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喀什老城 正典南疆味
2012/07/22 22:45:43瀏覽8842|回應0|推薦9

老城區浪漫迷走

 

老城區內的胡同,

多到轉得人頭暈,

一彎一彎又一彎,一拐一拐又一拐。

在老街迷了路,應該是最幸福的事,

這才能領悟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真諦,

如何出去已不再重要。

 

老城區是喀什最迷人的一道彩虹,到了喀什,不去老城區轉轉,算是白來了。

許多人怕去老城區轉,因為整個老城區如同一座大迷宮,就怕進得去出不來。不過甭擔心,因為早有「先行官」闖入「禁區」,並將經驗傳承下來諄諄告誡後人,萬一迷路,只要低頭看腳下,六角形的地磚,便是告知你前頭是可以繼續前行;如果地磚是長條形的,立刻轉身撤退吧,這是提醒你此路不通。記住這秘訣,就絕丟不了自己。

老城區是指哪一個區塊?老街又是指哪兒?老城和老街到底是否是指同一個地方?這也是我一開始的疑惑。

在當地人眼中,以艾提尕爾清真寺為軸心,四周的維族傳統建築,都應該算是老城老街。現在規畫的老城區,具體位置應是指過了艾提尕爾清真對面的解放路,那一整片地區的統稱。

 

蜿蜒迷城樓中樓

如今的老城區,正有規畫、有制度地經營觀光事業,努力掙旅人口袋的銀子,高臺民居就是其中之一。

這片土地的雛形,早在兩千多年前就已存在,相傳班超曾在此留下足跡。到了西元九世紀,統治喀什的喀喇汗王朝將王宮建在這裡,於是自一千年前開始,維吾爾的先民們就在此安家。

先民於建房時發現這一帶的土壤細膩有黏性,適合燒製土陶,維吾爾人稱為「色格孜」。從此有許多人以土陶為業。老城區是喀什的高臺,維語是「闊孜其亞貝希巷」,就是指「懸崖上的土陶」。

時代的變遷,人口的繁衍,土地並未增多,無多餘的土地可蓋房子時,只得往上攀升,這種獨有「跟老天爺借天空」蓋房的風格是全世界絕無僅有的。

 

獨樹一格建築風

每一座樓房的樓層多寡,完全取決於這個家族的人丁興旺與否。自他們的祖先選好了一塊風水寶地,後輩的子子孫孫要做的工作,只是在屋頂上再加蓋樓房,於是久而久之,樓中樓、樓連樓、房連房……就此誕生。

真不愧是精打細算的維吾爾人,虧他們能將幾乎沒有一點餘裕的空間發揮到極限,也才能創造出這種獨具一格的「過街樓」、「半街樓」和「懸空樓」,讓外來者驚豔不已。

崎嶇蜿蜒的巷弄、縱橫交錯的胡同、古樸斑駁的土牆,是地勢崎嶇的老城民居獨有的味道,而且早已融入老城居民的體內隨著血脈流動。儘管外面的世界早已日新月異,這片活跳跳的堡壘,依舊保留著最原始的土黃。

 

歲月定格維吾爾

現在到老城區探險不用擔心迷路之事,因為有了美麗的「古麗」(維族女孩通稱)導遊領著我們一干「探險隊」穿街走巷,去體驗被定格的流金歲月。

邁入使人眼花撩亂的繽紛,只見一根根未經刨光的白楊木,隨意地支撐著各色的屋頂、閣樓和陽台,那岌岌可危的模樣,真叫人捏把冷汗。深怕「轟」一聲坍塌了,那我們豈不是成了破壞古蹟的現行犯?古麗要我們別擔心,這些土房看似不牢靠的鬆垮,骨子裡卻是堅不可摧。據了解,連遇上七級規模的地震,也曾平安度過。

老城區內的胡同多到轉得人頭暈,一彎一彎又一彎,一拐一拐又一拐,這就是老街的最佳寫照,所以有人說「沒規沒矩就是老城巷弄的規矩」。有時想想,在老街迷了路,應該是最幸福的事,這才能領悟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真諦,如何出去已不再重要。

 

慢活氛圍似入定

走入老街穿梭時,發現他們將「慢活」發揮得淋漓盡致,這種從容不迫的藝術,可以說是他們生命的延展。只見氣定神閒的維族老人,任憑大毒太陽曬得人發傻,他們仍然老僧入定似的望著遠方,眼中流露出來的彷彿是濃縮了一生的軌跡,那讀不盡的滄桑,深埋在臉上被歲月刻畫的皺紋中。

老街中的小娃娃們像是地精,在小巷子內穿梭自如,從不會迷失,一看到我們這些外來者,老愛跟前跟後地繞著我們打轉,真是一群活力十足的小頑皮。一路行來,也屬他們最是大方,笑著不停地對我們說「哈囉」。

瞄到我手中的相機,更加興奮,你推我擠地搶鏡頭、做鬼臉、擺POSE……他們永遠是我的最佳模特兒。

還記得頭一回來喀什在老城區閒晃,當第一眼見到整頭整臉罩著深棕色面紗的維族婦女,整個人楞住了。夏天的喀什是酷熱的,她們如何能忍受著身軀日復一日被禁錮?

 

面紗掩蓋俏容顏

依《古蘭經》的說法:「結了婚的女人只是丈夫的財產,全身上下是不准給其他男人看到的,尤其是色瞇瞇的男人。」不過,接受這種說法,並且身體力行的,也只剩下老一輩恪守傳統的維族婆婆媽媽們了。年輕漂亮的維族姑娘們早已不興那套「三從四德」啦!

望著褐色面紗,如同窺探那不為人知的禁忌。其中隱藏多少秘密?多少壓抑的靈魂?層層的面紗下是怎樣出塵脫俗?又包裹了多少動人的臉龐?

悠悠歲月,似乎在那些傳統的維吾爾族婦女的身上停滯了。她們才是古城老街中最為神秘莫測的,更是一本本厚重又讓人讀不透的《古蘭經》。

 

維族府上樂作客

有幾次被熱情的維吾爾小女娃拉著到家中做客,不怕我是壞人嗎?看來是我多慮了。一腳跨入虛掩的大門,一棟土木結構的樓房橫在面前,室外木雕彩繪的廊柱,與室內伊斯蘭風的客廳相呼應。屋裡屋外打掃得一塵不染,是維族婦女愛整潔的寫照。

這裡家家戶戶都有個不大的庭院,栽種著葡萄、桑樹、無花果,和各種叫不出名堂的花卉,看樣子「拈花惹草」是多情維族的本性?一笑。

此時正值黃昏,灶上燉煮著香噴噴的抓飯,女主人熱情留我共享。這……怎好再叨擾?

厚顏,卻造就了一段又一段段難忘的回憶,踩過午後寧靜的老街,我不是歸人,只是過客……

 

 

職人街的維吾爾生活味

 

踏入短短不到一千公尺的職人街,

放眼望去,少說也匯聚了上百家的手工作坊。

維族古老手工藝術,在這兒世代傳承著,

就如同一座活生生的維吾爾民俗博物館。

 

美妙樂音揭序幕

安靜了一夜的吾斯塘博依街道,由彈著「都塔爾」( 維吾爾族樂器,外形像個長柄的大水瓢,由共鳴箱、琴頭、琴桿、弦軸、琴馬和琴弦等部分組成)的樂師,拉起了嘹亮的〈木卡姆〉樂曲作為開場。

被冷落了一夜的坑,再度點燃了熊熊的炭火,烤出香脆可口的包子和(一種起源於波斯的發酵麵餅,現流行於中亞和南亞);烤肉串的槽內冒出一股嗆鼻的濃煙,維族小夥子動作誇張地吆喝著,只為能多賣出幾串香噴噴的烤羊肉串。叮叮咚咚的聲響,是銅器舖子裡傳出的敲打聲,正式宣布開始一天的活兒了……

這就是艾提尕爾清真寺附近「職人街」的清晨,在各種美妙的聲音中展開了一天的序曲。

 

職業手工一條街

「職人街」的全名為「職業手工一條街」,這響亮的名字是最近幾年被喊出來的,據說還是咱們台灣人給取的名兒呢。它的本名「吾斯塘博依街」,反倒是快被世人遺忘了。

這條街早已成為中外觀光客的寵兒,有人說走一趟職人街,就等於看了一部維吾爾族的民俗風情史。

拐入人聲鼎沸的職人街,第一個遇到的是賣涼水的小販,只見他前頭的櫃子上,疊羅漢似地架了上下兩層的玻璃啤酒杯,內裝的也不知是茶還是果汁?

櫃子後頭有兩根長短高低不一的藍色塑膠管子,不停地噴出有色涼水,穿著粉紅POLO衫的維族青年正拿著杯子接。雖說我的別號中有「大膽」兩字,但是看這不知名的飲品衛生堪虞,實在是不敢造次,還是免了吧!否則一杯下肚,怕是要掃興地急著找廁所,壞了繼續玩的雅興。

 

手作銅器最吸睛

踏入短短不到一千公尺的職人街,放眼望去,少說也匯聚了上百家的手工作坊。維族古老手工藝術在這兒世代傳承著,就如同一座活生生的維吾爾民俗博物館。

敲敲打打的鏗鏘聲吸引了旅人目光。只見老師傅正在搞定一個老式鎖頭,可愛的他並不在意顧客光臨與否,也不在乎是否已成為旅人鏡頭下獵取的人物之一,只是埋頭苦幹著自己的手中活兒,專注神情令人動容。

維吾爾人愛用手工銅器的歷史悠遠流長,特別是紅銅器皿向來是出了名的,至今仍然用最古老最傳統的方式,製作各種款式的銅器,老師傅毫不保留地將最精湛的手藝傳承下來。

陳列於架上的各色銅器圖案何止精美,件件都是獨一無二的精品。厲害的師傅們將所有的圖檔存在腦中,雕刻時完全不必打草稿,就能夠行雲流水般地刻出充滿邊疆風情的圖案。

美麗象徵金牙

走在職人街頭,只要留點心思,會發現牙科診所多到驚人。站在診所門口往裡張望,老舊的設備充滿了「懷舊風」,那是小時牙科診所的風貌,只怕躺上診療椅還會吱嘎做響。

難道維族人天生牙齒不好?還是懶得刷牙,都被蛀蟲吃光光?都不是啦!

維吾爾族的觀念很有趣,認為有錢人的表現方式之一,是在女性虎牙上鑲嵌黃金。

一個微笑,就能露出金光閃閃的牙齒,固然貴氣,但是,我想到每回被迫去找牙醫報到,兩腿就不斷地打哆嗦;維族的女性把牙齒磨小,再戴上黃金套子,不疼嗎?不得不敬佩她們勇氣十足。

我只能說不同的民族,審美觀也大異情趣呀。

自製捲菸名莫合

路旁蹲著一位白鬍鬚的維族老先生,面前放著一個籃子,裡頭放了滿滿的乾草,全都剪成一小截一小截的散著賣,旁邊另有分裝成一小袋一小袋的,還附帶賣火柴和一疊疊粗糙的紙片。

毫不起眼的東西,卻引起我極大的興趣,這不像是給羊兒吃的草,因為就算把整個竹籃子內的乾草都給牠獨食,這點分量恐怕塞牙縫都不夠。

那麼這些乾草又有啥做用?原來這是維族男性抽的傳統菸草,正式名稱為「莫合菸」,一疊疊粗糙的紙片是拿來捲菸草的。
其實更好的捲菸紙是維族報紙,裁成適當大小,放入曬乾菸草,捲成長條,邊兒上用舌頭一舔,口水權充膠水,將兩端多餘的紙咬掉,一端再舔一下,用舌頭抿成扁平狀,不用濾嘴,就這樣抽將起來。

四周的維族男性都蹲著抽菸,請教箇中原因,他們回得妙:「這樣抽才夠味兒。」

熱情的他們現場教學,這門功夫還真不是普通的難學,捲了半天才捲成一根,為了不辜負他們期待的眼神,帥氣地深吸一口,嗆得鼻涕眼淚狂飆。

隱身店舖的行家

維族不分男女都是能歌擅舞的高手,而純手工製作的樂器,應該算是他們對音樂表達的最高敬意了。

職人街上的樂器行不多,前前後後加起來也不過是兩三家,裡面擺放著十幾種大大小小的樂器,全部純手工。老闆特別說明用不同的木頭做出來的樂器,彈奏出來的聲音也不同。

先不論音色,單看外觀,細膩的手工,每件都表現出藝術的極致。外形像一個長柄大木瓢的叫做「都塔爾」,是維族唯一的手指彈弦樂器,也是最佳的伴奏樂器。

「熱瓦普」是最普及化的樂器,正面的樣子很可愛,大大的肚子上頭長了兩隻羊角。長得像冬瓜的叫「冬不拉」。無論哪種樂器,巧手的工匠都會在琴身上,用牛角片或骨片鑲嵌出各種美麗的紋路,流露出濃濃的維族特色。

經營樂器行的老闆,才真正是隱姓埋名的音樂家,往往是為了繼承與延續祖傳的工藝,才在此經營店舖。我想比起招呼客人拉攏生意,他們更沉醉於自己悠揚的琴聲中吧。

 

製工具巧而精

維族人的手工藝是出了名的精巧,無論是用銅、鐵、木……任何材質製作出的工藝品,細緻與精良是無庸置疑。經由巧手打造出來的許多工具,都是在地人專用的,也只有他們才明瞭真正的用途。

一家店舖前放了張桌子,上頭擺滿了看不懂的玩意兒,如男性手掌般大小。此物有二種造型:一種是小碎花布纏身,上插有雞毛;一種全是木頭打造,二者底部均插滿小鋼針。邪惡的我首先想到的是逼供的刑具,不然就是新型狼牙棒,或是給小動物用的小型滾釘板?

呵呵,都不是。這是打的工具,當桿成型後,在上面刻印出圖案所使用的。除了增加本身的美觀,這些小孔還有透氣功能,可加快烤熟的速度。

至於後排擺放的不是花帽,而是為了將做好鋪放其上,托入坑貼於坑壁內,避免手直接接觸造成燙傷。多貼心的設計呀!

 

專用器具限嬰童

接著經過一家木工作坊門前,高高低低地吊著老闆的各種傑作,能分辨出用途的只有桿麵棍和陀螺。

其中二件寶貝實在猜不透用途,年輕的老闆熱心告知這是「漢族人抽菸的缸子、維族人巴郎子球球的房子」。啥?我怎是越聽越不明白。

再深入討教,才瞭解這種玩意兒因為外形像極了菸斗,才被笑虧為是「漢族人抽菸的缸子」(缸子=菸斗),實際上是維族嬰孩的導尿管,所以才叫它「維族人巴郎子球球的房子」(註:「巴郎子」是指維族小男孩)。

有趣的是這還男女有別哩!像菸斗型者是男嬰專用,另一款則是女嬰用的。老闆用兩種木質來供應不同需求的媽媽,分別是白楊木和核桃木,老闆說核桃木因密度高,自然比較優。揀選了核桃木做的男女生用品各一款,打算留做紀念,他年與人共話喀什。

(本文摘自作者即將出版《不走尋常路,玩出新疆味:與15年新疆旅遊達人一起邊境探險》一書,墨刻出版)

 

【刊登於人間福報2012(101)07月21

 

 

《不走尋常路,玩出新疆味》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549051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firefoxm&aid=6661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