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水循環之(二)(細論水與陽光的關係:從一天論到一年)
2011/12/30 16:34:14瀏覽323|回應0|推薦0
水循環之(二)(細論水與陽光的關係:從一天論到一年)

看過上一篇的看官,我在這裡說聲對不起囉!上一篇就算是讓我個人發發牢騷!因為我針對這個議題真的憋得有夠久了,每當我想起,總是會陷入永無止盡的漩渦裡面,無法自拔,也忘記了自己應該拉回主題,我盡量在這篇就不偏離主題囉!不過想想還真得很點困難!算了吧!原諒自己,還是請各位看官忍忍吧!反正,專心看,一下就看完了。那我們在開始吧!

我對陰與陽的理解,我自己總結有兩個面向,大的面向,就是由自然界的觀察而體會而來,我認為的陰即是「水」,陽就是「太陽」,至於「空氣」,則屬於此兩者之所以能夠相互影響的重要中介角色。

上述乃是就宏觀面來講,如果就微觀面來論,我認為就是在強硬地去區分能量的一體兩面而已。基本上,能量應該只能有一種,但總是可以去區分出能量的來來去去,故可得到「有陰必有陽」,其實本就是一体之緣故。平平都是在講「能量」,真得要強分,只能夠論及程度與型態的不同而已,這也是固守著「質量不變定律」而來的想法。

這兩種宏觀與微觀的分類法,是我目前想了幾個年頭,歸結出來的想法,用來貫穿我個人面對外在大環境時,與面對自己體內小環境時,思考的起始點。看官可能會覺得我這人也奇怪的,前面的文章才講那樣,現在自己馬上又這樣子搞,說實在我也沒別的法子了。我只能誠實,並具實地回答,我的能力真的有限,這是我挖空腦袋、費盡心思後,可以說到目前為止,所歸納出的結論;另外,至少我可以確定的是,只要在我還沒回去之前,我還要繼續努力尋求我認為的真知灼見。

這裡要討論的,也必然是宏觀面向,所以思考的起點用中國化來說,就是陰就水,陽乃火。我們就以這個原點,來先論述一天中的陰陽變化吧!以前我沒有細想之前,一直以為一天溼度應該是差不多的,就相信了氣象報告,但是實際面上,濕氣的變化會根據時間與空間的改變,而有所差異,空間就是論及所處的地方而有所不同,時間乃是因為太陽東昇西落而不斷地變化著。這兩方面都很好理解,在我們所處的空間中,也就是地表環境來區分,例如是海島環境,台灣,絕對溼氣會高於中國大陸的大陸型氣候;靠近海邊的,溼氣依定會高於沒靠海的;房子蓋在向陽坡的,絕對比蓋在被陽坡的暖活的多,也乾燥的多,因為水與太陽的關係,是絕對的物理關係,太陽只要照到水,水就開始吸收,並且汽化成雲,溼氣都跑到天空上去了,太陽下山了,溼氣開始留滯於地表,就看所處的地方在白天能夠續多少的熱,但有一點是我們必須要理解的,太濕太乾對身體都沒有好處,以只有剛剛好,不濕也不乾,身體才會硬朗,至於程度要怎麼區分?我比較支持自然醫學的角度,你只要靜聽自己身體的聲音,身體其實不時都在告訴你。我也針對此問題做了一些比較與觀察,如果終年都照不到太陽的地方,就真的對身體不太好,當然這不是神鬼論,而是中醫的傷寒論,讓身體受寒(感覺冷),絕對是沒有好處的,也就是傷寒論中的風邪。

而時間上來說,從太陽昇到太陽落,我個人則相當支持中醫經絡的區分原則,將一天區分為少陽、太陽與陽明;而太陽落下後的漫漫長夜,則區分成少陰、太陰與厥陰;等於是將24個小時區分成六個等分,至於每個等分或多或少都在不停地變化著,乃是隨著大環境的改變,而在一年中的365天,天天都有著細微的變化。個人也是因為對於太陽與水三態的認識,才讓我深深地體會到古人其實是很有智慧的,且很有科學的頭腦的,從我們身處現代科技昌明的年代回頭來看,越深入會越覺得古人智慧的可貴之處,中國的文化絕對不是像西方人的批評一般,故搞神秘,讓我不得不說句公道話:你實在不能說你不懂,就說人家神秘兮兮,這樣說真得失之公平。

再來,我們繼續論。一天之中,適合人活動的時間有哪些時段?我乃是根據水氣的生與降來區分,也就是不同是考慮兩個變相,只考慮到一個變相,也就是說,只要水汽幾乎全昇,則陽乃太旺,則不宜過動;水汽幾乎全降,也就是純陰,是處於完全沒有陽的情況,水汽完全吸收不到任何外在的能量,反而將汽態水變成液態水,釋放出熱量時,則更應該注意身子的保溫,千萬不要這個時候受涼。以至於得到了以下結論:可用於個人活動量的判斷依據,假若覺得心煩氣躁,則取「靜」,也就是停下來休息一下吧!但若覺得全身失溫,則採「動」,看是要起來動動身子,還是藉外力的協助,取得一定的外熱源,讓身子暖活起來,此標準亦為我個人平日的保健之道也。另外,還有一個我個人的定見,認為若汽態水與液態水同時存在著有昇以降的情形下,即有陰有陽時,則適合活動,有點像我們講的物極必反,當面對天地外環境的時候,千萬不可事事都想要做盡,取其中道則可長保安康,順此理而行乃自然得機得勢,順乎天、順乎地。

再來,我們則進而來討論一年,也就是四時,這裡就不討論那種依據農曆來區分的節慶了,如此分的話實在太細了,只會讓能看得昏頭轉向的,所以,對這有興趣的人再去慢慢研究吧!我想簡單的區分就好,所以只討論四時的變化,乃是因為公轉而來,但又未合會有四季之分,乃是因為軌道是橢圓型造成,而且太陽所處的位置也並非定位在橢圓形的兩的原點的任何一點,而是有些位移的。故因為距離的遠近,大概一舉十字的畫法,地球與太陽的距離,可得四個完全不同的數據,也就是說太陽照到地球的陽光量,如果距離最近,則得到的總量是最高的,而距離選擇得到最低的陽光量。而若去區分春夏秋冬的話,照順序來排總量則為2、4、3、1。而我最想研究的就是上面我的定見,我想知道水三態的變化量,在四季時的差別,所以,我依據個人的常識與經驗去判斷,總結出三態的變化與總量的順序,得到以下的排列。固態水:2、1、3、4。液態水:4、2、1、3。汽態水:2、4、3、1。「4」代表量是最高,「1」是代表著量是最少,而不管水如何去改變型態,總和就是等於「1」。由上面的水三態的排名,可以歸結以下的結論(針對整個地球整體而論):
1. 固態水:乃是以冬季的量最多,也就是地表上的冰或者水上的浮冰加起來的總量而論,這相信很好理解,冬天一定要存在,就是因為水往地下流,沒有冬天,大自然如何施展乾坤大挪移,將處於全球最低底的海水變成下在山上的雪帽。到了初春時,就是有冬天的累積量,才能供給下游的生物,有淡水可用。
2. 液態水:則以春天最多。春與秋的高下之分,比較難分,我是根據日照亮以及觀察經驗所得來下結論的;所以,我不敢說這種判定絕對是沒問題,但是根據我的判斷所得的排名,卻讓我覺得很有意思,可以用這個來說明為何到春天的時候,萬物欣欣向榮,草木並生。因為春天這個時節,這是處於液態水總量是最高的時候,而生物要能生存,沒有液態水是萬萬不能,剛好這時液態水又最多,故合天時與地利,生物乃得以生長不息。反之,冬天當然是液態水最少的時候,所以萬物枯槁,大氣以降,諸事不宜。
3. 汽態水:說實在的,此才是我真正要提出的重點看法。汽態水,簡言之,就是處於空氣中水汽含量,也就是之大氣「溼度」。我排出來的順序,是「夏季」最高,而「秋季」乃次之,為何我要特別去提出兩個季節,因為就是這兩個季節水汽含量高,颱風才容易生成,至於颱風會跑到那裡,這裡就姑且不論了。但還要注意的一點,就是就我所推論的,這時候的空氣在冬天是最乾燥的,而夏季是最潮濕的,依據之前的看法,水汽若處於全降時,或者水汽處於全昇的狀態時,身子都不宜太動;反其道而行的話,水汽正處於生與降時的春天與秋天,是適合活動的季節。

以上觀點,就是構成我天人之學主要架構,元素主要是在論「陽光」與「水」的關係,變化乃在於空間與時間上的算天與算季的變化而論。我想,人既然身處其空頂地爐之間,總是要對天與地有所一定的了解,能夠多一分了解,也就多一對自身存在的保障,而由宏觀以至於微觀,假若能讓我們更加尊敬自然,更加珍惜自身,才是我符合我內心衷心的盼望。
( 創作另類創作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f15827&aid=5983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