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2017愛詩網05]看見臺灣的稻田:洪繻〈溪邊田〉
2017/07/31 13:07:46瀏覽934|回應0|推薦16
洪繻〈溪邊田〉

一、原詩面貌

流沙澌澌雲漠漠,朝為青田暮為壑。海外滄桑倐變遷,溪居莫道田家樂。
昨朝來時看綠禾,今日來時看素波。老農負梨何處去,田在溪中萬頃多。
溪邊家家學耕作,春刈秋收歲歲過。農夫最愛千年業,安得天上枯黃河。
溪頭未歸村犬吠,家中早已到催科。老農聞之長歎息,欲罷不能行不得。
晚漲三篙流潺潺,仰視蒼天無日色。

二、翻譯解碼

水挾帶著泥沙的濁流,滾滾留著,天空中烏雲密佈,早上是一片翠綠的田園,傍晚卻變成一畦畦水窪。滄海桑田變化如此之快,在溪邊居住很難說出種田的樂趣。昨天早上來看是綠色的稻禾,今天來看以成一片平淡的波濤。老農夫背著犁不知要往哪裡去,因為稻田淹沒在溪中已有萬頃之多了。溪流邊每家都在做耕種之活,春播秋收年年這樣過。農夫莫不熱衷種田這種千年志業,但上天您要如何才能使黃濁暴漲的河水枯乾?從溪頭邊返家,還沒到,就先聽到狗兒吠叫,家中已來催索賦稅。老農夫聽到這種消息只能長長的嘆息,想就此打住卻也抽身不得。夜晚溪水又上漲到三根竹竿那麼高,對望著蒼天,沒有一絲毫的感覺。

三、解讀賞析

洪棄生(1866-1928),原名攀桂,字月樵,台灣彰化鹿港人。清朝光緒十年(1884)以第一名入學生員,光緒廿一年(1895年)馬關條約,臺灣割讓後,絕意仕進,不再赴考,遂潛心於詩詞、古文,把台灣歷史與社會刻劃於詩文中,另著有《寄鶴齋詩話》、《寄鶴齋文臠》、《台灣戰紀》、《中東戰紀》等,著作甚豐。介於時代變動極大期間,洪儒仍堅守漢文化,堅持留辮髮,後被日人強行剪去,留下「我生跼蹐何不辰,垂老乃為斷髮民,披髮欲向中華去,海天水黑波粼粼」的名句。

同樣的,這首七言古詩,詩人以時代之言,為農民暗地發聲,稻田常被洪水淹沒,投入的心血付之東流,緊接著為政者又來抽賦稅,當下付之闕如,農民已經弄不清是福是禍,還是禍不單行了。

洪繻〈溪邊田〉寫出當時農民的無奈,也暗喻執行者的刁難,如林朝崧〈夏日田家雜興〉,也同樣寫出農人當時面臨天災的雪上加霜,以及緊接著面對課稅者的兩難困境。

提到臺灣的稻田,雖然至今仍飽受各種天災的考驗,但我仍會想起看見臺灣出現在稻田中那九個大腳印,當時齊柏林在花連玉里請當地農夫幫忙,等待了好幾天,才在農田鏟割出九隻大腳印,他當時想像我們從空中看到的景象,就如同踩在這塊土地上的巨人之眼看出去的視角一樣,看見臺灣,也守護著臺灣。大家對於台灣的意象總是有非常多的想像,如島嶼、山岳、美食、建築、生態、人文……,而其中稻田是我最喜歡的,因為是這塊土地餵養了我們,我們又從這塊土地生長了出來。

然而現在臺灣稻田的命運也似乎都掌握在開發者的手上,但苗栗灣寶的洪箱女士以及當地農民,就以社區之力經過多年的抗爭,守護著自己的土地來生產糧食,不想因徵收而變成工業區,我們看到的是收割後整齊劃一的農地,但是背後想必付出許多不為人知的辛苦。

四、延伸閱讀
1.林朝崧〈夏日田家雜興,三首之三〉。
2.王大俊〈北門長嶼鹽田雜詩四首選二〉,《臺南新報》。
3.洪繻〈紀災行〉,《謔蹻集》。

五、參考資料
1. 洪棄生(維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B4%AA%E6%A3%84%E7%94%9F
2. 齊柏林:《我的心,我的眼,看見台灣》,圓神出版,2013年。
( 創作文學賞析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fishtofish&aid=107576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