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品德的資優生?!
2006/05/21 12:10:40瀏覽1839|回應14|推薦22

對於天生某方面有顯露出特殊優異的能力或表現,我們經常會將這類的人稱為資質優良,簡稱為「資優」。口語化一些,可以稱為「天才」。

曾經耳聞的是「數學天才」、「物理天才」、「語文天才」、「音樂天才」、「美術天才」…,這類自然、科學、語文學科或藝術學科方面的「天才」顯然是「天生如此良質美才」,並非後天培養出來。

一般人如果透過後天的培養訓練,某方面的能力也會因而增強到某種程度,但是發展的高度最後是不如天才的。這類經過培訓的人,可以稱為「績優」。

至於品德的天才,我的印象裡,大概只有「舜」了!(也許是我見識淺薄,不知還有多少這樣的人)他生在一個完全糟糕的家庭,竟然可以保有超乎一般常人的操守修養,於是被人傳頌,最後感動了堯,而將皇位禪讓給他。這種出污泥而不染的品德修養,是天生如此的,因為沒有人教給他,這不算是天才嗎?但是這方面的人,好像比那些學、術科天才還要少見。

可惜的是,我們對於品德的培養與訓練,針對一般程度的人,不管怎麼培訓,好像也達不到績優的程度,最多只能說是「及格」而已。

為了在這個現實競爭的社會生存,卡很好的位置,擁有好名聲、好地位、好有錢…,我們大人就將學科、術科的培養與訓練提升難度與廣度,給孩子不停的磨練(已經不算是訓練了),甚至還要篩選與分級、太差的就淪為淘汰品。這些被剔除到最後排名的孩子,心靈已受到否定的打擊,還要被大人(家人、鄰居、親戚、校長、主任、組長、老師…)給貼上「朽木不可雕」的標籤。至於好的,就有一連串似乎永不終止的評價與比賽,不停地為了這些比較去耗盡心思體力,開始也不愛自己擅長的科目。

多麼辛苦的歷程啊!將人做了這些分類以後,目的是為了讓每個孩子將來長大去到屬於他能力讓該他去的位置,卻讓這群孩子的人性給扭曲了…。自詡優秀的,急功近利、眼高一切、不屑(也不擅)與人溝通;自認笨拙不如別人的,就算自己尚有一些不錯的能力,也不想再使用它們,掩藏起來,終究失去這些能力,習慣否定自己,甚至封閉自己。

有人認為天才不足夠多,於是用培養的去造就一群績優人才,而培養的方式是踩死多少可能表現平庸,但是卻是佔了社會多數而穩定的力量。這個代價太大了吧?

人類的社會,究竟需要多少個學、術科的天才?這個社會對於文明科技進步的需求似乎遠大於人性提升的需求,我們今天要是少一些學科、術科的資優生,會影響多少呢?有人覺得會影響國家的國力,因為別國正在努力的生產資優生,我們如果沒有努力,就會輸給別人;我們輸了,就會民不聊生、民生凋蔽、文明退步、國力傾頹、亡國滅種…

人人都聽過「教育是百年大計」,可是有人可以料想得到百年之後的社會嗎?人性的傾頹,大概真的需要百年來恢復…,摧毀國力這種東西,好像不需百年就會完蛋…,那…怎麼辦呢?陷入了矛盾之中了?

一個處處能見到人性良善高尚一面的社會,它會不文明不進步嗎?但是反之,一個文明疾速進步的社會,人性卻罕見良善之面,那樣的社會會文明多久?進步多久?一百年嗎?別忘了文明科技的進步神速,是將地球的良好環境給賠了進去的。醫療的進步,不能防止新的疾病的發生,人們打開了科技知識的潘朵拉盒子,享受著它帶來的好處,就好像跟巫婆要求變成人身的美人魚,要付出一輩子都不能說話的代價一般,更可怕的是,我們不知道要付出的代價有多大?有多少?

有些人可以因為困頓、充滿橫逆的環境中成長其人格,但是這樣的人並不多,我們若是習於以磨練來教育孩子,我們不知道大多數的孩子在廿、卅年後,究竟是否心懷感恩還是心懷怨恨與遺憾。而他們又會如何對待他們的下一代呢?

鄉下的孩子,雖然教育資源不如都會孩子,但是在鄉下的孩子所具有的純樸人性,可是都會孩子多所欠缺的,「老天對你關了某扇窗,祂就會打開另一扇門」,所以公不公平?不必太計較。隨著環境,調整對於孩子的教法與教材,才是大人應該要學習面對的事。

至於能力分班,如果將資優生的考試篩選全部怪罪給教育部,家長也太輕鬆、太沒責任感、眼光也太短淺了吧?教育部有錯,不過它不是太上皇,我們人民才是主體,想辦法先讓大多數人有共識,再去說服與影響立法院與教育部,現階段這樣比較可行,如果是指望一個「明君」來接任教育部長,然後一切都有希望了…,這樣好像比較不切實際,如同有人認為執政黨換了民進黨以後,國家就會長治久安、充滿希望…唉~~~。重點是:我們多數人對能力分班有共識了嗎?過去廿卅年的能力分班,是要死灰復燃,還是要因應將來,要有新的規劃?還是,這是一條死胡同,根本不要去想呢?社會大眾會不會仍然以科目成績定高下?評斷一個學生的程度好壞?可以跳過標籤化的心態,直接看到孩子的無限可能嗎?

問題仍有很多,個人覺得人性的提升還是需要放在教育孩子的第一位置。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finecyp&aid=281358

 回應文章 頁/共 2 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0kay kdd3
等級:5
留言加入好友
2006/07/07 01:58

品德上的培養勝過成績上

但往往以成績為標準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這六年以來,扁都唯一的政績就是摧毀咱台灣的國力!
2006/06/25 21:23

鄉下的孩子,雖然教育資源不如都會孩子,但是在鄉下的孩子所具有的純樸人性,恰為扁大律師向來最欠缺的特質。

還記得孔夫子說因材施教,過去廿卅年的能力分班絕對行不通!若是死灰復燃,那就該把現任的教育部高官通通撤職,替換成另一批有能力因應時代的趨勢所需而加以妥善重新規劃的專業人士執掌教育部。


夏子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讀經的孩子最資優
2006/05/26 01:35

如果我是教育部長  就大力推動讀經 

從幼稚園開始背弟子規  家長最好一起讀經  家長比孩子更需要再教育

經典中的教育德智體群美五育俱全  可以潛移默化人心以至於社會風氣 


煎餅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只是一個期望
2006/05/25 10:52

希望有人對於教育,能有應先教啥再教啥的先後次序正確認知,leepe您說的沒錯!管仲在管子.牧民篇嘗言:「倉稟實而民知禮節;衣食足而民知榮辱。」孔子亦嘗言:「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

管子的說法,是從一個執政者的角度來說,但對一個從事教育的工作者,則需要依照孔子的說法去安排教育內容的先後次序,教育工作者不能以管仲的角度來教育孩子。執政者才是應當先照顧好百姓的生活,百姓才有時間與意願去學禮教、守法治。

現在對孩子能產生教育能力與功能的不僅僅是學校而已,家庭、媒體、環境、網路對於孩子的德行教育影響佔了絕大部分,師長的言教與身教不再如過去一般,有很大的影響力。所以對於德行教育,我希望在學校的教育著重點,也能讓家庭、媒體、環境、網路去重視,如此,德行的教育才能比較發揮功能。

其實,個人所說的人性的提升,並不只是包含良好的禮節、言行的部分,還包含情緒、情感的正面提升、知識與人的相對關係定位…,一切人與外界人事物的對待,都是由人心的選擇與思考、意念、意識去決定的,如同混沌理論,開始的一點點不同(似乎無關善惡是非),會導致結果的極大差異(大善大惡大是大非因而誕生),如果不小心去面對,以為一開始這樣做沒什麼不對,結果卻演變成不想看到的樣子。誰也不希望結果不好啊!但是「千金難買早知道」。(別誤會,我沒有說資優教育應該如何,也沒有反對的意思,如果有反對,那只是反對負面的效應罷了!)

雖然無論如何,我們不可能完全預知未來,至少在當下要做決定時,可以多想一想,那…要想什麼呢?如果自己想不出要想什麼,不妨聽聽別人的想法,他們想到了什麼?參考看看,如果聽聞之後覺得認可,那就修改一下自己的作法或想法。(當然未必要全然照著對方的意思去做)

我並不是什麼領導者、舵手、先知,所做的只是一個野人獻曝、拋磚引玉的動作,如能引起各位先進的高見願意分享給大家或是指正我的偏見,如此,真是歡喜不盡了!


時和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看完時間與空間後的感想
2006/05/25 09:52
leepe現在終於懂了煎餅的意思?
品德也是評量學生的一個指標。品德、EQ、IQ、CQ、成績等均是。
煎餅說品德是人生最重要的指標,leepe 贊成。

leepe 原以為要用品德來做升學的評量指標,怪不得雞同鴨講,沒有交集。
事實上品德是無法評量的,是校長有品德?部長有?還是大法官有?

時和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煎餅您到底想說什麼?
2006/05/25 01:51

>>希望在這個「上行不德而下起效尤」的歪劣政治與社會風氣,

煎餅您到底想說什麼?要說校長?部長?大法官?還是‧‧?

這些和資優班聯招有關嗎?



時和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食廪充足而後知榮辱
2006/05/25 01:09

煎餅說的完全正確,品德最重要。品德的教導要靠身教,到學校也學不來,而是靠家庭及社會的薰陶。

做家長是希望孩子能有競爭力,能在社會上有尊嚴的生活。

我家中上國一的老大就讀最近的國中,這所國中的畢業生幾乎沒人能考上第一志願,因此附近小學有很多優秀的畢業生都轉戶籍到較遠的學區去讀國中。這情形和中部資優生聯招的背景是相同的,學校沒有好班,好學生不會來;好學生不會來,就無人能考上好學校,而形成死結。

誰苦?好學生最苦,得起大早就大老遠的通車上學。家長為何願意讓自己心肝寶貝大老遠的通車上學,還不是為了未來的競爭力著想。競爭力和品德扯不上關係。



煎餅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我的答案…有錯請指正
2006/05/24 22:49

提升人性良善為第一、保有身體健康為第二、博學求知游藝為第三。

孔子在《論語‧學而篇》中說:「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意思是說,人生中最重要的事,莫過於侍奉父母至孝, 與兄弟友愛,守信用,並且廣泛的愛眾人(我覺得更好的是能愛護眾生、愛惜環境),親近仁道,這些全都做了,再來做學問吧!

所求之學有其先後。孔子以四科施教,德行,言語,政事,文學。首為德育,先正其心也。後為文學,游於藝也。

某單獨學科需不需要依照能力分別學習?需要。
需不需要將天才的孩子集中教育?可以,但留些時間讓他們也可以與一般孩子學習生活相處。
需不需要將績優的孩子集中教育?可以,但別強用補習的方法硬是讓孩子不情願地擠進績優(也不要用騙的方式)。
需不需要給予弱勢的孩子更多的輔助教育資源與幫助?需要,但請別用上民幫助下民的心態、或者是同情的眼光刺傷他們。
所有人(包含家長、老師、社會大眾…)需不需要拿掉不良的標籤眼鏡,將「成功」的認定給多元化、多層次化?非常需要,「行行出狀元」,不要認定只有讀書才是高(讀書:乖乖念課本作題目、會考試、分數高的唸書與考試機器)。

不勞而獲?當然不好。但是「勞」有分:勞心、勞力、花時間、佔空間四種元素,這四種元素的排列組合,共有16種可能(還是包含了不勞而獲,因為還是有這種可能,不過要看是什麼事)。

我這篇「品德的資優生」,只是一個小小的個人想法,希望在這個「上行不德而下起效尤」的歪劣政治與社會風氣,加上「只愛醜聞&緋聞,只看裸體&屍體,還錯用成語」的腥羶嗜血媒體的推波助瀾,以及教育部帶頭的教改政策只為政治(不只是為某單一政黨;也為某單一政治或教育的意識型態)服務怪象,再加上經濟衰退使人們生活愈見資源艱困與不利的競爭,感到十分的失望與憂心之餘,冀望於道德人性的重新深耕建立,可以在下一代的教育裡多一些這個元素。

「人性」是很奇妙的東西,有善的部分,也有惡的部分,若想「隱惡揚善」,你必須多給它關注、關心、照料,否則,你別指望它為你服務。而它要是出了問題,那麼擁有愈多的學歷與知識,反而會有愈大的禍害…那…我寧可不要有知識。

我不支持完全快樂的學習,事實上「如何在困苦、困頓中學習」也是該學習的事。當然人生有捨有得,但是,如果你幫孩子做了過多的決定與選擇,孩子將來不僅不會感謝你,還會怪你!


時和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哪有不勞而獲的
2006/05/24 15:43

我只敢說希望學子將來都能找到理想的工作。

而受氣包真的很勇敢的說出了:哪有不勞而獲的。

佩服受氣包的勇氣。



時季常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你的答案是什麼?
2006/05/24 12:19

叫大家不必注重智育了?教學校不必認真辦學,功課隨便教?不必出作業,不要考試?這樣天下就太平了,再也沒有人因為讀不好書,而被淘汰。以後升學,大家抽籤,讓老天爺決定讀那一所學校,而和個人的努力與資質無關。這樣是不是大家不必再抱怨了?


作者:受氣包 <好男好女自強之家> 董事長兼工友
https://city.udn.com/2192
頁/共 2 頁  回應文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