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08/09/11 16:38:56瀏覽1050|回應1|推薦2 | |
讓我簡單重述先前討論過的重點, 「“數學學生”的三條魚≠“數學老師”的三條魚」, 意思就是數學學生分為兩類,其實,所有各科的學生都分成兩類, 差別只是比例的輕重、以及那個科目是不是受到重視, 比例不到三分之一的學生,包括三條魚在內, 學習數學的最大特徵就是幾乎都靠自習, 早就習慣老師隨便講講、自己隨便聽聽, 下課以後不斷練習各類型的問題。 數學老師對我們的最大作用, 除了基本理論的講解,就是在有疑問的地方加以點撥, 其實,基本理論的講解只是比較容易吸收、也不是絕對的必要: 「這些學生的教育過程中,他們的老師到底有多少的“貢獻值”?」 原本絕大多數的老師、數學老師, 在講台上搞了半天,教會的學生就是這三分之一, 絕大多數最後當上數學老師的人,同樣就是這三分之一的學生。 比例超過三分之二的學生,天生不適合唸數學, 這些學生面對數學,就像三條魚面對美術, 拼命畫了半天,也比不上老姊隨手畫幾筆,更何況她還不是美術專家。 用心的老師面對這些學生,會把過程講的仔細一些, 就像音樂老師用心解釋特殊的音節。 不過,用處不大, 結果就像三條魚在這系列文章一開頭談到的明倫高中的女學生。 那麼,怎麼辦呢?把比例超過三分之二的學生放牛吃草嗎? 如果你以為三條魚寫了半天的文章, 最後只有得出這種“無能”的結論,把一切責任推到大環境的惡劣, 那你就太不了解三條魚的特質了。 另外,我們在上一節談到「網際薪傳」的網路課程, 那些課程就是針對“比例不到三分之一的學生”嗎? 嗯……,這個部分是三條魚個人最高的商業機密, 就連「網際薪傳」的大老闆也搞不清楚,所以,就別問了。 話題回歸到三條魚對數學教育的看法, 首先,很簡單,三條魚贊同“能力分班”, 至少應該針對數學這類的特殊學科進行“能力分班”。 中國古代就強調「因材施教」,各種程度的學生混在一起,要怎麼教? “能力分班”的目的,不是方便聯考升學的集中訓練, 而是給予不同的教材、不同的教法、甚至不同的進度。 從教材來說,數學能力太差的學生, 硬要去學“一百分”的教材,最後結果多半是變成零分, 還不如只唸“六十分”的教材,或許能夠吸收其中的“四十分”。 學生和家長不可能分辨哪些該學、哪些不需要學, 放在教材裡面的東西,他們就認定自己都要會, 那種狀況就像魚缸裡面的魚,他們分不清楚自己該吃多少東西, 主人不斷灑進飼料、魚就不斷地吃,直到撐死為止。 (別想太多,這邊的“魚”是一般魚缸的小魚,不是三條魚!) 從教法來說,數學學生原本至少分為兩類, 就應該有兩類對應的教法,絕大多數的數學老師卻是相同的教法, 不管願不願意、不管老師用不用心, 不知不覺中,三分之二的學生已經被放棄了, 他們耗盡所有的力氣和時間,能夠得到的數學分數仍然只有一點點。 教法的這個部分,是三條魚歷經數年的補習班經驗以後, 作為「“數學老師”的三條魚」的訴求重點。 稍微對各位讀者透露一點秘訣吧: “證明”,對於沉浸在數學領域的人,好像是不可缺少的必要元素, 其實只有“比例不到三分之一的學生”才能享有這項“特權”, 對於另外“比例超過三分之二的學生”, 最好的教法就是完全不用“證明”, 別懷疑你的眼睛,就是完完全全不用“證明”! 以前,作為「“數學學生”的三條魚」也會覺得很奇怪: 「數學怎麼可以沒有“證明”!」 今天,作為「“數學老師”的三條魚」只會覺得很奇怪: 「數學為什麼要有“證明”?」 沒有“證明”的數學要怎麼教呢?這當然是三條魚最高的商業機密。 至於“能力分班”應該有的不同進度,下次再談吧。 |
|
( 創作|另類創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