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7/08/31 01:58:31瀏覽768|回應0|推薦3 | |
接續文章:解深密經 無自性相品第五
解深密經卷第三 分別瑜伽品第六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召譯
爾時,慈氏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菩薩何依何住於大乘中修奢摩他毗鉢舍那?」 佛告慈氏菩薩曰:「善男子,當知菩薩法,假安立及不捨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願為依為住於大乘中修奢摩他毗鉢舍那。」
慈氏菩薩復白佛言:「如世尊說四種所緣境事,一者有分別影像所緣境事;二者無分別影像所緣境事;三者事邊際所緣境事;四者所作成辦所緣境事。於此四中,幾是奢摩他所緣境事?幾是毗鉢舍那所緣境事?幾是俱所緣境事?」 佛告慈氏菩薩曰:「善男子,一是奢摩他所緣境事,謂無分別影像;一是毗鉢舍那所緣境事,謂有分別影像;二是俱所緣境事,謂事邊際所作成辦。
慈氏菩薩復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依是四種奢摩他、毗鉢舍那所緣境事,能求奢摩他、能善毗鉢舍那。」 佛告慈氏菩薩曰:「善男子,如我為諸菩薩所說法假安立,所謂契經,應誦記、別諷誦、自說因緣、 譬喻、本事、本生、方廣、希法、論議,菩薩於此善聽、善受言、善通利意、善尋思見、善通達,即於如是善思惟法獨處空閒作意思惟;復即於此,能思惟心內心相續作意思惟,如是正行多安住,故起身輕安及心輕安是名奢摩他,如是菩薩能求奢摩他。彼由獲得身心輕安為所依,故即於如所善思惟法內三摩地所行影像觀察勝解捨離心相,即於如是三摩地影像所知義中,能正思擇、最極思擇、周徧尋思、周徧伺察,若忍、若樂、若慧、若見、若觀,是名毗鉢舍那,如是菩薩能善毗鉢舍那。」
慈氏菩薩復白佛言:「世尊,若諸菩薩緣心為境內思惟心,乃至未得身心輕安,所有作意,當名何等?」 佛告慈氏菩薩曰:「善男子,非奢摩他作意,是隨順奢摩他勝解相應作意。」
世尊,若諸菩薩乃至未得身心輕安,於如所思所有諸法內三摩地所緣影像作意思惟,如是作意,當名何等?」 善男子,非毗鉢舍那作意,是隨順毗鉢舍那勝解相應作意。
慈氏菩薩復白佛言:「世尊,奢摩他道與毗鉢舍那道當言有異、當言無異?」 佛告慈氏菩薩曰:「善男子,當言非有異、非無異,何故非有異?以毗鉢舍那所緣境心為所緣故。何故非無異?有分別影像非所緣故。」
慈氏菩薩復白佛言:「世尊,諸毗鉢舍那三摩地所行影像彼與此心當言有異、當言無異?」 佛告慈氏菩薩曰:「善男子,當言無異,何以故,由彼影像唯是識故。善男子,我說識所緣唯識所現故。」
世尊,若彼所行影像,即與此心無有異者,云何此心還見此心? 善男子,此中無有少法能見少法,然即此心,如是生時,即有如是影像顯現;善男子,如依善瑩清淨鏡面以質為緣,還見本質。而謂我今見於影像及謂離質別有所行影像顯現,如是此心生時相似, 有異三摩地所行影像顯現。
世尊,若諸有情自性而住,緣色等心所影像,彼與此心亦無異耶? 善男子,亦無有異,而諸愚夫由顛倒覺於諸影像,不能如實知唯是識作顛倒解。
慈氏菩薩復白佛言:「世尊,齊何當言菩薩一向修毗鉢舍那?」 佛告慈氏曰:「善男子,若相續作意唯思惟心相。」
世尊,「齊何當言,菩薩一向修奢摩他?」 善男子,若相續作意唯思惟無間心。
世尊,「齊何當言,菩薩奢摩他毗鉢舍那和合俱轉?」 善男子,若正思惟心一境性。
「世尊,云何心相?」善男子,謂三摩地所行,有分別影像毗鉢舍那所緣。 「世尊,云何無間心?」善男子,謂緣彼影像心奢摩他所緣。 「世尊,云何心一境性?」善男子,謂通達三摩地所行影像,唯是其識,或通達此已,復思惟如性。 慈氏菩薩復白佛言:「世尊,毗鉢舍那凡有幾種?」 佛告慈氏菩薩曰:「善男子,略有三種。一者有相毗鉢舍那。二者尋求毗鉢舍那。三者伺察毗鉢舍那。云何有相毗鉢舍那?謂純思惟三摩地所行有分別影像毗鉢舍那。 云何尋求毗鉢舍那?謂由慧故,徧於彼彼未善解了一切法中,為善了故作意思惟毗鉢舍那。 云何伺察毗鉢舍那?謂由慧故,徧於彼彼已善解了一切法中,為善證得極解脫故作意思惟毗鉢舍那。」
慈氏菩薩復白佛言:「世尊,是奢摩他凡有幾種? 佛告慈氏菩薩曰:「善男子,即由隨彼無間心故當知此中,亦有三種。復有八種謂初靜慮,乃至非想、非非想處各有一種奢摩他故,復有四種:謂慈、悲、喜、捨四無量中,各有一種奢摩他故。」
慈氏菩薩復白佛言:「世尊,如說依法奢摩他毗鉢舍那,復說不依法奢摩他毗鉢舍那,云何名依法奢摩他毗鉢舍那?云何復名不依法奢摩他毗鉢舍那?」 佛告慈氏菩薩曰:「善男子,若諸菩薩隨先所受所思法相而於其義得奢摩他毗鉢舍那,名依法奢摩他毗鉢舍那。若諸菩薩不待所受、所思法相,但依於他教誡、教授而於其義得奢摩他毗鉢舍那,謂觀青淤及膿爛等,或一切行皆是無常,或諸行苦,或一切法皆無有我,或復涅槃畢竟寂靜,如是等類奢摩他毗鉢舍那,名不依法奢摩他毗鉢舍那。由依止法得奢摩他毗鉢舍那,故我施設隨法行菩薩是利根性;由不依法得奢摩他毗鉢舍那,故我施設隨信行菩薩是鈍根性。」
慈氏菩薩復白佛言:「世尊,如說緣別法奢摩他毗鉢舍那,復說緣總法奢摩他毗鉢舍那。云何名為緣別法奢摩他毗鉢舍那?云何復名緣總法奢摩他毗鉢舍那?」 佛告慈氏菩薩曰:「善男子,若諸菩薩緣於各別契經等法,於如所受所思惟法修奢摩他毗鉢舍那,是名緣別法奢摩他毗鉢舍那,若諸菩薩即緣一切契經等法集為一團、一積、一分、一聚,作意思惟此一切法隨順真如趣向真,如臨入真如,隨順菩提、隨順涅槃、隨順轉依及趣向,彼若臨入彼,此一切法宣說無量無數善法,如是思惟修奢摩他毗鉢舍那,是名緣總法奢摩他毗鉢舍那。」
慈氏菩薩復白佛言:「世尊,如說緣小總法奢摩他毗鉢舍那,復說緣大總法奢摩他毗鉢舍那,又說緣無量總法奢摩他毗鉢舍那,云何名緣小總法奢摩他毗鉢舍那?云何名大總法奢摩他毗鉢舍那?云何復名緣無量總法奢摩他毗鉢舍那?」 佛告慈氏菩薩曰:「善男子,若緣各別契經,乃至各別論義為一團等作意思惟,當知是名緣小總法奢摩他毗鉢舍那。若緣乃至所受、所思契經等法,為一團等作意思惟非緣各別,當知是名緣大總法奢摩他毗鉢舍那。若緣無量如來法教無量法句、文字無量後,後慧所照了為一團等作意思惟,非緣乃至所受、所思,當知是名緣無量總法奢摩他毗鉢舍那。」
慈氏菩薩復白佛言:「世尊,菩薩齊何名得緣總法奢摩他毗鉢舍那?」 佛告慈氏菩薩曰:「善男子,由五緣故當知名得。一者於思惟時剎那、剎那融銷一切麤重所依;二者離種種想得樂法樂;三者解了十方無差別相無量法光;四者所作成滿相應淨分無分別相恆相在前;五者為令法身得成滿故攝受後,後轉勝妙因。」
慈氏菩薩復白佛言:「世尊,此緣總法奢摩他毗鉢舍那,當知從何名為通達、從何名得?」 佛告慈氏菩薩曰:「善男子,從初極喜地名為通達,從第三發光地乃名為得。善男子,初業菩薩亦於是中隨學作意,雖未可歎不應懈廢。」
慈氏菩薩復白佛言:「世尊,是奢摩他毗鉢舍那,云何名有尋有伺三摩地?云何名無尋惟伺三摩地?云何名無尋無伺三摩地?」 佛告慈氏菩薩曰:「善男子,於如所取尋伺法相,若有麤顯領受觀察諸奢摩他毗鉢舍那,是名有尋有伺三摩地。若於彼相,雖無麤顯領受觀察而有微細彼光明念,領受觀察諸奢摩他毗缽舍那,是名無尋惟伺三摩地。若即於彼一切法相,都無作意領受觀察諸奢摩地毗缽舍那,是名無尋無伺三摩地[1]。」 復次,善男子,若有尋求奢摩他毗缽舍那,是名有尋有伺三摩地;若有伺察奢摩他毗缽舍那,是名無尋惟伺三摩地。若緣總法奢摩他毗鉢舍那,是名無尋無伺三摩地。」
慈氏菩薩復白佛言:「世尊,云何止相?云何舉相?云何捨相?」 佛告慈氏菩薩曰:「善男子,若心掉舉或恐掉舉時,諸可厭法作意及彼無間心作意,是名止相。若心沉沒或恐沉沒時,諸可欣法作意及彼心相作意,是名舉相。若於一向止道或於一向觀道或於雙運轉道,二隨煩惱所染汙時,諸無功用作意及心任運轉中所有作意,是名捨相[2]。」
慈氏菩薩復白佛言:「世尊,修奢摩他毗鉢舍那諸菩薩眾知法知義,云何知法?云何知義?」 佛告慈氏菩薩曰:「善男子,彼諸菩薩由五種相了知於法。一者知名,二者知句,三者知文,四者知別,五者知總。 云何為名?謂一切染淨法中所立自性想假施設。 云何為句?謂即於彼名聚集中能隨宣說諸染淨義依持建立。 云何為文?謂即彼二所依止字。 云何於彼各別了知?謂由各別所緣作意。 云何於彼總合了知?謂由總合所緣作意如是一切總略為一,名為知法,如是名為菩薩知法。」
善男子,彼諸菩薩由十種相了知於義,一者知盡所有性。二者知如所有性。三者知能取義。四者知所取義。五者知建立義。六者知受用義。七者知顛倒義。八者知無倒義。九者知雜染義。十者知清淨義。 善男子,盡所有性者謂諸雜染清淨法中,所有一切品別邊際,是名此中盡所有性。 如五數蘊、六數內處、六數外處,如是一切如所有性者,謂即一切染淨法中,所有真如,是名此中如所有性。此復七種: 一者流轉真如謂一切行無先後性。 二者相真如謂一切法補特伽羅無我性及法無我性。 三者了別真如謂一切行惟是識性。 四者安立真如謂我所說諸苦聖諦。 五者邪行真如謂我所說諸集聖諦。 六者清淨真如謂我所說諸滅聖諦。 七者正行真如謂我所說諸道聖諦。當知此中由流轉真如、安立真如、邪行真如故一切有情平等平等;由相真如、了別真如故一切諸法平等平等;由清淨真如故一切聲聞菩提、獨覺菩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平等平等;由正行真如故聽聞正法緣總境界勝奢摩他毗鉢舍那所攝受慧平等平等。 能取義者,謂內五色處、若心意識、及諸心法。 所取義者,諸外六處,又能取義亦所取義。 建立義者,謂器世界於中可得建立一切諸有情界,謂一村田若百村田若千村田若百千村田;或一大地至海邊際此百此千若此百千;或一贍部洲此百此千若此百無數千;或一四大洲此百此千若此百千;或一小千世界此百此千若此百千;或一中千世界此百此千若此百千,或一三千大千世界此百此千若此百千;或此拘胝此百拘胝此千拘胝此百千拘胝;或此無數此百無數此千無數此百千無數;或三千大千世界無數百千微塵量,等於十方面無量無數諸器世界。 受用義者,謂我所說諸有情類為受用,故攝受資具。 顛倒義者,謂即於彼能取等義,無常計常、想倒、心倒、見倒,苦計為樂。不淨計淨:無我計 我想、倒心、倒見倒。 無倒義者,與上相違,能對治彼,應知其相。 雜染義者,謂三界中三種雜染,一者煩惱雜染、二者業雜染、三者生雜染。 清淨義者,謂即如是三種雜染,所有離繫菩提分法。 善男子,如是十種,當知普攝一切諸義。
復次,善男子,彼諸菩薩由能了知五種義,故名為知義。何等為五:一者徧知事、二者徧知義、三者徧知因、四者得徧知果,五者於此覺了。 善男子,此中徧知事者,當知即是一切所知,謂或諸蘊、或諸內處、或諸外處。 如是一切徧知義者,乃至所有品類差別所應知境。謂世俗故,或勝義故,或功德故,或過失故,緣故、世故,或生或住或壞相故,或如病等故,或苦集等故,或真如實際法界等故,或廣略故,或一向記故,或分別記故,或反問記故,或置記故,或隱密故,或顯了故,如是等類,當知一切名徧知義。 言徧知因者,當知即是能取前二菩提分法,所謂念住或正斷等。 得徧知果者,謂貪恚癡永斷,毗奈耶及貪恚癡一切永斷。 諸沙門果及我所說聲聞如來,若共不共世、出間所有功德,於彼作證,於此覺了者,謂即於此作證法中諸解脫智,廣為他說、宣揚開示。善男子如是五義,當知普攝一切諸義。
復次,善男子,彼諸菩薩由能了知四種義,故名為知義。何等為四,一者心執受義,二者領納義、三者了別義、四者雜染清淨義。善男子,如是四義,當知普攝一切諸義;
復次,善男子,彼諸菩薩由能了知三種義故名為知義,何等三義,一者文義、二者義義、三者界義。善男子,言文義者謂名身等;義義當知復有十種:一者真實相、二者徧知相、三者永斷相、四者作證相,五者修習相、六者即彼真實相,等品類差別相、七者所依、能依相,屬相、八者即徧知等障礙法相,九者即彼隨順法相,十者不徧知等及徧知等過患功德相。言界義者謂五種界:一者器世界、二者有情界、三者法界、四種所調伏界、五者調伏方便界。善男子,如是五義當知,普攝一切義。」
慈氏菩薩復白佛言:「世尊,若聞所成慧了知其義,若思所成慧了知其義,若奢摩他毗鉢舍那修所成慧了知其義,此何差別?」 佛告慈氏菩薩曰:「善男子,聞所成慧依止於文,但如其說,未善意趣、未現在前隨順解脫未能領受,成解脫義;思所成慧亦依於文,不惟如說能善意趣,未現在前轉順解脫未能領受,成解脫義;若諸菩薩修所成慧亦依於文,亦不依文,亦如其說,亦不如說,能善意趣,所知事同分三摩地所行,影像現前極順解脫,已能領受成解脫義。善男子,是名三種知義差別。」
慈氏菩薩復白佛言:「世尊,修奢摩他毗鉢舍那諸菩薩眾知法、知義,云何為智?云何為見?」 佛告慈氏菩薩曰:「善男子,我無量門宣說智見二種差別,今當為汝略說其相,若緣總法修奢摩他毗鉢舍那,所有妙慧,是名為智;若緣別法修奢摩他毗鉢舍那,所有妙慧,是名為見。」
慈氏菩薩復白佛言:「世尊,修奢摩他毗鉢舍那諸菩薩眾,由何作意何等,云何除遣諸相?」 佛告慈氏菩薩曰:「善男子,由真如作意,除遣法相及與義相,若於其名及名自性無所得時,亦不觀彼所依之相,如是除遣。如於其名、於句、於文、於一切義,當知亦爾,乃至於界、及界自性無所得時,亦不觀彼所依之相,如是除遣。」
世尊,諸所了知真如義相,此真如相,亦可遣不? 善男子,於所了知真如義中,都無有相亦無所得,當何所遣?善男子,我說了知真如義時,能伏一切法義之相,非此了達餘所能伏。
世尊,如世尊說:濁水器喻、不淨鏡喻、撓泉池喻,不任觀察自面影相。若堪任者與上相違,如是若有不善修心,則不堪任如實觀察所有真如。若善修心堪任觀察,此說何等能觀察心,依何真如而作是說。 善男子,此說三種能觀察心,謂聞所成能觀察心,若思所成能觀察心,若修所成能觀察心,依了別真如作如是說。
世尊,如是了知法義菩薩,為遣諸相勤修加行,有幾種相難可除遣?誰能除遣? 善男子,有十種相空能除遣,何等為十?一者了知法義故,有種種文字相,此由一切法空,能正除遣;二者了知安立真如義,故有生滅住異性相續隨轉相,此由相空及無先後空,能正除遣。三者了知能取義,故有顧戀身相及我慢相,此由內空及無所得空能正除遣。四者了知取義故有顧戀財相,此由外空,能正除遣。五者了知受用義,男女承事資具相應,故有內安樂相、外淨妙相,此由內外空及本性空,能正除遣。六者,了知建立義故有無量相,此由大空,能正除遣。七者了知無色故有內寂靜解脫相,此由有為空,能正除遣。八者了知相真如義,故有補特伽羅無我相、法無我相,若唯識相及勝義相,此由畢竟空、無性空、自性空及勝義空,能正除遣。九者,由了知清淨真如義故,有無為相、無變異相,此由無為空、無變異空,能正除遣。十者,即於彼相對治空性作意思惟,故有空性相,此由空空,能正除遣。
世尊,除遣如是十種相時,除遣何等?從何等相而得解脫。 善男子,除遣三摩地所行影像,從雜染縛相而得解脫,彼亦除遣。善男子,當知就勝說如是空治、如是相,非不一一治一切相,譬如無明非不能生,乃至老死諸雜染法,就勝但說能生於行,由是諸行親近緣故,此中道理當知亦爾。
爾時,慈氏菩薩復白佛言:「世尊,此中何等空,是總空性相?若諸菩薩了知是已無有失壞,於空性相,離增上慢。」 爾時,世尊歎慈氏菩薩曰:「善哉!善哉!善男子,汝今乃能請問如來如是深義,令諸菩薩於空性相無有失壞,何以故?善男子,若諸菩薩於空性相有失壞者,便為失壞一切大乘,是故汝應諦聽諦聽,當為汝說總空性相。善男子,若於依他起相及圓成實相中,一切品類雜染清淨徧計所執相,畢竟遠離性,及於此中都無所得,如是名為於大乘中總空性相。」
慈氏菩薩復白佛言:「世尊,此奢摩他毗鉢舍那,能攝幾種勝三摩地?」 佛告慈氏菩薩曰:「善男子,如我所說無量聲聞、菩薩、如來有無量種,勝三摩地,當知一切皆此所攝。」
世尊,此奢摩他毗鉢舍那以何為因?善男子,清淨尸羅、清淨聞思,所成正見,以為其因。 世尊,此奢摩他毗鉢舍那以何為果?善男子,善清淨心、善清淨慧,以為其果。復次,善男子,一切聲聞及如來等,所有世間及出世間一切善法,當知皆是此奢摩他毗鉢舍那,所得之果。
世尊,此奢摩他毗鉢舍那,能作何業?善男子,此能解脫二縛為業,所謂相縛及麤重縛。
世尊,如佛所說五種繫中,幾是奢摩他障?幾是毗鉢舍那障?幾是俱障? 善男子,顧戀身財是奢摩他障;於諸聖教不得隨欲,是毗鉢舍那障;樂相雜住於少喜足,當知俱障,由第一故,不能造修。由第二故,所修加行不到究竟。
世尊,於五蓋中幾是奢摩他障?幾是毗鉢舍那障?幾是俱障? 善男子,掉舉、惡作是奢摩他障。惛沈、睡眠、疑是毗鉢舍那障。貪欲瞋恚當知俱障。
世尊,齊何名得奢摩他道圓滿清淨?善男子,乃至所有惛沈睡眠正善除遣,齊是名得奢摩他道圓滿清淨。 世尊,齊何名得毗鉢舍那道圓滿清淨?善男子,乃至所有掉舉惡作正善除遣,齊名是得毗鉢舍那道圓滿清淨。
世尊,若諸菩薩於奢摩他毗鉢舍那現在前時,應知幾種心散動法?善男子,應知五種。一者,作意散動、二者外心散動、三者內心散動、四者相散動、五者麤重散動。善男子,若諸菩薩捨於大乘相應作意,墮在聲聞獨覺相應諸作意中,當知是名作意散動;若於其外,五種妙欲諸雜亂相,所有尋思隨煩惱中,及於其外所緣境中縱心流散,當知是名外心散動;若由惛沈及以睡眠或由沈沒或由愛味三摩鉢底,或由隨一三摩鉢底,諸隨煩惱之所染污,當知是名內心散動;若依外相,於內等持所行諸相,作意思惟名相散動;若內作意,為緣生起所有諸受,由麤重身計我起慢,當知是名麤重散動。
世尊,此奢摩他毗鉢舍那,從初菩薩地乃至如來地,能對治何障?善男子,此奢摩他毗鉢舍那,於初地中對治惡趣、煩惱、業生、雜染障。第二地中對治微細,誤犯現行障。第三地中對治欲,貪障。第四地中對治定,愛及法愛障。第五地中對治生死涅槃,一向背趣障。第六地中對治相多現行障。第七地中對治細相現行障。第八地中對治於無相作功用,及於有相不得自在障。第九地中對治於一切種善巧言辭,不得自在障。第十地中對治不得圓滿法身證得障。 善男子,此奢摩他毗鉢舍那於如來地,對治極微細、最極微細煩惱障及所知障,由能永害如是障故究竟證得無著無礙一切智見,依於所作成滿所緣,建立最極清淨法身。
慈氏菩薩復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依奢摩他毗鉢舍那勤修行故,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告慈氏菩薩曰:「善男子,若諸菩薩已得奢摩他毗鉢舍那,依七真如於如所聞、所思法中,由勝 定心,於善審定、於善思量、於善安立真如性中,內正思惟,彼於真如正思惟,故心於一切細相現行, 尚能棄捨,何況麤相。善男子,言細相者,謂心所執受相、或領納相、或了別相、或雜染清淨相、或內相、或外相、或內外相、或謂我當修行一切利有情相、或正智相、或真如相、或苦集滅道相、或有為相、或無為相、或有常相、或無常相、或苦有變異性相、或苦無變異性相、或有為異相相、或有為同相相、或知一切是一切已有一切相、或補特伽羅無我相、或法無我相,於彼現行心能棄捨。彼既多住如是行故,於時時間從其一切繫蓋散動善修治心,從是已後,於七真如,有七各別自內所證通達智生,名為見道。由得此故,名入菩薩正性離生生如來家,證得初地,又能受用此地勝德。彼於先時,由得奢摩他毗鉢舍那故,已得二種所緣,謂有分別影像所緣、及無分別影像所緣,彼於今時得見道,故更證得事邊際所緣,復於後後一切地中進修修道,即於如是三種所緣作意思惟,譬如有人以其細楔出於麤楔,如是菩薩依此以楔出楔方便遣內相,故一切隨順雜染分相,皆悉除遣。相除遣故,麤重亦遣,永害一切相麤重,故漸次於彼後後地中,鍊如金法,陶鍊其心,乃至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又得所作成滿所緣。善男子,如是菩薩於內止觀正修行,故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慈氏菩薩復白佛言:「世尊,云何修行引發菩薩廣大威德?善男子,若諸菩薩善和知六處,便能引發菩薩所有廣大威德,一者善知心生。二者善知心住。三者善知心出。四者善知心增。五者善知心減。六者善知方便。
云何善知心生?謂如實知十六行心,生起差別,是名善知心生。十六行心,生起差別者,一者不可覺知堅住器識生,謂阿陀那識。二者,種種行相所緣識生,謂頓取一切色等境界,分別意識及頓取內外境界覺受,或頓於一念瞬息須臾現入多定見、多佛土見、多如來分別意識。三者小相所緣識生,謂欲界繫識。四者,大相所緣識生,謂色界繫識。五者,無量所緣識生,謂空識無邊處繫識;六者,微細相所緣識生,謂無所有處繫識。七者,邊際相所緣識生,謂非想非非想處繫識。八者,無相識生,謂出世識及緣滅識。九者,苦俱行識生,謂地獄識。十者,雜受俱行識生,謂欲行識。十一喜俱行識生,謂初二靜慮識。十二樂俱行識,謂第三靜慮識。十三不苦樂俱行識生,謂從第四靜慮乃至非想非非想處識。十四染汙俱行識生,謂諸煩惱及隨煩惱相應識。十五善俱行識生,謂信等相應識。十六無記俱行識生,謂彼俱不相應識。
云何善知心住?謂如實知了別真如。
云何善知心出?謂如實知出二種縛,所謂相縛及麤重縛。此能善知,應令其心,從如是出。
云何善知心增?謂如實知能治相縛麤重縛心,彼增長時、彼積集時,亦得增長、亦得積集,名善知增。 云何善知心減?謂如實知彼所對治相及麤重所雜染心,彼衰退時、彼損減時,此亦衰退、此亦損減,名善知減。 云何善知方便?謂如實知解脫勝處及與徧處、或修、或遣。善男子,如是菩薩於諸菩薩廣大威德、或已引發、或當引發、或現引發。」
慈氏菩薩復白佛言:「世尊,如世尊說於無餘依涅槃界中,一切諸受無餘永滅,何等諸受於此永滅?」 善男子,以要言之有二種受無餘永滅,何等為二?一者,所依麤重受。二者,彼果境界受。
所依麤重受,當知有四種:一者,有色所依受。二者,無色所依受。三者,果已成滿麤重受。四者,果未滿麤重受。果已成滿受者,謂現在受;果未成滿受者,謂未來因受。
彼果境界受,亦有四種:一者依持受、二者資具受、三者受用受、四者顧戀受。於有餘依涅槃界中,果未成滿受,一切已滅領彼對治明觸生受、領受共有;或復彼果已成滿受,又二種受一切已滅,惟現領受明觸生受,於無餘依涅槃界中般涅槃時,此亦永滅,是故說言於無餘依涅槃界中,一切諸受無餘永滅。
爾時,世尊說是語已,復告慈氏菩薩曰:「善男子,汝今善能依止圓滿最極清淨妙瑜伽道,請問如來,汝於瑜伽已得決定最極善巧,吾已謂汝宣說圓滿最極清淨妙瑜伽道,所有一切過去未來正等覺者已說、當說皆亦如是,諸善男子,若善女人,皆應依此勇猛精進當正修學。」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頌曰:」 「於法假立瑜伽中,若行放逸失大義。依止此法及瑜伽,若正修行得大覺。 見有所得求免難,若謂此見為得法。慈氏彼去瑜伽遠,譬如大地與虛空。 利生堅固而不作,悟已勤修利有情。智者作此窮劫量,便得最上離染喜。 若人為欲而說法,彼名捨欲還取欲。愚痴得法無價寶,反更遊行而乞匈。 於諍諠雜戲論著,應捨發起上精進。為度諸天及世間,於此瑜伽汝當學。
爾時,慈氏菩薩,復白佛言:「世尊,於是解深密法門中,當何名此教?我當云何奉持?」 佛告慈氏菩薩曰:「善男子,此名瑜伽了義之教,於此瑜伽了義之教,汝當奉持,說此瑜伽了義教時,於大會中有六百千眾生,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三百千聲聞遠塵離垢,於諸法中得法眼淨。一百五十千聲聞諸漏永盡心得解脫。七十五千菩薩獲得廣大瑜伽作意。」
[1] 如同金剛經:是相非相是名實相,如心經修行次第觀、照、有觀有照、不觀而觀、不照而照。 [2] 如同大佛頂首楞嚴經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提及:不作意力之用。
|
|
( 知識學習|其他 ) |