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5/09/11 16:45:05瀏覽258|回應0|推薦1 | |
《小言黃帝內經與生命科學》書序重點摘錄
一、出版說明(2008年劉雨虹記)重點摘錄: 《黃帝內經》這本書,早經中外公認是一部中醫最古老原始典籍,但現在學習中醫的人們,大多採用選讀方式,少有深入詳細研究者。近數十年來,情況更甚,原因大致如下: (一)、三千多年前的文章太艱深難懂。 (二)、內容涵蓋《易經》、陰陽、五行、干支、天象、氣脈,傳統文化的心物一元的互變問題,鋪天蓋地,包羅萬象如無上古科學概念,讀之不免有天書之嘆。 (三)、《黃帝內經》的中心重點有關生命的構成,以及生命運行的法則,屬於生命科學和認知科學的範疇,涉及形而上的學說理論,所牽動更為廣泛。 (四)、生命中精、氣、神的問題,氣在身體中流動維持我們的生命,但是,氣是什麼?又如何運轉?氣與天地萬物的關係又如何?因此要先認識了氣,才能初步了解生命中的能量及其作用;再進一步了解人的病因,才能進行醫治。
二、首先須知《黃帝內經》的三要義(2008年南懷瑾): 簡單回轉來講,《黃帝內經》真正的宗旨,多處散見於各篇的內涵中,或一二句、或多句,其中更重要的是,即在〈舉痛論篇〉
黃帝問曰:(一)、善言天者,必有驗於人。(二)、善言股者,必有合於今。(三)、善言人者,必有厭於己。如此則道不惑而要數極,所謂明也。
讀此,〈內經〉全書中新,它是「醫(壽)世,醫(壽)人,醫(壽)國,醫(壽)社會為中心,不過是先從如何養生壽人」來切入而已。
譬如說,什麼是「天人合一」的內涵,它便說:「善言天者,必有驗於人」,如果只說抽象的天文,或有形的天體,而對人生生命生活了不相關,那是學問上的空談理想,不是沒有用,而是南轅北轍,背道而馳了,它必須要用在人事上有實際應用,及實驗經驗才對。
再說「善言古者,必有合於今」。博古必要通今,任何學問,如果只講現在,不通古今綿延演變的因果關係,都容易落入偏見,那是不可以的。
所以「善言人者,必有厭於己」。從政或從醫,一切的一切,治理他人,醫治他人,第一學問,必須先從本人自己身上實驗做起。「如此則道不惑而要數極,所謂明也」。
總之,這一段話,《黃帝內經》的中心,也是黃老之學的要點,它是通於政治、經寄、教育、軍事任何一門學科的大原則。 以上文章摘錄: 南懷瑾講述,《小言黃帝內經與生命科學》,老古文化出版,頁1-8。 |
|
( 不分類|不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