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課本之外,還有很多的書可以看的
2006/07/07 01:30:29瀏覽589|回應1|推薦9
鼓勵科普 楊振寧:學生不能只上幾門課

【記者張錦弘/台北報導】

諾貝爾獎得主楊振寧昨天指出,21世紀的科學變得更複雜、多元,頂尖大學的最好學生,只上了幾門課,已無法掌握科學全貌,科學普及化變得更重要,已有大學設立「科普」的專門學科。

楊振寧昨天應邀頒發吳大猷科普獎,並專題演講「21世紀的科學發展」。

他回憶,吳大猷是他的恩師,他的量子力學就從吳大猷那兒學會的。當年他就讀西南聯大研究所時,老師教得很好,他上了幾門物理課,就能相當掌握物理學全貌。

不過,從事尖端科學幾十年來,楊振寧深深感受,21世紀的科學發展已完全改觀,各種技術改革大大提升生產力及財富,對社會的影響也更全面。他舉例,1944年,美國成功發展原子彈,在還未公布前,當時的科學顧問布希寫了一分報告給總統,探討政府以後應如何因應日新月異的科學發展,開啟政府極端重視科學的第一砲。

他指出,當今科學的最前線,複雜、多變,不同領域交叉出來的學科層出不窮,任何一所最好大學的最好學生,光念好學校開出的幾門課,絕對無法窺見科學全貌,政府應了解這個趨勢,擬出對應的大學教育政策,社會大眾對科技發展,也應有更正確的認識。

楊振寧說,五、六十年前,尚無科學普及的專門學問,如今已有大學設立「科普」學科,讓更多民眾了解當今科學的面貌及影響力,攸關社會發展,我們應該鼓勵更多人撰寫科普著作及舉辦科普獎,對社會必有長遠正面影響。

【2006/07/06 聯合報】

...............................................................

想要適應現代生活,能顧及環保與人性對科技的依賴,就必須接觸與認識科學的基礎知識,怎麼認識,光是學校的課本是不足夠的,所以在學齡時期的孩子,為了往後著想,需要多多接觸科普的書籍,不光是為了培養科學家,也是為了適應未來的科技生活。各位想想,我們遞增的年紀與周遭的生活科技用品的進步,不是一種很快的指數方式變遷嗎?文學、科學、藝術都是身為一個人必須接觸與認識的東西,不管念的是理組、文組還是高職、專科、科技大學,最好能不要排斥的多方接觸,才能培養健全的人格。

將來才不會變成人事無知的專家狗,或是不能獨自生活於現代科技的摩登古文人,或者是缺了人文情懷的畫匠、工匠、樂師。

當然,已經畢業,離開學生生活的人,也應該定期給自己一些心靈、知識的成長糧食,去買些書來看看,最好是以前很少接觸的,這樣,也比較能開闊自己的視野與思考方式。少給自己太多藉口,推辭說被升學主義與學校老師教壞了唸書的胃口,從此能不碰書就不碰書,那還真是可惜得很哪!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finecyp&aid=341610

 回應文章

0kay kdd3
等級:5
留言加入好友
路過
2006/07/07 01:56

少給自己太多藉口,推辭說被升學主義與學校老師教壞了唸書的胃口,從此能不碰書就不碰書

每個人總會有些理由對自己的行為辯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