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01/15 13:03:23瀏覽634|回應0|推薦0 | |
****************** P.214,學術界或評論家都花了不少力氣,研究金融市場的隨機成功模式。例如,有不少證據顯示股市的表現是隨機的─或許該說是非常接近隨機,因而要是你沒有內線消息,又得支付交易手續費或管理費用,那麼很難靠著偏財運大賺一筆。 儘管如此,華爾街仍有王牌分析師的傳統,1990年代末,分析師的平均年薪是三百萬美元。他們怎麼辦到的?…… P.215,……哈佛經濟研究所的一位學者,在研究過一百五十三分股市快報之後發現,「沒有顯著的證據,顯示有所謂的挑選股票的能力。」有些分析師和基金經理人,光靠機運,就能展示傲人的成功模式;雖然許多研究都顯示市場過去的績效並不代表未來的獲益〈也就是說,這些績效多半純因機運〉,大多數人還是覺得他們的股票交易員或基金經理人值得付那麼多錢……。 曾有一項研究,找來一群華頓商學院的高材生,提供他們一筆假想的一萬美元和介紹四種指數型基金的說明書,這四檔基金的組成模擬標準普爾S&P500指數,結果,這些學生一面倒的都沒有選擇管理費用最低的那一檔。 事實上,就算每年只是多付百分之一的管理費,長期下來,也能使你的退休基金減少達三分之一、甚或一半。因此,這些高材生並沒有展現高材生的行為。 〈三條魚插註:現行高中數學第一冊第三章《指數、對數》的常見考題──某甲在股票市場進出頻繁,假設每星期結算都損失該星期最初資金的1%,第n星期結束後,資金總損失已超過原始資金的一半,求n的最小值。──答案是69。〉 當然,正如史賓塞布朗的例子所描述的,如果觀察的時間夠久,你一個會發現某個全憑運氣的人、卻能做出令人大吃一驚的準確預測。……不妨看看專欄作者柯裴特〈Leonard Koppett〉的案例。1978年,柯裴特宣稱他自創了一個系統,可以在每年一月底預測那年的股市漲跌。…… P.216,雖然柯裴特的預測在十九年裡連中了十八年,我卻敢大膽的說,他的預測連年正確靠的並不是什麼特殊才能。為什麼,因為柯裴特是《運動新聞》雜誌的專欄評論員,他的系統是根據美式足球總冠軍賽「超級盃」的比賽結果:如果是國家聯盟的球隊取得總冠軍,他就預測那年的股市會上揚;如果是美國聯盟的球隊取得總冠軍,他就預測那年的股市會下跌。 要是知道了這點,幾乎絕大多數的人都會認為柯裴特不過就是運氣好,但是萬一他的身分不同,又不透露所用的方法,他大有可能被尊為「倒是之後最聰明的分析師」。〈三條魚插註:作者是個物理博士,很明顯對於數學的概念很膚淺!數學只管數字的關係,並不考慮這些數字代表的事物之間是否有直觀的聯繫。──柯裴特真的『只是運氣好』嗎?恐怕未必。單純從數學的統計分析來看,既然在十九年裡面,柯裴特能夠對了十八年,「超級盃」足球總冠軍賽的比賽結果和股市的漲跌、兩者的相關性呈現高度正相關,我們就該暫時假設兩件事是有關的。──如果那兩者在數學是無關的,我們應該由數字關係去解析,而不是看那兩者的現實關係〉 跟柯裴特的故事做個對照,我們來看比爾‧米勒〈Bill Miller〉的故事……米勒是「雷格梅森價值信託基金」獨一無二的投資組合操盤人,他的基金連續十五年打敗標準普爾500指數的股票組合。 P.217,……在米勒第十四年創下佳績之後,CNNMoney網站引述了一位分析師的說法:如果只靠運氣,連續打敗大盤十四年的機率是372529分之一〈我們稍後再詳談這個數字〉。學者把這種「誤以為隨機的連贏來自傑出表現」的錯覺,稱為「熱手現象謬誤」〈hot-hand fallacy〉,有關這種謬誤的許多研究都與運動的情境有關,因為運動比賽中,表現好壞很容易定義與衡量;此外,比賽的規則很清楚而且確定,數據很多也容易公開取得,令人覺得有興趣的情況重複發生──更不用說,學者們還可以藉機去看比賽、卻假裝工作。 對於熱手現象謬誤的興趣大約始於1985年,尤其是特弗斯基和他的研究夥伴刊登於《認知心理學》的論文〈籃球賽中的熱手現象:對隨機序列的錯誤認知〉,這篇論文中,他們研究了大量的籃球賽統計數據。……特弗斯基等人的問題是:假如投籃的進或不進是由隨機過程決定的,那麼,連續進球的球數與頻率和你觀察到的實際情形有何差異?意思就是說,假如球員並非投籃,而是投擲一枚能反映他們投籃命中率的「加權銅板」,會是何種情形? P.218,這幾位研究者發現,儘管有連續命中的情形,但是不管是費城76人隊的中距離投籃、波士頓塞爾提克隊的罰球、還是對康乃爾大學男女校隊進行控制實驗的中距離投籃,都沒有顯示任何「不隨機」的證據。 連續命中的一個直接指標,尤其就是在假設「球員先前嘗試投籃、並且投進」的條件下,再次投進的條件機率。一個已經連續命中的球員會認為在前幾次投進的基礎上、再次投進的機率應該會比平時的進球率要高;然而論文的作者們發現,對個別球員而言,投進之後再投進的機會和投進之後失手的機會一樣大 特弗斯基的論文發表幾年後,諾貝爾物理獎得主薄賽爾決定探討棒球比賽中連贏的本質,就如我在第一章略微提到的,薄賽爾發現除了喬‧狄馬喬連續五十六場擊出安打的紀錄,「棒球賽事中曾經發生的任何狀況,都從未高於銅板投擲模型所預測的頻率。」──套用薄賽爾的哈佛大學同事古爾德的話來說,就連巴爾的摩金鶯隊在1988年新球季一開始連續二十一場輸球的紀錄,也絲毫不足為奇。 差勁的球員與球隊連續輸球的場次,通常比其他球員與球隊多些、發生的頻率也較高;好球員與球隊連贏的場次較多、也發生的較為頻繁。這是因為他們平均的輸球或贏球的機率比較高──贏球機率愈高,隨機產生的連贏場次愈多,連贏的發生頻率也較高。 ****************** |
|
( 創作|另類創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