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08/26 23:34:16瀏覽951|回應0|推薦6 | |
「“數學學生”的三條魚≠“數學老師”的三條魚」, 三條魚五年的補習班工作經歷、 將近一年在明倫高中擔任代理數學老師的經歷, 共同獲得的最重要的教訓, 也是三條魚後來在「網際薪傳」將近三年的時間, 編撰網路數學課程的核心觀念。 ﹝參見《陳立數學和網際薪傳》、《網際薪傳以後》。﹞ 不了解這個重要觀念的人,三條魚認為一概沒資格談論數學教育。 「“數學學生”的三條魚≠“數學老師”的三條魚」,意義是什麼呢? 首先,這裡面的三條魚可以替換成數學成績優秀的任何人, 像三條魚這樣的學生,學習數學的最大特徵就是幾乎都靠自習, 數學老師對我們的最大作用, 除了基本理論的講解,就是在有疑問的地方加以點撥, 其實,基本理論的講解只是比較容易吸收、也不是絕對的必要, 三條魚國中的時候常常生病請假, 就已經習慣自己補足上課缺漏的進度, 高中時期進入台大數學研習營, 課程進度是在高一唸完高中前兩年的數學課程, 高二研讀大一微積分的課程, 最初參加的所有學生,也沒看見有人害怕無法達成而退出。 簡單的講,三條魚這類的學生早就習慣老師隨便講講、自己隨便聽聽, 下課以後不斷練習各類型的問題。 從數學的層面討論三條魚這類的學生, 數學不好的人或許覺得不可思議:「好噁心,數學這樣唸的?」 和三條魚類似的人覺得很自然:「數學不就是這樣嗎?」 如果換成藝術、繪畫、音樂,大家好像就有共識了, 會的人、一點就會, 不會的人、講破嘴皮還是不會, 沒看見哪個美術老師仔細講解“各部位”的畫法, 也沒看見哪個音樂老師仔細講解“各個音符”的唱法, 大家很自然就是直接做下去, 爲什麼數學就不是這樣呢? 其實,數學“原本”就是這樣的, 只是在現行的教育制度下,數學是所有人都要會的, 就算差,也不能差得太離譜, 藝術、繪畫、音樂,不是所有人都要會的,只要分數過的去就好, 講到這邊,三條魚必須誠實告訴大家, 以前的美術作業經常是老姊幫我畫的, 她隨手幾筆、也比三條魚畫半天好得多。 藝術、繪畫、音樂,這些教育不會發生問題, 原因是沒有人對三條魚這種美術白痴產生熱切的期望, 這類的老師可以按照過往的學習經驗,頂多加上一些修正和補充, 照本宣科、把那一套教給學生, 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不願者放牛吃草。 數學教育會發生問題,原因之一,也就在同樣的地方, 絕大多數最後當上數學老師的人, 多少都和三條魚有相同的數學經歷,老師隨便講講、學生隨便聽聽, 用心的老師會把過程講的仔細一些, 就好像音樂老師用心解釋特殊的音節。 不過,用處不大, 學生會覺得你是個好老師,但是她仍然聽不懂、考試成績一樣爛, 三條魚在明倫高中的時候,講台前面第一個女學生就是這樣, 打上分數的考卷發下去,她就立刻大哭起來, 因為老師越是用心,這樣的學生的愧疚感就越重, 當時的三條魚愣在當場,不知如何是好。 爲什麼老師教了半天,她還是不會呢? 很簡單,你當學生怎麼學的、當老師就是怎麼教的, 換湯不換藥,基本的理解模式不會有太大的改變, 可是,你當學生的時期,數學就是最好的, 你已經很清楚的數學運算,很多其他同學都還“霚煞煞”, 一旦你當上老師,過去“霚煞煞的同學”,現在就是“霚煞煞的學生”, 他們不懂,非常自然,不需要訝異, 只是過去同班同學的時空,轉移成現在的師生關係而已。 |
|
( 創作|另類創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