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科舉制度與教育對中國的影響
2011/08/09 11:55:04瀏覽3793|回應0|推薦1
一個國家的國民是否有知識、有道德、有操守,是否團結還是一盤散沙,是長期的國家教育制度累積的結果,大家都知道,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的道理,中國教育的發展在秦之前是興盛的,但從漢、隋、唐、宋、元、明、清以來是一路衰敗下去,幾乎到了使國家滅亡的地步。

西周時,管理國家由天子、諸侯、卿、士分級負責,各階層依照倫常、血緣世襲。東周以降,這個制度開始崩潰,開始有「客卿」、「食客」等制度以外的人材為各國的國君服務,春秋戰國時代,是百家爭鳴的時代,各種思想蓬勃發展。到了漢朝,採用的是察舉制,由各級地方推薦德才兼備的人材,於是造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現象。不但堵塞了民間人材,還讓世族得以把持朝廷人事,影響皇帝的權力。

隋朝開始了科舉,以考試取士,唐朝繼承並發展了這一制度,宋代進一步改良了唐朝的科舉制度,確立了一套相當完整的體制。元、明、清或有部份修改,大致上沿用了科舉制度,明清的科舉並與學校結合,在參加正式科考以前,考生先要取得「入學」的資格,即成為生員,生員獲得入學的資格後,可以到官辦的府、州、縣學讀書。不過明清的入官學基本上只是一種形式,相當於一種資格的獲得,並沒有多少真正的知識傳授,入學後經過學政的選拔,便可以參加下一級鄉試。

明清時期科舉考試在鄉試及會試皆以四書的內容命題,要求考生以古人的語氣闡述經義,「代聖人立言」,用八股文作答。熱衷科舉的人只識四書五經,其他以外的知識,統統都成了「雜學」,很多讀書人都是一概不通。而就算是對四書五經的內容,科舉亦只要求因循前人的思想,以華麗詞藻作出合乎格式的漂亮文章,近乎文字遊戲;不能有獨立思考、創新見解。考生的實際見識和才學在八股文的要求下反而被忽略。周作人曾將八股文與「鴉片」、「纏足」、「閹人」並列,認為是荼毒中國人的四大害。

科舉制度在中國實行了整整一千三百年,對中國以至東亞、世界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隋唐以後中國的社會結構、政治制度、教育、人文思想,莫不受科舉的影響。科舉所造成的惡劣影響主要在其考核的內容與考試形式。由明代開始,科舉的考試內容陷入僵化,變成只要求考生能造出合乎形式的文章,反而不重考生的實際學識。大部分讀書人為應科考,思想漸被狹隘的四書五經、迂腐的八股文所束縳;無論是眼界、創造能力、獨立思考都被大大限制。大部份人以通過科考為讀書唯一目的,讀書變成只為做官,光宗耀祖。另外科舉亦侷限制了人材的出路。唐宋八大家都是進士出身;但到了明清兩朝,無論在文學創作、或各式技術方面有傑出成就的名家,卻多數都失意於科場。可以推想,科舉制度為政府發掘人材的同時,亦埋沒了民間在其他各方面的傑出人物;百年以來,多少各式菁英被困科場,虛耗光陰。

外國人或許不了解這些,但是中國人應該清楚,這樣的政治及教育制度造就了現代的中國及中國人,無論是道德、思想、創新、人文、倫理、信仰等等,都是欠缺的,完全陌生的,看看別人說的,再看看今天我們做的,是否還是這樣呢?我們的教育制度只是另外一種型式的科舉制度!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fclco&aid=5519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