛上空中,觸摸到天空的雲朵,僅是輕薄如絲般滑過他的手指,但童年的想像如同一雙萌芽的翅膀,帶他飛上天際,進而帶領大家認識臺灣。 我們再看郁永河的〈舟中夜坐〉,首聯他以臺灣是塊與龍宮、仙人居住之地比鄰而居的土地來做比喻,龍宮位於海洋、先人居高山,點出臺灣的地理特色,而山和海就像是一切萬物的起點。頷聯寫黑夜中平靜的海洋與星空,點出舟中「夜」坐的時間點,可能平日波濤洶湧的海面也都靜了下來。頸聯續以明鏡刻畫臺灣海峽,在廣闊的海洋上,我們不過如同纖塵、扁舟般的渺小航駛其上,點出「舟中」夜坐的「自己」,我們如芥子身處其中這浩瀚的天地之間。最後末聯點出舟中夜坐的「坐」,薄霧濕氣沾濕了衣襟,以觸覺的描寫作為收束。 郁永河以小船作為載具,齊柏林以飛機作為載具,時代不同,卻對臺灣的觀察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郁永河從下往上,齊柏林從上往下,卻都記載了天與海獨特的寧靜,來標記臺灣島嶼,也因如此,讓人感覺到人類的渺小;而郁永河吟詠感懷時感受的海面上的薄霧,與齊柏林空拍時觸摸到天空中的薄雲,不也是他們記錄了感受到看見臺灣美好而悸動的那種神奇時刻嗎? 四、延伸閱讀 1.郁永河〈途次牛罵社〉,收入《全臺詩》第壹冊。 2.郁永河〈渡黑水溝〉,收入《全臺詩》第壹冊。 五、參考資料 1.郁永河(維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83%81%E6%B0%B8%E6%B2%B3 2.齊柏林:《我的心,我的眼,看見台灣》,圓神出版,2013年。 3.民國一百‧讀享『經』彩—發現古人生活美學 《裨海紀遊》 http://100read.ncl.edu.tw/book_09.html |
|
( 創作|文學賞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