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7/08/10 16:24:18瀏覽851|回應3|推薦16 | |
經過媒體的炒作,18分上大學已經大大刺激到社會、教育、政治的神經,教育部喊的退場機制應該會更有具體的措施出來。 也許吧!教育部用心良苦,打算用砸爛大學教育品質,來換取社會百業對於社會新鮮人的提供工作機會趨向均等,不再有名校迷思,可以比較務實的以筆試以外的、不用考試分數決定一切的心態進用社會新鮮人,果真能改變企業界的名校迷思觀點,也是國家、社會、父母、學生之幸。 這或許是全民的意志作用下,得到的混沌效應結果吧! 台灣地小人稠,沒有特別多的物產資源,只有人很多,所以需要將大多數的人藉由教育訓練到堪用的程度。不能多求有多麼好的、多的創意人才,只求能保住現有的競爭力、生產力。以至於父母期望子女都能達到人中人的水準,不要在子女成年後還要為他們的養活自己能力而擔心。這個人中人的水準,不是最高的要求,但是如果所有父母皆如此的話,這個水準的達成就會很競爭了! 同樣要歸因於地小人稠,台灣作啥事情都很容易一窩蜂,買環保包、吃蛋塔、看星光大道、應徵清潔隊員、應徵國營事業員工... 我們連冒險的嘗試勇氣都沒有,又如何要求有創意的想法呢?多元只是會淪為口號而已。 教育環境與求職環境充滿這樣的一窩蜂、不輸人的氛圍,家長關心的是必然是小孩的成績、就讀學校的升學率,為了爭取學生入學的學校與老師又怎麼不會為分數和考上多少公立大學的人數比例去計較呢?如果有哪個學校或老師堅持理想,一定就會遇到劣幣逐良幣,或者準備以很大的財力或精力去頂住這樣的逆境。(能頂多久呢?) 也許真的,台灣的教育要改到變好,可能就是要大家(包含各人的子女)一起承擔這樣的苦痛,才能大破大立吧! 前天去和各校的自然科老師以及自然科學相關科系的教授在劍潭的談話,大家正為了98課綱、授課時數,各吐苦水,大表不滿,順便說一說各人的對課綱的看法與建議,又為了高中共同必修科目與學分數的部份爭執,有老師認為課綱的關鍵在於時數,也有人認為關鍵在於升學考試的方式,我卻覺得關鍵在於我們處在台灣這樣的一窩蜂環境! |
|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