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轉載 日本諾獎第一人湯川秀樹:“知魚樂”的科學家
2013/04/11 09:50:14瀏覽228|回應0|推薦5

 

湯川秀樹

http://scitech.people.com.cn/n/2013/0219/c1007-20522508.html
日本諾獎第一人湯川秀樹:知魚樂的科學家

   2013年02月1907:3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莊子·秋水》中有一個故事: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莊子曰:儵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日本科學家湯川秀樹寫道:在一次關於基本粒子的國際會議上,他為外國來的物理學家們用英語講述這一問答,大家都頗感興趣,似乎都在暗自揣摩,自己更像莊子呢,還是更像惠子。

  湯川秀樹1949年以介子學說獲諾貝爾物理學獎,是日本獲諾貝爾獎第一人。

  大科學家往往有不同尋常的情懷,書寫出獨具色彩的篇章,比如愛因斯坦的《悼念瑪麗·居裏》、楊振寧寫的《鄧稼先》,這些文章並非深奧的科學論文,而是深入淺出的小文章,既有文史大家的人文關懷,又有科學家的高遠視野。

  湯川先生寫過不少這類文章,深邃而樸素。這兩年有中譯本的湯川先生的集子《眼睛看不見的東西》、《現代科學與人類》,還有前幾年出版的《對中國文化的鄉愁》中湯川先生的文章都是如此。

  湯川秀樹的生父小川琢治是地質學家和地理學家,興趣十分廣泛,愛好考古、書畫、刀劍、圍棋和中國文化,家中藏有豐富的書籍。秀樹是上門婿,入贅妻家後改姓湯川。湯川家世代行醫,養父(岳父)湯川玄洋曾在德國留學,他也熱衷於文化,書畫收集了很多,硯臺是他最得意的收藏。生活在書香之家,湯川秀樹很小就開始讀書學習,但這並不是輕鬆的事情。我們兄弟幾個在上小學前就都跟外公學習誦讀漢籍,從《大學》、《孝經》、《論語》、《孟子》開始,上學後還學了《十八史略》、《史記》、《春秋·左傳》。每天吃完晚飯,我們就去偏房。外公一個字一個字地念誦漢籍上的大字,我們根本不解其意,只是跟在後面複誦。”“不一會兒我們就犯困了,可外公就是不下課。有的時候實在難受,豆大的淚珠就會滴落在點點汙跡的書本上。湯川秀樹愛讀《三國演義》,特別喜歡《莊子》和《紅樓夢》。從小養成的愛讀、多想、勤寫的好習慣並受益終生。他說:讀書是人生中的一件快事。只要一卷書在手,就可以隨時隨地體會到這種喜悅。不必等到秋涼好夜讀之時,春夏秋冬四季皆可。

  在邁進大學的門檻前,湯川秀樹才決定專攻物理學,到了大學三年級選定了當時新興的量子論當作自己的目標。科學家都勤于思考,湯川說:我平生的工作就是讀書、思考、寫作、說話。其中思考一項,沒有時間限制,隨時隨地都能做到。

  科學的成功都是經過多年的艱苦努力,湯川先生也不例外。對於像我這樣的學者而言,如果能夠將長期蘊藏在心中的假設或構想,歸納為具體的理論體系,並且通過實驗證實了由該理論體系推導出來的結論,那將是我人生的最大價值,只是這樣的瞬間,在我們漫長的學術生涯中是少有的幸事。

  搞自然科學的人往往認為科普文章比科學論文還難寫,大科學家湯川卻不疲於此,讀他的科普文章,讓科學的門外漢也能對科學理論略知一二。湯川先生說,理論物理學的發展速度極快,嶄新的研究領域一出現,學問的中心十年二十年就會發生天翻地覆的轉變。他寫道:理論物理在其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心甘情願地接受了無數次不斷否定自己,服從事實這種必然宿命。其結果,發展了一種與神話時代和自然哲學時代完全不同的學問。”20世紀誕生了相對論,相對論否定了絕對時間和絕對空間由此誕生了一種嶄新的宇宙觀從物質到精神的通道,這是自然科學正在行進中的通道。其路漫長,不知何時可暢通。”“從精神到物質的通道也許能夠更加直接一些。也許人們會說哲學正好就是這種通道。”“我現在能夠做的說到底是用現代物理學的光芒去試著照亮這兩條道路。這也許是一束微弱的光亮,只能照亮自己附近十分狹窄的範圍。在這種昏暗的光亮之下也許我們漏掉或看錯了一些極為重要的東西。不管怎麼說,我們嘗試一下吧。

  湯川秀樹沒有到過歐美留學,是在日本土生土長起來的物理學家。在他的筆下,處處有科學家的謙虛和日本人的自省。想到我有志於理論物理學,在這個無色無香的極微世界中發現了人世間不存在的天地,獨自感到滿足……可我痛感自己依舊與過去一樣,是一個理想甚大,實踐能力不足的人,真是不勝慚愧。他自謙地說:吾績不足掛齒,劈山開路者,令人緬懷。

  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後,湯川秀樹同愛因斯坦等科學家一樣,在科研的同時致力於人類的和平和進步,他寫道:由於現代科學為人類提供了種種新的可能性,而使得這個時代成為了不起的時代。在這些可能性中,一些將人類引向幸福與繁榮,一些則將人類引向恐怖與毀滅。究竟選擇哪種可能性?這一問題與其說是科學本身的問題,倒不如說是生活在科學發達的現代社會全體人類所面臨的共同問題。”“就整個人類生活而言,也存在刺激過剩、資訊過剩、技術過剩之感。對刺激的迅速回應,被資訊所纏繞,為技術所主宰,最終使人類失去了自我,甚至連自己將何去何從都不去思考了。生存在這樣的世界中,我們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來回復自我,保持自我。這些說於半個世紀之前的話語今天仍發人深省。

 

( 知識學習科學百科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featherfight&aid=749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