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網路徵文】一起生活的器物
2021/10/14 12:02:30瀏覽3212|回應62|推薦4

鍋子、碗盤、杯子、茶壺、花器……器物如此安靜,卻是家中不可或缺的一員,乘載了人們的日常與記憶。你有哪些珍愛的器物?歡迎寫下與你一起生活的器物故事與我們分享。

來稿文長建議700~800字(含標點符號),每人投稿篇數不限,請於本篇徵稿文案底下留言投稿,貼文主旨即為標題(「一起生活的器物」為主題,請另訂標題),文中請註明姓名/筆名及所屬縣市,文末請附上email信箱(附註:若無臉書帳號,請拉到最下方的「發表迴響」貼文,因新版word易產生格式不符的問題,請將文字複製於記事本,並刪除多餘的空格,再複製貼於部落格內,並無須填寫URL項目)

參考格式如下:

〈文章標題〉

王小明(新北汐止) 

(文章內容)

email:family@udngroup.com

即日起即可貼文投稿,投稿作品切勿虛構或抄襲,優勝名單揭曉前不得投稿於其他媒體發表(包含家庭好時光部落格以外之網路平台)。截稿日期為2021年10月31日24:00,優勝名單預計於11月公布,並擇期於聯合報家庭版刊出,前三名優勝作者除致贈稿酬,還可獲贈日本品牌「能作台灣」精選純錫商品一件。

本次活動邀請「走味關係」團隊料理人J與同時身兼日本手工家飾品牌社群行銷的攝影師D擔任評審。

家庭好時光部落格保有刪除回應文章之權力,本辦法如有未竟事宜得隨時修訂公布,若貼稿時間逾截稿時間,由家庭好時光部落格認定是否保留其參賽資格;主辦單位並保留取消、終止、修改或暫停本活動之權力。

( 創作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family123&aid=169431604

 回應文章 頁/共 7 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bill
2021/10/27 18:25
滿載思念的花瓶

黃瑞呈˙臺中市

  這一支花瓶是愛妻綉雲的嫁妝之一,綉雲婚前任職於市立文化中心,訂婚後有一天週六我去接她下班,見她提了一個大的紙袋子,看起來有一點重量,我問她這個是什麼?她回答說:今天粘主任找她去辦公室恭喜她要結婚了,並且要她自已在主任的辦公室內所有藝術家的作品中選一件要送給綉雲添妝,所以綉雲就選了這一支陶藝大師蔡榮祐的陶、國畫家林清鏡刻的字的大花瓶當作傢妝;婚後這一支花瓶隨即進駐南屯老家並發揮功能,時常插滿鮮花芬芳我倆甜蜜的新婚生活。

  84年3月29日我倆另築南區仁義街新的愛巢,家庭成員有了大女兒增加為3個人,花瓶仍然時時插滿鮮花繼續發揮它芬芳美好的功能,之後我倆陸續增添兩個寶貝共三個女兒,花瓶也陪伴我們的家庭生活,在夫妻育兒與上班工作中與我公餘至國立中興大學進修取得碩士學位中度過,見證了我們一家人的茁壯成長。99年10月31日因為三個女兒的成長我們又換到西區林森路的大房子,當然花瓶也跟隨進駐親朋好友口中的豪宅,這一次花瓶在玄關有了固定顯眼的位置,擔負起迎賓與美化家庭的功能。

  愛妻綉雲在104年11月間因病往生西方淨土,人生伴侶中途折翼最是傷痛,但是當時還有在學就讀大一、高一、國一的三個女兒需要撫育,只好打起精神父兼母職,維持正常的家庭生活,這個時候才發現花瓶已經在不知不覺中成為我們家庭中的一分子,女兒出門會在玄關說:媽媽我們去上學了,回到家也會說:媽媽我回來了。同樣我也會習慣性的在玄關說:綉雲我去上班了,回家一進門會說:「它它一麻」,隱約也會聽到以往綉雲「歐咖阿立」的回應。

  我要跟綉雲說:三個女兒都很乖、很懂事、很貼心,大寶研究所畢業兩年了在中國醫藥大學任職,阿寶今年東海大學畢業,現在就讀她最有興趣的雲林科技大學文物資產修護研究所,我們的小親親倫倫跟隨兩個姊姊的腳步也就讀東海大學一年級,請您放心!

  真的!親愛的快滿6年了2190個日子,我們對您的思念沒有盡期。最後我要謝謝您最喜愛的這支花瓶,感謝它28年來陪伴守護我們這一個家。感恩! 

   


Email:billhuang@mail.afa.gov.tw
(billhuang@mail.afa.gov.tw)

魚肚白
2021/10/27 15:41

翳入天聽的祈禱-祭祀酒杯

魚肚白(高雄)

      中元普渡、神明生日、賞兵、公媽祭祖等擺在桌上的三牲四果不盡相同,唯一不變的是桌前三杯或七杯斟上米酒的酒杯,從外婆到母親;從母親再到我,禮俗從簡,但祈求全家人平安的心,如同祭祀酒杯,亙古不變。

      自有記憶以來,外婆時不時會在家前的「埕」擺上一桌豐盛的佳餚,桌前三杯酒,前面放個臉盆上面蓋著毛巾,舉著香嘴裡念念有詞,在旁玩著捉迷藏的孫子們,總會被叫去燒上三炷香。我曾問外婆:「為什麼要拜拜?」外婆總會笑著說:「保庇恁平安大漢𠢕讀冊。」

      外婆一輩子活在一個靠海的小漁村,物產豐饒漁獲滿盈,村裡的男人幾乎都以「討海」為生,婦女們就剝蝦剝蚵仔曬烏魚子賣魚獲,剩下的就是無限等待,慢慢等,等待船入港;等待丈夫、兒子歸來,然而大自然戒慎恐懼,海象不穩定、氣象瞬息萬變,一不小心浪花吞噬了船,也反芻數個家庭的悲苦,一出海,提心吊膽祈求上蒼保佑;一入港,歡天喜地忘記擔憂,所有對生命的不確定性,全寄託在信仰上,也賦予小小紅色的祭祀酒杯重要使命,希望眾神明、各路好兄弟、祖先公媽都能喝得盡興;吃得愉快,外婆別無所求,只求無形的力量多幫忙,讓家人平安返家。

      大自然反撲漁獲日減,小漁村的壯年外移,取而代之的是移工從事「討海工作」,外公圓寂已逾10年,年過八十的佝僂外婆已無法自己張羅一桌祭品,又不好意思要求兒媳像她如此「形式化」,小小紅色的祭祀酒杯便贈送給我的母親,但因禮俗越趨簡易,露面的機會少之又少。 

      雖然祭祀酒杯不一定每天都用上,卻對於信仰佛道教的我們,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外婆的兒孫平安健康長大,也不用擔心出海捕魚從此回不了家,但偶爾還是會指揮孫子們幫她準備三牲四果,擺上祭祀酒杯斟上酒,嘴裡唸著的還是:「今仔日準備一些菜跟酒乎祢食用,祈求保佑全家健康平安,順利沒煩惱。」

sutin1996@gmail.com

(sutin1996@gmail.com)

靜子
2021/10/27 14:36
長了”翅膀”的杯子
靜子(台中)

望著手中的”天使杯”總帶給我一種象徵生命力.希望力與想像力…

記得在二十多年前,在法國學陶藝的大姊想回台灣辦個小型陶藝展,沒想到申請時對方看了她的資歷與作品給了她一個大型的展場,因從法國帶回的作品有限,只好把純粹的陶藝展變成加入裝置藝術的大型陶藝展.因此家中客廳變成了陶藝工作室.某一天下午正思考下一作品時,正好看見我女兒拿著奶瓶跌跌撞撞的在她身邊繞來繞去…剛好給了她一個靈感,幫手邊拉好胚的杯子長翅膀,每個杯子的翅膀都不同,經過她這一巧手,杯子已不只是杯子,而是一群天使般生動的飛來飛去..充滿整個工作室.猶記那天我們三人渡過一個非常快樂的下午…靈感這東西真是不可思議.這一系列的陶藝品也就這樣在一片歡笑聲中產生了….開幕那天還記得女兒一樣喜歡繞著那一系列展繞圈圈…

時光飛逝,現在女兒也到法國學藝術,真不知是不是當時在她小小的心靈上也悄悄種下藝術的種子…

這系列的杯子我留下兩個,我喜歡用它因心情來喝各種不同的茶,也喜歡用它來品嚐咖啡,有時獨享有時和小孩有時和老公有時和姊妹有時和好友.兩個剛剛好,擺著當藝品看了賞心悅目,也常想到在法國的女兒正展開翅膀追尋她的夢想…

這兩個杯子承載了我的很多喜樂..這杯子的創作人及主角都是我最愛的人.所以到現在它除了是藝術品.實用品.對我的意義更大.我也會一直守護下去.這份初心不變.


E-mail: 1231jing@gmail.com(1231jing@gmail)

陳招池
2021/10/27 11:30

長腳的水瓶

曾讀一本少年童書:「長腳的房子」,故事情節令我著迷,書中老奶奶有神奇魔力,可以一夕間把居住的房子搬到沙漠上、海灘邊、群山峻嶺中……,讓跟著奶奶生活的孩童,感受到身處異境的刺激與觳觫;突然我想到身邊也有一個長腳的水瓶,跟著我浪跡天涯近三十年,總是焦孟不離的親密。

那是我第一次買股票,參加股東會,兌換的紀念品,進水量約八百公克,相當於我半天喝的水量,也符合泌尿科醫生的建議------每天兩瓶。它有個微凹的腰身,瓶口緊密,放在背包裡從不漏水,方便攜帶,成為形影不離的密友。

我生性健忘,舉凡雨傘、外套、眼鏡……,都曾留落它方;擔心它被遺忘,便在瓶身貼著簽名貼,宣示主權,有我就有它。即便是如此,還是發生兩次意外,一次回娘家在車站候車,車子一來,拔腿上車,把它遺忘在月台上,自責到整晚無法成眠;幸好,返家時,它仍好端端的坐在椅子上,等候主人來認領,失而復得的喜悅難以形容。

又有一次去教育部開會,會議開得很晚,陰雨綿綿,歸心似箭,我一手抱著一堆資料,一手牽著一把花傘,竟然又把它遺忘在會場上,懊惱不已,心想:「這次絕對沒有那麼幸運,一定會被當作資源回收掉。」只怪自己改不掉丟三落四的壞習慣!

奇蹟又出現了,三天後,門外郵差來按鈴,說有包裹寄來,用黃皮公文信封袋裝,打開一看,我燦笑起來,感謝貼心的工作人員,他一定是從瓶上的簽名貼按圖索驥,找到我的住址,寄還給我,這簡直難以想像,然而「事不過三」,幸運之神不會眷顧一個粗心大意之人,從此我學到教訓------不管去哪兒,離開前,一定要回頭多望幾眼。

長腳的水瓶跟童書長腳的房子不同,主人沒有神力,只好藉著我的雙腳帶著它遊遍千山萬水,鳥瞰著波瀾壯闊的叢山峻嶺,凝視著碧波蕩漾的湖光山色,足跡踏遍天涯海角…….,它總是隨侍在側,提供甘甜的水滋潤我疲憊的身心,為我省下無以計數的寶特瓶,也為地球公民盡一份愛護責任,不愧是環保小尖兵。

(chen.zcc@msa.hinet.net)

林如貞
2021/10/27 11:25
「一起生活的器物」~三餐健康煮的大小砂鍋

 

2021.10.27 台北市林如貞

 

我最喜歡在睡前用日本砂鍋煮粥,大約10~15分鐘聞到淡淡的米香後就關火,讓鼻子殘留著米香、以及抱著期待吃美味的心情上床睡覺,砂鍋餘熱足以將糙米煮得軟爛,隔天早上簡單加熱一下,就有暖呼呼的粥可以吃,易於消化的粥能健脾益胃,養陰生津。 吃粥可以調養脾胃,順暢胃氣,養陰生津液、促身體發汗排毒,濡養人體四肢百骸,早餐第一口食物吃粥,幫助體內能量循環。

 

砂鍋最大優點在於受熱、散熱均勻,可長時間保溫,適合小火煨、燜、燉,所以家裡有大大小小不同的砂鍋,可以用來煮飯、燉湯、蒸煮蔬菜、還有利用食材水分烹煮的塔吉鍋,砂鍋蒸、煮、燉的多樣料理,保留食材原味和營養、不用爆香,減少煮婦吸油煙健康危害,因此我家不需安裝抽油煙機,不用聽抽油煙機的討厭「轟隆聲」,可以跟共煮的親朋好友一起說笑聊天,煮完飯菜也不用費心、費力去清理抽油煙機噁心的油汙,砂鍋保溫性高,若是家裡的人起床時間不同,可以減少熱菜麻煩,讓煮飯菜變得省時健康、節能環保。

 

土製的砂鍋看似樸質,摸起來很溫潤,煮好擺在餐桌上,彷彿欣賞職人用心打造的工藝品,讓一天奔波忙碌的心情能夠沉澱下來,好好品味本土、當季食材的滋味,以及吃下這些食材時,身心自然湧出的幸福感受。

 

因為喜歡砂鍋,即使上班還是自備便當,砂鍋中煮著自家耕種的香米……等裝滿友善環境的食材,那是家的味道,也是為家人和地球生物守護的滿載心意。

 

happyginger88@gmail.com
(happyginger88@gmail.com)

吳進興
2021/10/26 23:02
  削鉛筆機    吳進興(高雄三民)

  遠遠瞧見老爸從巷口那端…騎行着那輛伍順牌老鐵馬踽踽而來,倏忽地..胸口匐上后架、腳根蹬住腳架,旋即坐穩車架。爸爸嘟噥著:「不行啊、不可以跟啦!」其實;經年「做一休一」擔任鐵路局看柵工,平交道旁日曬勞作的父親,極難得有此好興致,父子倆跨上孔明車遊車河去囉!看場電影、買點文具,再來杯沁涼「地骨露」飲品,就是我倆的小幸福。
  伏案寫功課時;他會特別拿出釣魚用鑲著牛角刀柄的「士林刀」將鉛筆芯削尖尖地,好高興喔!民國56年…適逢小學三年級的暑假,爸爸帶回一台美製(GIANT)削鉛筆機,將它固定在寫功課時的小檜木桌上面,初睹此物簡直欣喜若狂,太好用了!在那窮困的年代,小學生能擁有一支一元、鐵皮製折疊式小刀,就該很心滿意足了。
  爸爸說:「特別託人從大仁宮拆廢船碼頭邊,五金街上買來。」它具微型旋轉雙刀刃、六個圓孔卡盤,其中一孔還特別標示為標準鉛筆專用,可任意選擇。
   好出鋒頭的我,曾帶到學校替同學服務呦!不過需以舊郵票支付報酬喔!不然集郵冊老是空空的啊。淘氣的我,還將它固定在長板凳上,將四方筷伸進孔洞裡製作飛鏢,造成刀刃有些損耗。多年以後從兩位小女成長過程中,箇中角色已換成了準備文具、餐具、用機車載運上下學、補習等等。而老削鉛筆機還持續著服務家人,至今仍不輟,光陰荏苒也一值珍惜著半世紀前父親蒐購的名器。上網搜尋後才了解到;此物為1966年美國(APSCO)芝加哥製,今天特別拿出來瞧瞧,轉起來還相當順暢喔!
   不明底蘊的妻老嫌它「又黑又銹」,唉!從小愛物惜物、憨厚耿直的個性,遺傳自父親擇善固執的縮影。早就視為傳家寶,將傳遞給下下輩。
Email: huisu1@yahoo.com.tw
( huisu1@yahoo.com.tw)

liuliu
2021/10/26 16:12
一個發亮的竹碗

                   劉洪貞(北市信義區)

    我的竹碗已經四十多歲了,我依然三餐都用它,因它甩不破,而且經過歲月的洗滌越用越亮,令我愛不釋手。

    民國六十六年七月,「賽勒馬」颱風橫掃南台灣,造成重大的傷害。住在山上的好友小潔家也無倖免,果樹倒了、房子積水衣物泡濕。雖然,當時因電力和交通都中斷而無法聯絡。但是,第二天我和幾位好友,還是帶了一些糧食和日用品,翻山越嶺去到她家。

   看到她家滿目瘡痍,家人只有身上一套沾滿泥濘的衣服時,我們忍不住的哭了。擦乾眼淚後,大家捲起袖子和褲管,開始幫忙重建家園。因是暑假,所以我們多留幾天,把室內室外都打掃乾淨,家具還能用的清洗曬乾,不能用的就清除。然後把整個家前後消毒一遍。

   一個星期過後,她家終於恢復正常。她爸爸----張伯伯為了感謝我們,遠道而來相助,想送我們紀念品,就把屋後被洪水沖倒的刺竹,拖了一根如碗口粗的回來,然後取中間最精華部分,鉅成一截一截。以竹節為主,節下約一寸當碗底,節上約三吋當碗身。

   張伯伯,雖然當時已八十多歲了,但是頗具匠心和眼力,把鉅好的竹碗,來來回回的又摩又刨,把碗口碗底的粗纖維不斷的修飾,日夜趕工最後變成一個個獨一無二,還刻著各自名字的竹碗,送給我們。

    新的竹碗外表淡綠色很高雅,裡面是米白色,很好清洗。最最重要的是,它有一股淡淡的竹香。有了竹碗後,我不再用瓷碗,都用它來盛飯裝湯。有好多回家裡來了年長的客人,或我帶著它參加盛會用餐時,看到我捧著竹碗,都會用很不可思議的語氣問我,竹碗黑黑的,看起來就不如瓷碗清新亮麗,為什麼棄新迎舊?

    每一回我都耐心的告訴她們,它的故事。我忘不了災害帶來的慘況;也忘不了他們一家,看到我們趕到時的驚訝,及換上我們送去的衣服時,那份安全眼神;更忘不了張伯伯,為了做好這幾個碗,全神貫注地把碗倒過來翻過去,要做到最完美的神情,即使指尖被刺竹扎的血跡斑斑,他都不在乎。

   這個碗裝滿著悲喜故事,承載著流失歲月的沉澱之美,留住了患難與共的友情,和無限的思念。

    Liu350805@gmail.com
(liu350805@gmail.com)

蜜棗
2021/10/26 08:38
純白餐盤


蜜棗(高雄鳳山)


家裡的櫥櫃收納空間有限,我們小家庭只有一組六件式純白陶瓷餐盤,標準大小,就跟一般吃到飽餐廳用餐的層層疊起讓客戶自行拿取一樣,純白的顏色也可以自己假裝在外用餐,耐看又實用。

早上可以拿來放三明治或漢堡,防止麵包屑落下;午餐可以拿來裝用氣炸鍋炸好的香脆薯條,且在盤子邊的空處擠上番茄醬,就不需要多洗一個小碟子;下午茶時間剛好拿來裝水果,跟先生一起享用;晚餐吃外帶便當,可以直接把便當放在盤子上頭,變成了隔熱墊,同時防止菜汁流到餐桌上。

共食的時候更方便了,一人一個盤子直接夾取需要的餐點,也可以變成客製化排餐,今天裝咖哩飯配青花菜,明天是肉醬義大利麵,周末變成披薩組合,自已需要的分量自己拿捏,也可以再來一盤。

慶祝節日的生日蛋糕切分後也一樣放在餐盤上,雖然餐與盤的尺寸比例有點懸殊像在吃法式料理,但能夠減少使用一次性的免洗餐盤,也算是為環保盡微薄之力。最多也就六個盤子,清洗收納更方便,這樣想起來,我們還真的把這組純白餐盤物盡其用了,搭上近幾年流行的斷捨離概念,不需要多,簡單夠用就很好。

去年小孩出生後,連日精神不濟的狀態不小心打破了一個,變成了五件組,雖然先生說人沒傷到就好,但我還是覺得非常惋惜,感覺自己把原本的六兄弟拆散了,也因為如此讓我更加小心愛護使用。最近隨著小孩越來越大一起共食,陶瓷餐盤在小小孩手裡更是脆弱,幾次飛撲救盤的經驗後,出場的頻率慢慢減少,只好增加不鏽鋼新成員替代,變成新的六件組。

餐盤對用餐流程來說就像一個無聲的配角,默默地搭配不同的食材,默默地幫襯不同的料理,卻同時也記錄著各種屬於家的豐富體驗。我想這組餐盤還會跟隨著我們好多年,一起度過不同的節日,一起每天早起,一起偷吃消夜,一起創造更多專屬回憶。


Email:d83ji6@gmail.com
(d83ji6@gmail.com)

汪建
2021/10/25 12:39

母親留下的鍋子

汪建 / 台中太平

童年住眷村,最喜歡在廚房看母親燒菜。

當時沒有油煙機這玩意兒,所以爐灶邊的牆上,總累積一層厚厚的黃油,久之成為蟑螂老鼠嬉遊之地,斑駁的油塊不定時會掉落正在炒菜的鍋中,那畫面委實驚悚。不但牆上油膩,連炒菜鍋用久了,不止鍋內,就連鍋外也累積很厚的油垢,如不刮除,鍋子的導熱速度變慢,會影響烹調。所以母親每隔一兩個月總會抽空用菜刀把鍋底的油垢刮乾淨。刮完的鍋子完好如新,又可炒菜了。不但炒菜、煲湯、煎蔥油餅、下水餃、蒸蛋等等全家大小吃食都全靠著它,它簡直是個萬用鍋。

長大後結婚成家,搬入公寓,有瓦斯爐、抽油煙機等等先進設備和廚具,但母親仍習慣用她原來的炒菜鍋,所以這個鍋子也帶進了新家。

若干年後有新聞報導:鋁鍋的優點是材質輕、導熱快,然而會釋出鋁離子,鋁容易沉積於骨骼與中樞神經系統,影響鈣質吸收,累積過量恐提高阿茲海默症風險。而母親從我小時候用的這只鍋子就是鋁鍋。我委婉的詳述新聞重點,希望母親換個鍋子,她雖不捨,聽從了我的建議。

當時流行一種不沾鍋,煎魚、煎蛋非常好用。我們用了一兩年後,誰料竟從不沾鍋變回沾鍋,因為炒菜的鏟子已把鍋子表面的塗料(鐵氟龍)刮花了。此時又傳出鐵氟龍可能是致癌物,於是又換回最傳統的鐵鍋,然而鐵鍋易生鏽。

二十年前母親獨自一人逛百貨公司,買回一只不鏽鋼的炒菜鍋,要價四千餘元,我們聽到這個價錢視為天價,覺得母親怎麼買得下手?但她相信百貨公司專櫃店員的推薦,認為這是最耐用又安全的好鍋。她覺得炒菜鍋是每天都用得著的東西,就要用最好的。

如今母親已過世十年了,家裡鍋子換了好多次,上回買洗衣機也附贈一對鍋子。用來用去,還是母親遺留下來的鍋子最好用,也最耐用。

如今回想,我們錯怪她了,這鍋,貴有貴的價值,用了二十年還是這麼好用,四千餘元一點都不貴。

lookingwang@gmail.com


韻萍
2021/10/25 12:10
家的味道

王韻萍/台北市信義

每天早上菩薩和祖先牌位前定是各三柱香,這是日常,是父親每日必做之事,也是我從小至今的味道,一個關於家的味道。

叛逆期的孩子,總是會為了反對而反對。曾經有那麼一段時期,很討厭這個味道,覺得薰的眼睛都快睜不開,呼吸道被刺激的都會痛了,為此不停和父母爭論,究竟家裡燒香拜佛的目的是什麼,只是求一個心安而已,還是別人家也在拜,所以我們也要和他們一樣,是這樣的嗎?父親說了個他一路從大陸來台,經歷多少險難,而菩薩都適時為他化解的長篇故事,年少不懂事的我,總覺得那就是個神話故事而已,不足以認真看待,但父親卻非常堅持他每日必做的功課。久了,深知爭吵無義,就讓這個味道繼續存留在家。

殊不知,多年後,我成了一位陶藝工作者,每當要坐在自己的工作椅上開始工作前,居然也養成了先捻一柱香的習慣,不是為了神佛,而是好似一個儀式,先讓自己靜心,爾後進入工作狀態,直至今日依然如此。

家中供奉的神佛、祖先,當然有特定使用的香爐,這不容置疑,而且搬家後換了個較大的神龕,香爐也相對升級,因為用於祭祀,非常制式的規格,沒有太多選擇。

從愛上香的味道開始,也開始製作自己喜歡形制的香器,可大可小,可環香,可線香,可香粉。曾和一位百年香舖的第二代討論關於香器上孔洞的排置位子,他只悠悠一句---香煙自有出口,何必自我設限。多麼玄妙的道理,多麼美麗的對談。至此,不再追求表象上的合諧。

過去,狹隘的認為「香器」等同於宗教,是關於祭天祭地祭鬼神的器具,有著神秘色彩,進而止步、反對,其實,都是穿鑿附會的故事而已。父親總說心誠則靈,一切在「心」。是的,我也在製作時遇見往生的父親,明瞭家的味道。

patriciaypwang@gmail.com
(patriciaypwang@gmail.com)
頁/共 7 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