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6/03/02 22:10:09瀏覽514|回應0|推薦7 | |
中醫學是以中醫藥理論與實踐經驗為主體,專門研究人類生命運作中,關於健康與疾病轉化的規律,包括陰陽、五行、運氣、臟象、經絡…等學說,涵蓋病因、病機、診法、辨證、治則治法、預防、養生等內容,以作為預防、診斷、治療、康復、保健的一門綜合性學科。
陰陽學:是中國古代哲學範疇,如陰陽二氣的消長來對應事物運動變化。中醫運用陰陽對立統一的觀念來闡述人體上下、內外各部分間,以及人體生命同自然、社會這些外界環節之間的複雜聯繫。陰陽對立統一的相對平衡,是維持和保證人體正常活動的基礎;陰陽對立統一關係的失調和破壞,則會導致人體疾病的發生,影響生命的正常活動。
五行學說:用木、火、土、金、水五個哲學範疇,來概括客觀世界中的不同事物屬性,運用五行相生相剋之理來說明事物間的相互聯繫和轉化規律,同時也用來闡述五臟六腑間的功能聯繫,以及臟腑失衡時疾病發生的機理,用以指導臟腑疾病的治療。
運氣學說:又稱五運六氣,乃是根據天文曆法參數推算年度氣候變化和疾病發生規律,主要透過研究探索自然界天文、氣象、氣候變化對人體健康和疾病的影響的學說。五運包括木運、火運、土運、金運和水運,指自然界一年中春、夏、長夏、秋、冬的季候循環;六氣則是一年四季中風、寒、暑、濕、燥、火六種氣候因子。
臟象學說:主要研究五臟(心、肝、脾、肺、腎)與六腑(小腸、大腸、胃、膀胱、膽、三焦)和奇恆之腑(腦、髓、骨、脈、膽、女子胞)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變化;又五臟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腎藏志。
腧穴與經絡:而腧穴是臟腑經絡之氣輸注於體表的部位,也是針灸、推拿...等療法主要施術部位的作用點,也是古人經過長期醫療實踐經驗發現,酸麻腫脹的現象沿著一定路線傳導擴散,而將所經的穴位聯綴成線便成經絡路線。因此根據「通則不痛,痛則不通」的跡象,去判斷當這些線路某一部位發生阻礙時,所導致氣滯血瘀之發病症狀,因此先掌握清楚經絡運行的規律,方能以針灸、藥物、導引等方法來加以通淤、導滯、散毒、解結。而人體健康乃包括體內元氣通道運行,依循陰陽節律和自然產生的變化,像是易學時空背景中的「中華文明大背景與天人合一」,就是古人透過人體經絡與當時流經中元的十二條大河、以及人體臟腑、四肢百骸而確立的學說,故腧穴命名來自比擬法、象形法、寫實法。
1.比擬法:廣泛借用天人、地理、人事等做參照,以腧穴的特性、主治功能、所在的部位為基礎,然後根據事物之間相互聯繫的現象和性質,用比擬法借以描述所命名腧穴之特性。例如古人觀察到經脈之氣的循行如流水,故借用泉、池、澤、海以擬之,故有「水泉穴、陽池穴、尺澤穴、小海穴」;又如四肢穴位有的分布在凸出的部位即比擬作山陵、丘墟,故有「承山穴、丘墟穴、商丘穴、陰陵泉穴」;反之,穴位分布有如淺池、深井的骨骸,肌肉低凹之處如「曲池穴、合谷穴、太谿穴、支溝穴、四瀆穴、肩井穴」;再如用府、庫來表示經氣流行出入則有「氣戶穴、雲門穴」;用道、里來表示經氣的經過,故有「三里穴、靈道穴」;用室、舍來表示經氣的留止,故有「志室穴、氣舍穴」。 故,《千金方》載有:「是以神之所藏,亦各有所屬。穴名府者,神之所集。穴名門戶者,神之所出入。穴名屋舍者,神之所安。穴名台者,神之所遊觀。」 2、象形法:根據腧穴所在部位的骨骼、骨肉,以及皮膚文理的形象特點,假借它物,而象形命名。如任脈的鳩尾穴,位於劍突穴之下,人的左右兩肋似鳩類的鳥之兩翼,劍突似鳥尾,因而得名鳩尾;又當大指下骨起之白肉際,形如魚腹,穴在其邊際,因而名魚際穴;又如位於眉頭的「攢竹穴」,因人之眉毛聚立似竹叢而得名;再如禾髎穴,正當納穀之關的上唇之上,故以為名。 3、會意法:根據腧穴本身的生理、病理,以及解剖的部位特點,用會意的方法,使之從名稱上得以體現,以便於記憶,如同耳前負責聽力的聽宮穴;手主管勞作而得名的勞宮穴;以及唇下的承漿穴;目下的承泣穴;鼻翼的迎香穴。 4、寫實法:此法根據經穴本身的分布部位,及其主治功能,用寫實的方法來命名,如脾經的血海穴。 待續… --------------------- (一)、參考書籍: 周春才(2012)。《漫畫中醫經絡圖典》(初版一刷,全新增修版)。台北:晶冠。
(二)、參考網址:《中醫學基礎理論》完整版電子書-A+醫學百科 http://cht.a-hospital.com/w/%E4%B8%AD%E5%8C%BB%E5%9F%BA%E7%A1%80%E7%90%86%E8%AE%BA
|
|
( 不分類|不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