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3/30 13:34:56瀏覽10882|回應0|推薦20 | |
「不到喀什,等於沒到過新疆。到了喀什不逛巴扎,等於沒到過喀什。」
走入新疆歷史的活化石 「巴扎」到底是啥?正確發音為:Bazar,在中國來說就是「趕墟」、「市集」或「趕集」,是老一輩的中國人已領略過的樂趣。 要提到喀什的巴扎,一定要先說說它顯赫的家世背景,當走入這座中亞首區一指的巴扎,如同走在《一千零一夜》的故事中。沒錯,她可是深藏於中國最西邊的城市喀什裡。喀什是真正的邊城,東臨塔克拉瑪干沙漠,南抵喀喇昆侖山脈,西枕帕米爾高原,北倚天山山脈。這裡是絲綢之路中國段內南、北兩道在西端的總匯點。 自西漢在新疆設西域都護府起,正式將西域納入中國版圖時,喀什就已是舉足輕重的重要城池。直至明代海運大開之前,疏勒城(今稱「喀什」)就既是中西交通的咽喉和樞紐,也是中國西疆最早的國際市場和門戶之地,其歷史地位並不亞於今日世界上許多著名的國際商埠。 我們可以想見,當時的喀什車水馬龍,行旅商賈來來往往,中西貨品堆積如山,各國的語言在市集上喧囂著、討價還價著。中國的絲織品是搶手貨,其次是月氏細氈、大秦(古羅馬)琉璃、安息(今伊朗)香料、罽賓(今喀什米爾)麻布、大宛(在今中亞烏孜別克斯坦)駿馬、于闐(今和田)玉石,以及與龜茲(今庫車)鐵器……等等。 這種繁華熱鬧場景的形成,正因為它地處總長7000多公里的「絲綢之路」的要衝。即使在今日絲路也算是一段不輕鬆的行程,試想古代的商旅,要走一趟是多麼地艱辛多麼地不易。但為何各國的商品仍然還是成年累月、浩浩蕩蕩地湧入歐洲和中國市場?其中的奧妙就在於絲路沿途有許多商品集散地和中轉站,而在中國境內最理想的,非當時的疏勒城莫屬。正因其佔盡地理優勢,連帶使得巴扎不斷地成長茁壯,而有了今日的盛名。 萬種的異域風情 在喀什最早起床的人,應該是進城趕巴扎的農夫和牧民們,他們還等不及天亮就從家中駕著小毛驢車趕路,前往傳說中的神秘市集「巴扎」,只見他們揚著小皮鞭,口中吆喝著「ㄅㄛ~~ㄒㄩ~~」(維吾爾族語,意為「借過」),輪子碾過之處,只見塵土在晨曦中飛揚,一向悠閒的維吾爾族,也只有在此時,才能看到他們行色匆匆! 另一群早起的人們,就是我們這些好奇的旅人啦。早在來新疆前,就探聽到喀什有個大大有名的「巴札」。驢友們(即「背包客」)更是一致推薦周日的巴扎那才是真正傳統熱鬧的「巴扎日」,也是南北貨最齊全最完整的「大巴扎」。甚至還有牛、羊、馬、驢、騾……等牲口交易,更是不容錯過。 其歷史早在2000多年前就展開了的巴扎,位於喀什市東北角的吐曼河東岸,占地面積約400畝,這個「絲綢之路」上的商品集散地,不僅是新疆境內最大的農貿市集,據稱這裡也是全中亞最大的集市,有著「中亞的物資博覽會」的美名。 近年中國在國際地位上日益受到矚目,加上「古絲綢之路」又重新受到關懷,成為旅遊者心中一種夢幻的顯學,使得喀什的巴扎更加活躍起來。尤其是星期天的巴扎,幾乎所有中亞地區的少數民族,和在地的維族商旅與農夫牧人們,都會絡繹不絕地趕來這裡交易,自然也吸引起觀光客的注目,而加入這場盛宴,成為一個充滿濃郁異國風情色彩的亮點。 大門外邊的事兒 這全中亞最大的巴扎,以波斯語言來解釋,它是指「大門外邊的事」。這是句十分貼切的指出了巴扎的面貌,這種趕集活動的確是在家門外邊的事呀。 巴扎裡依照貨物種類劃分為數區,並依順時鐘方向排列。這裡販賣的貨品應有盡有樣樣齊備,除了各種當地的土特產品、手工藝品、生產器具、日用百貨、蔬菜瓜果之外;我們難得見的各類花帽、維族樂器、新疆小刀、各色乾果、中亞香料,以及活生生的駱駝牛羊馬驢牲口,佔巴扎買賣的大宗;更有來自美國、日本、印度、土耳其、巴基斯坦、香港等地的舶來品。在我們眼中『不正常』的稀奇古怪玩意兒,您能想到的,您想像不到的,這裡統統有得買。 巴扎人山人海、萬頭鑽動,那種成千上萬的人一同趕集,可謂熱鬧非凡。其盛況和台灣的百貨公司週年慶相比,那可是有過之而無不及,一點都不遜色哩。在這兒叫賣聲、各種語言的討價聲、趕小毛驢聲、車輛喇叭聲,混合成一首首特殊的交響樂章。常使第一回來巴扎拜訪的人們,伸長了脖,張大了嘴,瞪大了眼,完全是一付鄉巴佬的呆相。呵呵! 水果乾果任君嘗 當您一踏入巴扎,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座巍峨的宮殿式建築物,高聳的的塔尖,頂著瑰麗的朝霞,發散出強烈的伊斯蘭風。大門前是一條綿延數公里的大道,來自四面八方來的維族人,井然有序地在此出售自己生產的東西。 「吐魯番的葡萄哈密的瓜,庫爾勒的香梨人人誇,葉城的石榴頂呱呱。」 一語道盡了新疆何以能擁有「瓜果之鄉」的美名。所以當您擠入水泄不通、人海如潮的巴扎,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一整條賣水果的巴扎,有:豔如紅寶的石榴、香甜膩人的無花果、王母娘娘的蟠桃、庫爾勒的香梨、哈密的甜瓜、吐魯番的馬奶子葡萄、還有不知名的各式水果……,讓人看的是口水狂流。 不小心拐個彎,就能瞧見乾果一條街啦!新疆因氣候的優勢,盛產的各類乾果,薄皮核桃、各色杏乾、酸棗、無花果乾……等,最龐大的家族應屬各種葡萄乾啦。 其中最最特殊的是「巴丹杏」(是音譯,亦有人稱「巴丹姆」或「巴丹木」),據說巴旦杏能治心臟病,它價格不菲,是很『貴族』的乾果。好的巴旦杏皮很薄,炒熟後的味道很讚,吃起來香脆可口停不下來,小心吃多了可是會上火的。 乾果街的維族老闆們最可愛,只要有一位客人出現,就爭相喊叫著:「過來看一看嘛!好吃的東西在這裡!」誇大的手勢,配上他們維族腔調的普通話,令人莞爾。逛此街最大的好處是,可以隨意試吃,不買沒關係,就怕吃太撐啦。 屎尿齊飛的牲口巴扎 喀什的牲口巴扎僅在周日才有機會一睹其真面目,如果您想走進牲口巴扎看開開眼界,請記得一件要事,千萬別嫌『骯髒』和『異香』。這話怎麼講?只因這裡的畜牲們吃喝拉尿完全不選時間與地點,高興吃就吃,想解放就解放。這使我想起老一輩的說過『直腸子驢,上頭進了下頭出』,呵呵,套在此處還滿貼切地。 所以,別靠牠們太近,小心尿水濺溼衣裳,讓您趕流行抹上最原始、最天然、最獨一無二的『香水』,我想這就是『香妃』身上有異香的由來吧!呵呵,因為身處『胡』地,故而『胡』解一番。(PS香妃身上的異香是「沙棗花香」。) 另外還得隨時注意腳下,以免一個不留神,一腳踩進一坨大糞堆中,拔也拔不起來,好不容易『脫離』困境,低頭一瞧,喝!好嘛,鞋子還在糞堆中。 牲口巴扎內最多的是羊咩咩,第二多的是驢子,排名第三的是馬兒,人類在此算是稀有動物。但是這些溫馴的草食性動物,命運是操控在我們人類手上。只見牲口巴扎內買賣雙方先用力握手,互拍對方肩膀,釋放出友好的訊息再談生意,首先由賣家摳摳買家的手掌心報價,接著由買家回摳賣家手掌心來還價,雙方你來我往一番廝殺好不激烈,成交後又是一片祥和,可憐的牲口們還不知情主人換人做啦! 其中羊兒是最聽話的,主人們把牠們頭對頭地綁在一起排排站,居然也都乖乖地動也不動。尤其是主人幫他們修剪羊毛時,更是乖巧可『羊』地躺著,任憑主人們的大剪刀在牠們身上遊走。 初來牲口巴扎的朋友千萬記得,沒事別隨便走到馬兒的臀部附近,馬兒膽子小對陌生人接近牠後方會沒安全感,通常就會來一記馬後踢,不幸被踢中肯定肋骨斷為好幾節。 磨刀霍霍向鐵皮 新疆的刀在全中國可是出了名的,既然來到此處,自是不容錯過逛逛賣小刀的巴扎。 細分新疆的刀共有四大名刀,分別為:伊犁沙木薩克折刀、英吉沙工藝小刀、焉耆陳正套刀,以及莎車買買提折刀。這四種名刀中又以英吉沙出產的首區一指,聞名海內外。喀什離盛產小刀的英吉沙不遠,所以巴扎上自然有專賣英吉沙小刀的。 英吉沙小刀是以原産地英吉沙縣而命名的,已有400多年的生産歷史,約有40多種花色,是維吾爾族的傳統手工藝品。維吾爾族男子有佩戴小刀的習慣,身邊能有一把華麗別致的小刀,據說可增添男性的魅力呢。 別瞧不起這把小小的刀,做工可是十分考究的。英吉沙的小刀多數爲彎刀,刀身光滑如緞,刀刃鋒利似能吹毛斷髮。刀柄有木質的、角質的、銅質的、銀質的,非常講究。柄上刻有色彩強烈、民族風格鮮明的紋飾圖案,並鑲嵌上人造寶珠、金屬絲、珠貝來點綴。最後再配上純手工的皮革刀鞘,煞是好看,令人愛不釋手。 小刀固然吸引遊人,賣刀的維族老板更是搏命演出,他們常常裝出一付兇神惡煞的模樣,拿著刀對著鐵皮或鐵棍之類的一頓亂揮亂砍,不用怕,他只是要秀給你看看,他的刀品質有多麼好,有多麼的鋒利而已。 英吉沙小刀造型別緻,製作精巧,既實用又有藝術欣賞價值,是頗具特色的旅遊紀念品。但是在中國,小刀是不准帶上飛機的,就算放入大行李箱託運也不成。照照相片留個紀念就好,千萬別試著闖關,只會徒勞無功的。 又粗又濃的『一字眉』 喀什巴扎的貨物種類多到不像話,每次去都是逛的暈頭轉向、眼花撩亂。 有一回兒正在找路時,遠遠望見三個維吾爾族小女孩,手裡拿著類似菠菜的植物叫賣。美麗的小女娃們臉上說不出的詭異,走近仔細端詳,瞧了半天才發現問題所在,原來她們的眉毛又粗又濃,且兩條長在一起,連眉心也長了眉毛,成了道地的『一字眉』。再細瞧,才清楚這是劃上去的。 原來她們叫賣的植物,維語叫「奧斯曼」,奧斯曼長相平凡,是隨處可見的野生植物,據維族小女娃表示,將奧斯曼說搗碎成汁,塗在眉毛上,有助眉毛增生。普通話稱它為「板藍」或「松藍」,在雲貴一帶少數民族多用來染布,到了新疆,卻成了增長眉毛的聖品。 走在喀什的街道上,只要夠細心,您會發現四周維吾爾族婦女特別喜歡濃眉,她們從小就懂得利用奧斯曼培養出一道又濃又粗的『一字眉』,來增添她們眉目傳情的功力。 商人腦筋動得快,將奧斯曼提煉成眉筆,大量販售,頗受眉毛稀疏者的歡迎,近年來更推出洗髮精等系列產品,造福童山濯濯的朋友呢。 永遠喝不夠的『撒狼兒豆可』 新疆的天氣乾燥,太陽毒辣,走久了嗓子眼兒都能噴火了。台灣的夏天與之相比,那可是小巫見大巫。在逛巴扎時,最怕的就是渴與熱,不過甭擔心,體貼的小販早就為您想到啦,只要您眼尖就可發現一路上都有賣一種維族自製的「新疆酸奶刨冰」。 這種「新疆酸奶刨冰」,維語發音要唸『撒狼兒豆可』,小販在路邊搭起一個小棚子,放幾張椅子,一個小攤子當中擺,就可以做買賣啦。當地人走累時,一頭鑽入棚內避暑,順便來一碗『撒狼兒豆可』,頓時暑氣全消。 入鄉隨俗是一定要的,到了喀什的巴扎自然要學本地人,坐進棚內點上一碗『撒狼兒豆可』消暑解熱。只見小販取一只塑料碗,對著一大塊天然的冰塊,拿鐵叉刨下一些碎冰,再用小木杓從一大鋁盆中挖幾杓自製的純酸奶,最後拿起裝有純正蜂蜜的玻璃瓶,向碗中灑了些,用小木杓將三者調勻,就成了天下最每味的「新疆酸奶刨冰」。他們的動作輕巧熟稔,每做一份就像是演出了一場優美的表演秀。 喝『撒狼兒豆可』這玩意兒是會上癮的,一碗接一碗,似乎永遠喝不夠。遠在1998年第一次與它接觸時,就被迷惑住啦!自此只要去喀什,一定要去喝上幾碗,否則若有所失。貪喝如我,現場喝二碗不滿足,還將水壺內的水倒掉,灌滿『撒狼兒豆可』,才心甘情願地離開,由此可見這玩意兒是多讓我瘋狂啦!
新疆的太陽很勤勞,非等到晚上十點半之後才肯下班回家,此時趕巴扎和逛巴扎的人們開始收拾東西,各自四散歸去,數不清的毛驢車首尾相連,夕陽霞光映照在歸途的人們和動物們的身上,鋪出一片金黃。 在永遠逛不夠的巴扎內,不知不覺地就消磨了一天,望著手裡數不清的戰利品,自嘲皮夾內的人民幣不自覺地流到滿面笑容的維族小販兜兒裡。 這個自2000多年前就有了以貨易貨的巴扎,能延續至今依然不衰,一再顯示著它獨特誘人的無窮魅力。它彷彿有種無形的力量,凝聚為綠洲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份。 這個讓人驚喜連連的大寶庫,每個角落都能發掘稀奇古怪的玩意兒,每處都會發生一場美麗的邂逅。在新疆似乎只有巴扎最具有那濃郁的異域風情,亦只有巴扎最能表現邊疆少數民族那種自在粗獷豪邁的個性吧! 【刊登於2011.(100).03.26.(六) 人間福報】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