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01/17 13:08:00瀏覽383|回應0|推薦0 | |
****************** P.231,……當我們陷入錯覺、或有了新的想法,我們不會想辦法證明我們的想法錯了,反而是想方設法地證明自己是對的。心理學家稱這個為「確認偏誤」〈confirmation bias〉,它也是阻礙我們對隨機性產生誤解的主因。…… 正如哲學家培根在1620年所說的: 「人的理解方式是一旦採信了一種看法,就會蒐集所有可確認這種看法的事例,即使反面的事例很多、也更具分量,但通常不予理會、甚或拒不接受,以便使他們的看法屹立不搖。」 更糟糕的是我們不僅優先找尋證據、以驗證我們先入為主的想法,甚至還曲解了模糊不清的證據以支持我們的想法。這造成極大的問題,因為數據通常都有些模糊,因此即使欠缺強而有力的證據,我們聰明的頭腦都能忽略某些模式、而特別強調另一些模式,來強化自己的信念。 P.234,1814年,牛頓的物理學幾乎到達成功的頂峰時,拉普拉斯寫道: 如果有某位智者在某個時刻,知道了驅動自然的所有力量以及每一個構成分子的位置;如果這位智者還異乎尋常的偉大,把這些數據送交分析,那麼,他就能把大至宇宙最大的星體、小至最小的原子的所有運動都包含在同一個準則中:對他而言,沒有任何東西是不確定的,而未來就像過去一樣,都呈現在他的眼前。 拉普拉斯表達的觀點稱為「決定論」,這種想法是說現今世界的狀態可精確決定未來將會如何。 P.235,……從文藝復興晚期到十九世紀後半葉,研究人類事務的學者和拉普拉斯一樣相信決定論;同時,他們和高騰一樣,覺得人生之路完全由我們個人特質所決定,或是和奎特雷一樣,相信社會的前途可以預測。…… ……1960年代,氣象學家勞倫茲〈Edward Lorenz〉想要利用當時最新的科技、一台原始電腦,在氣象這個有限的領域裡執行拉普拉斯的方案:換句話說,假如勞倫茲把某個時段的理想化地球大氣條件下的數據,丟進他那台不斷發出噪音的機器,它就會運用已知的氣象學定律來計算,並列印出一長串代表未來時段的天氣狀況的數據。 有一天,勞倫茲決定要將某一個模擬擴展到更遠的未來。為了避免從頭開始從新計算,他由半路開始、引用了稍早電腦模擬計算出的某個結果當作初始條件,他期望電腦會重新產生早先模擬計算的後半結果,並且繼續再往下算。 P.236,但是,勞倫茲卻發現事情有點奇怪:天氣有了不同的發展;新的結果並沒有重複先前模擬結果的後半段,反而是背離得失去控制。 他很快就知道為什麼了:電腦記憶體中儲存的數據是到小數點後六位,但印出的結果只取到小數點第三位,結果,他先前提供的數據有了一點偏差,比方說0.293416可能變成0.293。 科學家通常假設如果某個系統的初始條件稍微有點變動,系統的發展也只會有稍微的改變。……而今,勞倫茲發現這麼些微的差異就使結果產生了巨大的變化。 這種現象稱為「蝴蝶效應」,它的含意就是即使大氣受到微小如蝴蝶拍翅膀那麼微弱的擾動,也有可能對隨後的全球天氣模式造成巨大的影響。 聽起來蠻荒唐的,就相當於某日清晨你多喝的那杯咖啡,對你往後的命運造成了深刻的改變。但是這種事情還真的可能發生,比方說,你多花在喝那杯咖啡的時間,讓你在火車站遇上了你未來的妻子,或是讓你閃避了一輛闖紅燈的車子、逃過一劫。 P.238,……1941秋天,就在珍珠港事變前幾個月,駐東京的一位日本情報員向駐檀香山的日本特務提出一個告急的請求,這份請求被攔截了,並轉送到美國華府的海軍情報部;輾轉經過行政系統、解碼並翻譯妥當、送達華盛頓時,已經是10月9日。這個訊息請求檀香山的情報員將珍珠港分成五個區域,…… P.239,……這時候是12月6日的黃昏,也就是日軍攻擊珍珠港的前一日,畢克奈爾少校的上司考慮了五分鐘,決定擱置下來,就赴宴去了。 事後看來,這麼多的不祥預兆,為什麼沒人看出攻擊行動要發動了? P.241,股市也是如此,例如基金的表現,第九章說過我們常會根據基金過去的表現來篩選基金;實際上,當我們回頭看時,常能看到井然有序的模式。 P.242,……回顧過去的時候,我們很容易畫出這種漂亮的圖示、給出簡潔的解釋,但這種邏輯圖像只是事後諸葛的幻覺,與未來事件的預測幾乎毫不相干。……如果過去的表現可以顯示未來的跡象,我考慮的那些基金在1996-2000期間應該會與1991-1995期間有同樣的績效表現──領先者的績效持續更好〈左半邊的基金〉、落後者的績效更糟〈右半邊的基金〉,這張圖應該與上一張圖幾乎完全一樣。但是我們卻看到過去的秩序在未來瓦解了,新的圖形就像一堆雜訊。 ****************** |
|
( 創作|另類創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